[摘要]受賄中的幾個問題,受賄罪不應包括非財產利益,此類行為應通過黨紀政紀來處理。離退休后利用原影響收受他人財物的和受聘于原單位的也就認定人受賄,接受饋贈的,應區別不同情況認定為受賄。
[關鍵詞]受賄非財產性利益接受饋贈
行賄受賄犯罪嚴重侵害公務活動的廉潔性,也侵蝕著黨和政府的機體,歷來是我們黨和國家打擊的重點,但為逃避打擊,行受賄行為也出現了很多新的方式,除了典型的收受錢財之外,還出現了美色賄賂、提供各種好處、免費旅游,期權受賄等,甚至目前出現了給因受賄而被判刑的貪官發放“坐牢補償費”的現象,因此界定賄賂的范圍也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筆者試就愛賄犯罪中的幾個問題談一些個人淺見。
一、受賄罪是否應包括非財產性利益
對“受賄”這一概念,當前刑法學界有不同的認識。有的人認為受賄僅限于財物,有的人認為受賄還應包括其他有形的財產利益,也有的人認為賄賂既包括財物和財產性利益,也包括其他非財產性不正當利益。
我國《刑法》第188條明確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賄賂的,構成賄賂罪。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辦理經濟犯罪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試行)》(以下簡稱《解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懲治貪污罪的補充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都規定賄賂的標的物是財物,并無“不正當利益”的規定。可見,從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政策上看,賄賂概念中也不包括非財產性的其他不正當利益。認為賄賂也包括非財產性其他不正當利益是一種字理上的擴大解釋,不具有法律上的任何約束力,不能作為指導實踐的根據,在理論上也存在誤區。
賄賂,一般是指金錢和物品,但在特定條件下,也可以是財產性的利益,如勞務、債權等。例如,甲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為乙謀取不正當利益后,乙放棄了先前甲欠其一萬元債務的債權,這種情況與直接收取一萬元并無實質性的差異。當今社會中還有其它一些把財產性利益作為賄賂進行交易的案件。如果仍把賄賂限于財物,就勢必會放縱這些犯罪分子,因此應包括財產性利益。但也不應無限擴大,如在實踐中還有以提供招工指標、遷移戶口、提供美色等與財產無關的非財產性的不正當利益進行賄賂的,如果把這些也作為受賄的對象,那么勢必會把國家工作人員的一般違法亂紀行為或者其他犯罪行為也都作為賄賂罪處理,因而就混淆了罪與非罪、受賄罪與其他罪的界限。
從執法角度看,把非財產性利益單獨作為賄賂物是不可行的。首先,難以劃分罪與非罪的界限。受賄罪表現為受賄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行賄人謀取利益,而非法索取或收受其他財物的行為。對受賄人來講,從事或不從事一定的職務或從事違反職務行為實際上是一種“以權換利”的行為。對行賄人來講,之所以給受賄人以財物,其目的是在于利用受賄人的職務、地位謀取某種利益,實際上是收買國家工作人員,是“以錢換利”的行為。如果賄賂物不是財物,比如,甲利用職務為乙的子女提供招工指標,乙利用職務為甲的親屬辦理出國簽證。那么,誰是行賄者,誰是受賄者呢?受賄主體難以確認。如果把這種情況以受賄罪論處,又如何劃分罪與非罪的界限呢?眾所周知,這種情況是以權謀私,搞權力交換的不正之風,是違反國家政策和黨紀政紀的錯誤行為。賄賂罪實質上是行賄人與受賄人之間的一種“以權換利”骯臟交易,一般來說不難認定。但是,行賄、受賄有時與不正之風,如請客、送禮、拉關系、走后門等行為很近似,難以劃分二者之間的界限。如果把無形的非財產性利益也可以看作是賄賂的話,那么這種利益達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犯罪呢?它與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有何區別呢?所以,如果對“賄賂”的概念沒有一個確定的具體標準就可能導致打擊面過寬,甚至傷害無辜,放縱真正的犯罪分子。
其次,難以量刑。如把無形的利益不加以區分地全部當作賄賂來看待,那么其中不具有經濟價值的利益,如榮譽、地位,就無法用貨幣來計算,從而也就難以比照貪污罪處罰。
