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在針對國企改革現存問題提出對策的同時,指出了國企改革與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關系;接著,將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展開論述,找出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非公有制
一、國有企業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 國有企業改革存在的問題
中國30年經濟改革的主線是改革國有經濟,而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國有經濟改革的重要課題。改革30年來,盡管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相對于經濟發展的需求,仍然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有企業的比重仍比較大。二是國有企業在競爭性領域沒有完全退出,目前仍有大量的國有企業存在于競爭性領域。三是地方政府辦企業太多,對國企的定位不明確。四是國有企業自身存在的體制性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權不清與運行機制滯后。五是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其他一些問題也制約著國有企業的改革,如政治體制改革滯后、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等。
2. 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對策建議
“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深層次問題入手”,深化改革,具體來講:
第一,對國有企業改革有正確的認識。國有企業改革實質主要表現在:一是對不承擔“特殊職能”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質是產權制度改革,讓這些不承擔“特殊職能”的國有企業全部退出;二是對于承擔“特殊職能”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質是進行管理制度改革,通過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整合企業資源、發揮企業潛能、改造企業文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使國有企業更好地承擔政府所賦予的“特殊職能”。
第二,加強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政府應對國有企業行使所有權并獲得相應的收益,但對于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實現效果看,管理不足和管理過度都是造成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原因。當然,加強國企管理并不意味著回到過去那種統得過死的狀態,而是要改變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強化宏觀監控和政策引導。
第三,把國有企業改革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相結合。國有企業的改革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我國現階段,非公有制經濟具有其它經濟形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因此,要把非公有制企業的機制優勢與國有企業的資產優勢相結合,把非公有制企業并購國有企業視為盤活國有資產的重要途徑之一。積極引導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聯合,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既盤活國有資產,提高其使用效率,又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就是“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調節作用”。而以純粹的公有制經濟為基礎,是很難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即便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也很難發揮對資源的基礎性調節作用。這就涉及到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問題。
非公有制經濟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國家經濟的主題是一種客觀趨勢。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從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成為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重要組成部分。
1. 非公有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但就當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總體現狀來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還比較滯后。主要表現在:
第一,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不公平。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制度供給上,總會傾向于公有制經濟,而對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公共政策的最突出特點就是非系統性的、次國民待遇問題,從而制約了非公有制經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第二,非公有制企業自身存在的許多局限性。一是產權單一,不清晰,主要以家庭占有生產資料為特征,即使注冊為股份制的企業也有的以家屬成員掛名注冊,產權沒有真正社會化;二是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家族化現象嚴重;三是沒有自己的企業家隊伍;四是短期行為嚴重;五是缺乏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很多企業照抄照搬其他企業的文化,甚至模仿計劃經濟下的企業文化,缺乏非公有制企業文化的特點。
第三,非公有制經濟技術創新不足。技術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我國非公有制經濟企業普遍存在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低、創新能力差等問題,造成非公有制經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缺乏,直接影響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不利于非公有制經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 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從目前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的情況看要加快其二次創業的步伐,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樹立與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相適應的新觀念。一方面,認識到經濟增長點不是一種產業而是一種經濟制度,是通過制度創新來培育新的經濟成分。另一方面,樹立“公有制與私有制可以相互轉化”的觀念。過去我們防止化公為私,這是對的。但還有問題的另一方面,即私有制的產物也可以變為公有制。對于國家而言,這也是一種資本經營,有利于做大公有資本。
第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上檔次、上規模。要在增加其數量的同時,引導其開展創新活動。一是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二是培養自己的企業家,加強科學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三是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克服短期行為;四是建立適合本企業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五是重視發展戰略研究,搞好發展規劃,克服短期行為。
第三,規范政府行為,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是政府明確其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和作用,理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發揮政府服務、引導、協調、監督的職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二是規范政府行為糾正亂收費、亂攤派的現象,減少企業負擔,支持非公有制發展;三是在政治上要將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一視同仁,提供二者平等發展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周莉蓉: 對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思考[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2] 劉美平: 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基礎與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研究,2006,(06)
[3] 紀寶成: 國有經濟制度創新的幾個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