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稀土產業新監管框架的形成背景綜述

2010-12-31 00:00:00劉乃瑜
商場現代化 2010年35期

[摘要] 戰略短視所導致的稀土產業政策錯位,使我國稀土產業發展出現一系列重大偏差。國內稀土資源損耗與流失加劇,生態環境不堪重負,管理亂象頻生;國外發達國家憑借核心稀土科技和系列專利,以及富有彈性的戰略儲備制度牢牢掌控了全球稀土產業鏈,致使我國作為全球第一稀土大國,稀土話語權和定價權旁落。內外交困的背景下,“稀土新政”姍姍出臺,我國新的稀土監管框架浮出水面。

[關鍵詞] 稀土產業政策應用定價權產業鏈

2009年8月,工信部牽頭擬定的《稀土工業產業發展政策(修訂稿)》和《2009~2015年稀土工業發展規劃(修訂稿)》吹響了我國全面嚴控稀土監管的號角。其后,《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勘查開采管理暫行辦法》、《稀有金屬管理辦法》(草案)、《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稀土行業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等一系列重量級法規或草案和征求意見稿紛紛出臺,我國稀土產業新監管框架初步顯現。目前,全國稀土等礦產開發秩序專項整治行動已進入驗收和公示階段,南北稀土礦區產業整合初見端倪;稀土產業被列為國務院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六大重點行業之一,并入選“十二五”科技規劃;內蒙古自治區推出稀土資源戰略儲備方案,以稀土和煤炭為研究重點的國家礦產地戰略儲備試點方案接近收尾。

近一年來,“稀土新政”在國外跌宕起伏的輿論喧囂甚至眾口交謫中艱難前行,并從資源控制、產業整合、國家收儲等多個層面得以逐步推進。梳理“稀土新政”的出臺背景,反思稀土產業演進的成敗得失,有助于厘清迷思,完善監管,推動我國稀土產業的健康前行。

一、我國稀土產業的形成與演進

化學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ⅢB族中原子序數從57至71的的15個鑭系元素,加上同族與其電子結構和化學性質相近的鈧(21)、釔(39)共17種元素,統稱為稀土元素,簡稱稀土(RE或R)1。作為改性添加元素和基體元素,微量稀土即能明顯改善作用對象的質量性能,或顯著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耐磨性和抗腐蝕性,或與其他元素組成用途各異的新型功能材料;其獨特的電子亞層結構,光、磁、電領域特異的能量轉換、傳輸和信息存儲功能,以及催化性能等,使稀土廣泛應用于傳統產業、高精尖科技和軍工等13大領域40多個行業,從“工業味精”演進為“工業糧食”,成為“萬能之土”,在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領域更是贏得 “新材料之母”和“21世紀的黃金”的美譽。近年來,每4項高新技術發明就有一項與稀土相關,幾乎每3到5年就能發現稀土的一種新用途。

1.我國稀土資源的分布特點

稀土是與石油一樣的不可再生資源。雖然稀土在地殼中的豐度不低,但由于分布分散,品位不高,分離提純困難,全球能達到工業開采價值的稀土礦床并不多,且多為輕稀土元素。目前,我國稀土資源在全球已探明儲量中所占份額為30%左右,分布呈“北輕南重”的特點。其中,輕稀土以內蒙古白云鄂博鐵鈮稀土混合礦、四川冕寧和山東微山的氟碳鈰礦為主,其稀土資源的全國占比分別為83%、3%和8%;重稀土以江西、廣東、福建等南方七省的風化殼淋積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為主,合計占比為3%。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富含釔、鏑、鋱等儲量稀缺、軍事用途突出的中重稀土元素,是我國極具國際競爭力和重要戰略價值的珍貴礦產資源。

2.我國稀土生產和出口大國地位的初步確立

我國稀土資源的勘查與開發起步于1950年代。1950年代至1980年代發現并探明的一批重要稀土礦床2,為我國稀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證。1980年代初,包鋼選礦廠開始出產高品位稀土精礦,南方離子型稀土礦處于試開采階段。1988年,我國稀土精礦產量已居世界之首,達2.964萬噸。1990年冕寧開始生產氟碳鈰稀土精礦,1999年我國稀土精礦總量達7萬噸,稀土產業初步形成三大生產基地(內蒙白云鄂博、四川冕寧、江西等南方七省)、(北)輕(南)重兩大體系的基本格局。