第三、非財產性利益不定受賄罪是否會放縱犯罪分子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調整公務活動的規范不是只有法律,還有黨紀和政紀,對于不能歸入法律范圍的可以由黨紀政紀來規范,因此,對這類問題也應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但不能一概歸于賄賂罪之列。我們可以根據以下不同情況加以處理:(1)既有財物或財產性利益,又有非財產性利益,而非財產性不正當利益又不能單獨構成犯罪的,可把非財產性不正當利益作為賄賂罪的量刑的從重情節看待;(2)若沒有財產或財產性利益,只有一般的非財產性不正當利益,非財產性不正當利益可以單獨構成犯罪的,構成什么罪就按什么罪處罰,不定受賄罪。
當前,嚴厲打擊經濟類犯罪斗爭,其任務仍是很艱巨的,而且情況復雜。在這種情況下,明確賄賂罪不包括非財產性利益,對于劃分賄賂罪與不正之風的界限,對不同的經濟類犯罪作斗爭,集中打擊賄賂罪,防止刑罰擴大化,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離退休國家工作人員,能否成為受賄罪的主體
現實生活中離退的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有職權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索賄受賄的犯罪,占有一定的數量。這種現象對廉政的破壞,給國家和集體利益造成的損害,同在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犯罪造成的危害并無不同。不論是在職還是離退休的國家工作人員在群眾心目中都是國家工作人員,他們受賄行為都會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損害國家機關的威信,為保持國家權力,以公共性和國家機關的廉潔性,將離退休的國家工作人員作為受賄罪的主體是必要的。
在我國具體歷史條件下,國家工作人員離退休后,其原有職權地位的影響、作用并不因此而消失。特別是我國用人制度上的裙帶關系,任人唯親、拉幫結派等不良現象的存在,致使國家工作人員離退休后,原有的職權地位,對在職的國家工作人員仍然有巨大的影響作用。從而也就使其利用這種影響通過在職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而索賄受賄。具有極大客觀可能性。這是我國離退休的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犯罪現象已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在職的國家工作人員不直接利用本人職權,而利用本人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第三者的職務的行為,為請托人謀取利益,而從中向請托人索要或非法收受財物的構成受賄罪。而離退休的國家工作人員也是利用本原有職權地位的便利條件,通過第三者的職務行為而索賄受賄的。這兩種受賄行為,只不過是職權地位影響的利用,在時間上有所不同,此類受賄行為,既然在職的以犯罪論處,離退休的不言而喻,自然也應以受賄罪論處。
縱觀司法實踐,離退休的國家工作人員在下列兩種情況下成為受賄罪的主體:一是離退休后,利用本人原有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在職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上的行為,為他人謀利而從中索要或收受賄賂的行為;二是國家工作人員離退休后,被本單位反聘外單位聘用而從事某種公務,且具有處理公務的相應臨時職權。當利用這種臨時職權,為他人謀利,而索賄受賄時,也成為受賄罪的主體,但他是“受委托從事公務的人員”,而不屬離退休的國家工作人員的主體范疇。
三、受賄與接受饋贈的界限問題
接受饋贈是指在生活、工作中,由于人際間交往的需要,接受對方贈與禮品、財物的行為。接受饋贈的前提是出于友誼或友好往來,與接受者的權力無關。饋贈并非是法律禁止的行為。因此,收受正常的饋贈,并回贈,都不構成受賄罪。但對國家工作人員來說,出于廉政的考慮,黨紀和政紀都規定不允許在工作中接受下級的饋贈,如果是工作聯系單位或個人的饋贈或是對外交往中的饋贈,應報告數量,價值較高的應交公,若數量較大,應交公而未交公的,應以貪污罪論處。在實踐中注意掌握下列幾方面的界限:
行為人是否利用職務的便利。特別是掌握著一定權力的國家工作人員。這些人可以接受別人的饋贈。但接受時認清饋贈的原因,是出于友誼的饋贈還是出于權力交換的贈與。
是否為對方謀取了利益。如果接受饋贈后,利用職權為饋贈人謀利,不論饋贈與贈與者是否親友關系,都應以受賄罪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