就稀土分離而言,自1975年8月徐光憲課題組在全國第一次稀土大會上提出“串級萃取理論”,串級萃取技術和工藝就在其后幾年的國企推廣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推動我國稀土萃取分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稀土分離成本的大幅下降,結束了美國自1960年代中期以來對全球稀土生產的主導,改寫了我國單純依賴稀土礦石出口換取稀土制品的歷史。1990年代,在我國單一高純稀土大量出口所形成的“中國沖擊” (China Impact)下,國際單一稀土價格下降30%~40%,國外稀土壟斷企業紛紛選擇減產、轉產甚至停產,并尋求與我國內地企業合資、合作。1998年,我國一躍成為稀土原料與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

3.稀土產業政策錯位下的管理亂象與市場低迷

1990年代末稀土大國地位的易主代價不菲。由于忽略對稀土戰略地位的前瞻性認識,僅視稀土為一般出口創匯產業,在“有水快流”思路導引下,稀土采礦權被貿然下放。產業進入門檻降低和短期利潤的誘惑,使地方企業、民營企業大量涌入,各地大小礦點破土而出、遍地開花;國企技術人員紛紛跳槽,亦變相助推稀土冶煉分離工藝的擴散,各類采冶、分離企業或小作坊由此激增,最多時高達上千家。礦區無序開采和冶煉分離能力盲目擴張的結果是稀土原料和初級產品的供過于求,并經由多頭出口、低價競銷而大量外流。在低廉的資源、環境、勞工成本下,1990年至2005年我國稀土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出口價格卻僅相當于1990年的64%,2005年前后稀土價格甚至低至每公斤16元,稀土企業生產經營舉步維艱,外匯收入損失慘重。據徐光憲院士介紹,1995-2005年高純優質稀土的廉價出口,使我國至少損失55億美元,日韓等國趁勢儲備了20年的稀土。

雖然1991年南方離子型稀土礦被列入國家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1998年稀土產品出口配額制度開始啟動,1999年4月至2000年12月對擬新建的稀土礦產開采項目暫停審批和頒發采礦許可證,2002年發布實施《外商投資稀土行業管理暫行規定》,2004年制定《稀土產品出口目錄》等,但上述舉措并未能使我國稀土資源無序開采和廉價外流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轉。從1998年上半年起,稀土價格大幅下滑,至2004年左右探底后,一直持續到2005年上半年,前后低迷長達7年之久。

在全球高科技電子、激光、通訊、超導等稀土原材料需求呈幾何級數增長之際,我國稀土產業政策錯位所導致的掠奪性開采、產能過剩、供需失衡、低價競銷,致使我國稀土長線產品滯銷,短線產品出口價格不升反降。美日等國不僅趁勢大幅增加廉價稀土儲備,而且適時加大稀土深加工和應用領域的研發,在稀土元器件和終端應用產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領域拔得頭籌、搶占先機。

二、“稀土新政”的出臺背景分析

“稀土新政”肇始于2005-2009年以限產為核心的稀土調控措施的成效不彰。2005年下半年,為整頓和規范稀土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改變我國稀土資源過量開采和廉價流失現狀,發改委、商務部、國土資源部等七部委聯合制定了稀土產業3年整頓目標,并在徐光憲等稀土專家和從業人員的呼吁和建議下,對稀土開采、加工和出口實施了一系列政策調控。具體內容:(1)取消從1980年代以來對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的出口退稅,減少稀土產品出口配額和出口入冊企業數目,對稀土冶煉分離產品加征出口關稅;(2)停發稀土礦采礦許可證,下達稀土礦(REO)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將稀土礦產品和冶煉分離產品生產納入指令性計劃管理;(3)將部分礦產品和冶煉分離產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稀土冶煉、分離(限于合資、合作)列入限制外資進入領域,稀土勘查、開采、選礦列入禁止外資進入領域;(4)舉辦《2006~2020年稀土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草案)》論證會,審定稀土行業標準,編制《稀土工業產業發展政策》和《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籌建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等。

上述調控措施一度使我國稀土產業走出低谷,2006年國內稀土價格普遍上漲1-3倍,除南方部分地區外,2007年仍保持相對高位。然而,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國外需求下降,主要進口方以消耗存儲削減進口,稀土價格再次巨幅下跌,我國稀土企業重陷困境,江西大部分企業甚至進入停產半停產狀態;稀土標志性產品氧化鐠釹的出口價格從2006年初的每噸7萬元上漲至2007年11月的17萬元,再跌至2008年5月的13.5萬元,直至2009年8月的7萬元,重回2006年初的水平。

始于2005年的上一輪調控措施成效不彰,實與我國稀土產業演進中累積多年的內外桎梏密切關聯。

1.稀土資源開發和進出口管理失控

(1) 稀土企業長期超指標生產

從2006年開始,國土資源部連續5年對全國稀土礦開采企業下達稀土開采總量控制年度生產指標及其分省指標,2006-2009年稀土礦(REO)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分別為0.866萬噸、0.870萬噸、0.876萬噸、0.823萬噸。其中,中重稀土的控制指標為0.832萬噸、0.882萬噸、0.912萬噸、1.002萬噸。然而,2006-2009年中重稀土的實際產量卻嚴重超標為4.51萬噸、4.50萬噸、3.60萬噸、3.27萬噸,導致戰略性稀土資源無可挽回的流失。從2007年開始,發改委(工信部)連續4年下達稀土礦產品和冶煉分離產品(REO)指令性生產計劃指標,前3年的計劃指標與國土部在數量上存在不小差異3,2010年才基本統一。2006-2009年礦產品實際產量分別為13.25萬噸、12.08萬噸、12.45萬噸、12.94萬噸;冶煉分離產品實際產量(含廢料回收所得)分別為15.70萬噸、12.60萬噸、13.53萬噸、12.73萬噸,超過全球總需求;冶煉分離能力保守估計為17萬噸,實際可能超過20萬噸。同期國內稀土消費量分別為6.28萬噸、7.26萬噸、6.79萬噸、7.30萬噸,過量稀土只能廉價外流。

(2) 配額安排與權重設置不當

據2009年國際稀有金屬與稀土年會數據,2004-2008年我國稀土總配額(含稀土新材料出口)分別為65609噸、65609噸、61821噸、59643噸、47011噸,國際市場需求相應為56583噸、45600噸、45207噸、52051噸、48193噸,稀土出口量超出世界需求量,導致低價競銷。2004年緊縮配額后,違規倒賣配額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配額價位也隨行就市持續暴漲,不少掌握配額的非生產型貿易公司因此牟利。由于配額管理中沒有細分元素,對輕、重稀土出口采取“一刀切”,導致出口企業為爭取出口資質,提高出口權重,偏向出口儲量稀缺、價格昂貴的中重稀土,形成“鼓勵”中重稀土出口的反效應,與調控初衷完全相悖。

(3)外企繞過配額壁壘變相出口

自1993年加拿大AMR公司與江陰市稀土材料廠組建合資公司后,法日美韓等國開始大舉進入我國稀土產業。隨著稀土管控政策逐步收緊,國外一些稀土應用企業紛紛到我國稀土礦產資源豐富的包頭、贛州等地投資設廠,通過廉價收購稀土原料或初級產品,并簡單加工成稀土合金或其它允許類出口產品,再運到國外進行儲備或深加工。這實際上是變相獲取我國稀土原料,曲線操控我國稀土產業供應鏈。據統計,2010年1-9月不受配額監管的釹鐵硼合金和磁粉的出口量共計6390噸,占2010年全年出口配額30258噸的兩成以上。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外資企業經由極為粗略的加工工序,通過打造重稀土“鏑”元素含量遠高于平均值的釹鐵硼合金,再正常出口到國外提煉加工成高端產品,實現附加值倍增。

(4)非法稀土走私猖獗

隨著我國出口配額和出口入冊企業數目的減少,稀土走私活動日漸猖獗。據推算,2006-2009年間,除國內消費和正常出口外,每年大約有2-3萬噸稀土以氧化鐵、大理石、去污粉、石灰粉等名義通過“偽報品名”出口,或被轉運到檢測力量相對薄弱的小港口“異地報關”而不知所終。2008年以來,從各個環節查獲的走私稀土達16000多噸,2009年11月、2010年7月深圳海關和南寧海關又分別破獲兩起案值上億的稀土走私大案。據悉,目前稀土走私已形成一條完整的黑色鏈條,由專業團隊運作,涉及主產地、海關以及海外銷售全行業。我國走私稀土大多流入日韓,2009年8月28日英國《泰晤士報》披露,日本一些大型企業約1/4的稀土需求依賴走私。猖獗的稀土走私不僅打壓稀土價格,抵消配額保護效應,而且勢必使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的稀土戰略儲備體系建設無以為續。

2.稀土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不堪重負

受資源條件和采選工藝技術,尤其是亂采濫挖、采富棄貧、漏采壓礦等亂象的影響,我國稀土資源的回采率、回收率和浸出率較低,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目前,國有稀土礦采選冶綜合利用率一般為60%,民營礦普遍不足40%,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平均低于50%。包頭白云鄂博主、東礦稀土隨鐵開采,受市場需求和生產計劃所限,每年約有2/3已完成開采、運輸、破碎工序的稀土礦石沒有經過分選就被直接排入尾礦壩堆存,稀土選礦回收率不到50%,利用率僅為10%。未實行分流、分堆管理的尾礦壩,稀土資源稀釋貧化嚴重,為二次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增加了難度。目前,每年遞增0.9米的尾礦壩已成為占地12平方公里,圍墻高35米,容量達1.7億噸的人工懸湖,其所形成的固體污染源,尤其是釷等放射性污染,對周邊環境和居民健康,以及黃河水源都構成了嚴重威脅。1998年就曾有5家包頭稀土冶煉廠污染草場658平方公里,致使該市2萬多頭牲畜生病的報道。2004年底,包頭一些沿黃河排放含銨廢水的稀土廠因為污染了包頭市東河區自來水廠在黃河的取水口而被停產整頓。2005年11月2日,徐光憲等15位院士向國務院聯合提交《關于保護白云鄂博礦釷和稀土資源,避免黃河和包頭受放射性污染的緊急呼吁》,并于2006年和2008年兩度再次呼吁。另據包頭有關部門統計,包頭地區稀土企業每年產生的各類廢水約1000萬噸,廢水含氮量約5克/升,超出《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規定的氨氮二級排放標準(25毫克/升)近200倍。未經有效處理而排放的廢水,給當地居民生活飲水,周邊水域環境和農田引灌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南方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開采、分離相對容易,政府限采、限產政策長期得不到很好執行,偷挖盜采、惡性競爭屢禁不止,導致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中重稀土嚴重流失。由于儲量有限的中重稀土大多掩藏在花崗巖風化殼之下,用“池浸法”每開采1噸稀土,就得破壞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剝離300平方米表土,產生2000立方米尾砂,稀土浸取回收率只有25-40%。如此砍樹除草、殺雞取卵式的掠奪性開采,造成每年1200萬立方米的水土流失,一度被喻為“搬山運動”。 據報道,贛州稀土礦的過度開采和冶煉,使贛南地區約1500萬畝土地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壞,4000多萬立方米尾沙廢土未得到妥善處理,水土流失嚴重,贛江水系河床升高。“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原地浸礦法”推廣后,稀土浸取回收率提高到70%,對地貌、植被的損害相應減少。但是,含硫胺、草酸或碳酸氫銨的浸礦劑和浸出母液的殘留、泄漏仍會滲透地表和地下水,造成大范圍水域污染和土壤環境質量下降。而且原地浸礦法需要一定的地質條件,對礦石性質和圍巖條件要求嚴格,適用范圍有限。目前,南方池浸作業仍占相當比重,稀土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尚難從整體上得到好轉。

概而言之,稀土產業鏈愈是上游污染愈重。稀土生產的全過程,特別是上游的采選、冶煉分離階段會產生大量“三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尤為嚴重。中國稀土學會的資料顯示,在冶煉等生產過程中,每生產1噸稀土金屬大約產生8.5千克的氟和13千克的煙塵;利用濃硫酸高溫焙燒工藝平均生產1噸稀土焙燒礦,產生9600-12000立方米含有精礦粉塵、氫氟酸、二氧化硫、硫酸等的廢氣,約75立方米酸性廢水和1噸左右的放射性廢渣(含水)。多年來,我國稀土產業以不足300億元的年產值,成為全球稀土礦和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絕無僅有的最大生產方,并以全球30%左右的儲量占比滿足全球95%以上的稀土需求。這一畸形的供求格局構筑于巨大的顯性和隱性社會成本基礎之上,是以沉重的乃至無可逆轉的國民健康、資源損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其要害在于,以我國不可再生資源損耗和生態環境破壞支撐起發達國家稀土高科技應用和軍工體系躍升。

3. 稀土應用技術落后,產業鏈和價值鏈受控

稀土是典型的科技依賴型產業,稀土產業的經濟效益不僅來源于稀土礦產的開采冶煉,更取決于以稀土科技為強力支撐的稀土資源在深加工領域的二次開發應用。長期以來,美日等國在多渠道廉價獲取我國稀土資源的同時,不斷加大稀土高科技研發投入,力圖通過搶占稀土知識產權制高點,從技術上實現對全球稀土產業鏈的操控。他們借助原創核心專利,采取橫向(同時進入多個國家)和縱向(不斷完善設計,進行后續申請)擴展方式,構筑了嚴密的全球專利網,形成對我國稀土產業科技研發和應用市場的專利覆蓋。目前,全球與稀土有關的5000余項有效專利技術,尤其是包括稀土新材料在內的中下游產品的核心技術和系列專利已基本為之掌握。美日等國由此雄踞全球稀土價值鏈高端,致使稀土產業鏈的主導因素不再拘囿于資源環節,而更多地為應用環節所操控。資料顯示,在稀土原料、新材料、元器件和終端產品的產業鏈條中,產品價值由低端向高端呈裂變式增長,前三者價值之比大體為1:50:500,后者增值更甚。

由于近三十年來對稀土產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的重視與投入不足,我國稀土產業自主創新不足,應用開發滯后,稀土生產和出口長期以污染大、能耗高、附加值較低的中上游產品為主,在稀土深加工和應用開發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顯著。我國雖然擁有多項原創性的稀土冶煉分離提純技術,但在稀土新材料領域基本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在稀土元器件和終端應用產品領域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更少。據統計,自1985年4月1日我國專利制度建立以來,稀土類專利申請共計4288余項,其中國外企業專利申請2188項,占我國稀土類專利申請總量的51%以上。一半多稀土類知識產權的旁落,使我國巨大的資源消耗和沉重的環境代價難以獲得合理的補償與回報。

近年來,我國年稀土出口總量的一半左右供給日本市場,而日本是全球稀土深加工和應用領域實現附加值最高的國家,用于高新技術領域的稀土占日本稀土消費總量的90%以上。我國輸日氧化釹,出口價每噸20多萬,日本提純成金屬釹返銷我國,進口價每公斤20多萬。一進一出,價差近千倍。通過進口廉價稀土初級產品,出口高純化中間品或終端應用產品,自身沒有稀土資源的日本,將稀土深加工環節的巨額利潤幾乎全部留在了國內。

釹鐵硼永磁材料(燒結、粘結)是日本住友特種金屬公司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下屬的麥格昆磁公司于1983年研制,其后雙方達成交叉專利許可,并在多國申請專利。一旦某些專利權失效,住友和麥格昆磁又將類似技術全部申請專利。為突破專利覆蓋,避免出口侵權,中科三環、寧波韻升等5家企業先后花費上千萬美元購買其專利許可,出口價值損失高達上億美元。目前,我國已突破高性能釹鐵硼磁體制備關鍵核心技術——合金速凝甩帶技術,并擁有多項釹鐵硼速凝薄片的發明專利,但釹鐵硼磁體成分專利權仍掌握在美日等國手中,直到2014年以前才能陸續到期。

受工藝技術水平和設備自動化程度所限,我國釹鐵硼永磁材料在均勻性和一致性上不及日本,產品只能供應電聲、磁選等中低端市場,音圈馬達(VCM)、核磁共振(MRI)、風力發電機、車用電動機等中高端市場已基本為日本掌控。1999年我國釹鐵硼產量與日本相當,產值卻不足日本的1/3。目前,我國已超過日本成為釹鐵硼第一生產大國,但釹鐵硼磁體的均價仍只有日本的40%左右。在高性能釹鐵硼市場,中日兩國市場份額分別為23%和71%,差距懸殊。

4.全球稀土囤積暗戰加劇,中國定價權旁落

礦產資源戰略儲備是指一國為保障國土與經濟安全,對具有較強供應脆弱性的戰略礦產和急需礦產所實施的儲備。早在2002年前后,美國、日本、法國、德國、瑞典、瑞士、挪威、芬蘭、英國、韓國就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制度。

美國自1923年以阿拉斯加國家油儲首開礦產資源基地儲備的先河后,又通過《戰略物資儲備法案》、《國防生產法》、《國家物資和礦物方案》的頒布,來確保美國軍需生產和儲備供應。1981 -1982年里根政府撥付上百億美元兩度購買儲備物資,到1985年末美國戰略儲備已達63類93種。長期以來,美國對國內戰略礦藏實行“只探不采”政策,國內消費和戰略儲備主要來源于海外市場。美國的稀土儲量位居全球第三,但1999年以后美國對本土稀土礦藏逐步實施保護性停產,位于加州的全球最大單體氟碳鈰礦床芒廷帕斯礦也于2002年封存,國內需求則與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一道依賴從中國的廉價進口。

日本于1983年建立稀有礦產戰略儲備制度后,即以官民并舉的方式對石油和釩、錳、鈷、鎳、鉬、鎢、鉻等7種稀有金屬進行儲備。2006年5月,日本為確保其高科技產業的絕對競爭力,提出了《國家能源資源戰略規劃》,并將鉑、銦及稀土類三種資源納入儲備對象。2007年底,鑒于中國加大稀土出口管控,時任日本經濟產業大臣的甘利明敦促中國放開對日本和其它稀有金屬買家的限制。2008年2月,日本宣布加大戰略資源儲備力度,將包括稀土在內的共計31種稀有礦產資源列入“儲備清單”,儲備方案納入國家能源資源戰略規劃。2009年7月,日本制定《稀有金屬供應確保戰略》,提出加強經濟外交以利于海外資源獲取,通過資源回收利用、替代材料開發以及資源儲備等措施來保障稀有金屬供應。

2008年3月,韓國鎖定12種稀有金屬為“國家極為稀缺的戰略資源”,并聲稱另外19種亦是韓國關注目標。2008年7月,韓國知識經濟部決定以官民合作方式擴大稀有金屬儲備規模,到2012年將儲備種類增加到22種。2008年11月,歐盟出臺原材料整合戰略,以確保海外原材料獲取來源。2010年年初,歐盟宣布建立稀土戰略儲備。

多年來,日本通過政府撥款、企業收購、投資參與等方式,累積了足夠使用20年以上的稀土儲備。日本年稀土消費總量的83%從中國進口,但據英國《金融時報》披露,日本只將其約1/3的進口量用于工業生產,其余2/3作為戰略儲備封存。自我國加大稀土管控力度后,日本進口稀土的渠道和策略也隨之發生明顯變化,即從先前的大量集中采購轉變為多批次少量分散采購,或經由香港、泰國等地進行轉口貿易,甚至高價收購廣西、云南一帶稀土走私品,以規避市場關注和警覺,同時巧妙利用采購時間差,扭曲正常供求關系,打壓操縱稀土價格。

戰略資源儲備制度強力支撐了美日等國對國際稀土供求市場的把控。憑借大額訂單和雄厚財力,國外主要進口方對我國稀土產業實施聯手打壓,價格下跌時大量購進囤積,價格上漲時消耗存儲停止采購,待價格再次跌至谷底再行購進。如此惡性循環,致使全球惟一能大量供應各種規格品級稀土產品,占據全球95%以上產量份額、80%以上市場份額,本應擁有最大話語權和定價權的中國稀土企業長期在微利線上徘徊,產業發展和利潤空間受制于人。

三、結論

戰略短視所導致的稀土產業政策錯位,使我國稀土產業發展出現一系列重大偏差:國內稀土資源的損耗與流失加劇,生態環境不堪重負,管理亂象頻生;國外發達國家憑借核心稀土科技和系列專利,以及富有彈性的戰略儲備制度牢牢掌控了全球稀土產業鏈,將我國這一“稀土資源、生產、出口、消費第一大國”長期壓制在稀土產業鏈中低端和價值鏈末端,使“稀土在中國,技術在國外”成為我國稀土產業真實鏡像的無奈寫照。經由多年掠奪式開采和賤賣,1996-2009年間我國已探明稀土儲量已大跌37%,目前保存較好的僅為2700萬噸。按現有生產速度,我國中、重稀土儲備僅能維持15-20年,不排除有一天需要依賴進口;按人均資源量計算,我國已是稀土資源貧乏國家。

鑒于稀土深加工和應用領域的高科技依賴,短期內我國稀土產業發展困境難以得到全面改觀。隨著我國新的稀土監管體系的逐步建立,發達國家勢必會繼續利用其稀土高科技優勢,通過知識產權、技術貿易壁壘等手段遏制我國在稀土應用領域的拓展,我國稀土產業將不得不直面更為嚴峻的挑戰。

可以說,稀土產業以巨大的顯隱性成本長期成為全球不可再生戰略資源絕無僅有的最大提供方,卻遭致話語權和定價權的旁落,正是我國近30年唯GDP發展觀的邏輯必然。稀土困局為我國長期奉行的外向型重商主義發展模式所附注的績效標識,值得國人掩面深思。

注釋:

1、元素周期表ⅢB族的鈧Sc、釔Y和鑭系15個元素鑭La、鈰Ce、鐠Pr、釹Nd、钷Pm、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镥Lu共17個元素統稱為稀土,有輕、重兩組或輕、中、重三組之分。輕、重兩組通常以釓為界,鑭、鈰、鐠、釹、钷、釤、銪稱為輕稀土或鈰組稀土,釓、鋱、鏑、鈥、鉺、銩、鐿、镥、釔稱為重稀土或釔組稀土。輕、中、重三組之分沒有一定之規,若以萃取法分組,則鑭、鈰、鐠、釹稱為輕稀土,釤、銪、釓稱為中稀土,鋱、鏑、鈥、鉺、銩、鐿、镥再加上釔稱為重稀土。鈧劃歸稀散元素,一般不與其它稀土元素共生。钷是人造放射性元素,過去一直認為自然界中不存在钷,直到1965年芬蘭一家磷酸鹽工廠在處理磷灰石時發現痕量的钷。釔的原子量僅為39,但其離子半徑在其它重稀土元素的離子半徑鏈環之中,化學性質更接近重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也與其它重稀土元素共生,故歸為重稀土組。

2、50年代初期內蒙古超大型白云鄂博鐵鈮稀土礦床,60年代中期江西、廣東等地風化殼淋積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70年代初期山東微山石英一重晶石一碳酸鹽稀土礦床,80年代中期四川涼山冕寧牦牛坪式堿性偉晶巖一方解石碳酸鹽大型稀土礦床。

3、2007-2009年稀土礦產品指令性計劃指標分別為13.18萬噸 、13萬噸、11.95萬噸,冶煉分離產品指令性計劃指標分別為13.70萬噸、11.89萬噸 、11.07萬噸。有報道稱2008年稀土冶煉分離產品實際產量達到14.4萬噸。

參考文獻:

[1]車麗萍余永富:我國稀土礦選礦生產現狀及選礦技術發展[J].稀土,2006,2

[2]楊達卿:中國能源供應鏈話語權危機 誰在賤賣我們的稀土[N].現代物流報,2009,9,15

[3]李家濤:中國稀土出口凸顯的發展戰略困局[N].信報,2010,10,12

[4]提高稀土話語權僅靠控制資源和出口是不夠的——專訪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小衛[J].稀土信息, 2009,12

[5]陳占恒:中國稀土產業和相關政策概覽.中國稀土學會http://222.35.76.42/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1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区| 久久不卡精品|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在线欧美a|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麻豆a级片|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欧美第九页|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不卡午夜视频|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在线亚洲天堂|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国产精品19p|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日韩区欧美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国产精品一线天|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777| 日韩美毛片|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欧美国产在线看| 亚洲精品麻豆|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91网址在线播放| 色天天综合|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91亚洲精选|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黄网在线|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高清不卡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久久夜色精品|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小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