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交易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已經讓眾人耳熟能詳,而網絡交易中所出現的法律糾紛和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學界的重視和熱烈討論.本文以網絡交易中涉及的幾方面主要法律主體為切入點,主要梳理、探討各主體在網絡交易中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間的法律關系,以期對網絡交易法律制度的規范、完善做出貢獻。
[關鍵詞] 網絡交易法律主體法律關系
網絡交易,即我們通常所稱的“網絡購物”。在互聯網技術發展風起云涌的今天,網絡交易的開放和靈活為商家們帶來巨大商機和廣闊市場,。同時,也由于網絡交易過程的虛擬性、交易地域的廣闊性、交易過程中提供服務主體的多樣性等特征,使得網絡交易成為一把雙刃劍,在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為快捷、舒適、方便的購物環境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權益容易受侵的風險。如何更好的規范網絡交易、維護消費者權益,學界從法律角度對該問題展開的研究正呈蓬勃之勢。與其它學者側重于研究網絡交易中消費者易受侵害的情形以及如何完善相關的法律救濟制度不同,本文側重于梳理、分析網絡交易中涉及的主要法律主體,并對其在網絡交易中的法律地位、法律關系進行探討,以期從其他角度為網絡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等問題的解決起到參考、促進作用。
一、CtoC網絡交易模式下所涉及的法律關系主體
電子商務模式有BtoB ,BtoC ,CtoC幾種。其中CtoC網絡交易模式英文全稱為Customer to Customer,即消費者-消費者模式,是一種個人和個人之間通過網絡通信手段締結交易的一種模式。 在數種網絡交易模式中,CtoC模式發展迅猛。目前最大的CtoC網站,每7秒就賣掉一件商品,每天交易額400萬人民幣。淘寶網2006年4月25日公布的2006年第一季度財務報表顯示,該季度其交易金額高達人民幣19億元,躍居成為中國交易金額第一的C-C網站,網上商品數超過1100萬件。鑒于C2C網絡交易模式的典型性,本文對網絡交易中法律關系的探討即建立在此種模式之上。
在CtoC的交易模式中,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與其他個體發生交易,即買賣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如下幾方面主體:第一,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通常指交易網站,如我們所熟知的ebay網及淘寶網。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通常是網站交易規則的制定者,交易糾紛的處理者。第二,網絡交易中商品的出售者,即賣方。主要負責展示并提供商品,與消費者進行商品交易。第三,網絡交易中商品的接受者,即消費者,又稱買方。主要通過網絡進行購買商品,支付貨款。此外,還包括責為交易的雙方提供資金轉賬的網上銀行、網絡支付平臺等網絡金融機構,以及對各方的身份和資格進行鑒定的認證機構等。
二、網絡交易中法律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及法律地位
網絡購物用法律語言可以表述為:出賣人通過網絡媒體發出要約并交付標的物、買受人對要約作出承諾并支付價款的一種商品交易方式。這里的出賣人和買受人即為網絡交易中的買賣雙方。雙方通過網絡交易平臺締結意思自治的買賣合同。網絡交易中商品出售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買賣合同關系不言而喻。網絡交易中最具爭議以及最難確定的應當屬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法律地位。
關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在網絡交易中的法律地位,學界存在不少爭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柜臺出租者說。一些學者認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相當于虛擬空間中的柜臺出租方或展臺提供者,可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8 條規定了柜臺出租方或展臺提供者的責任。將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認定為柜臺出租者,從而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于租賃柜臺的相關規定,無疑有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但這一界定將課以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過重的法律義務。也就是說,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8 條柜臺出租的法律規定,只要網絡交易中“柜臺”租賃到期,網絡交易中的經營者違法的一切后果都由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承擔。實際中,一個交易網站上可能會有數以萬計的經營者注冊,想要完全監控、規范所有經營者的行為是十分困難的。如果將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與現實生活中柜臺出租方課以相同義務,對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來說有失公平。
第二,合營方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屬于與網絡交易中的賣方進行共同經營的一方當事人。其認為既然消費者是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與商品銷售者完成交易,因此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應為銷售者或視為與直接賣方共同經營。本文認為此種學說也存在值得商榷之處。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為網絡交易的賣方提供必要的網絡空間和網絡服務,賣方則需接受平臺提供的合同條款,按其規則經營。而網絡交易的買方在與賣方進行交易時,也許要接受平臺提供的條款,按其規則進行交易。也就是說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是獨立于買賣雙方交易的服務提供者,它與賣方及買方之間可以說是服務合同關系,而與賣方之間不存任何約定的或事實上的合營關系。
第三,居間說。這一觀點認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的網絡交易服務是為潛在的交易雙方當事人提供交易機會或媒介服務,其行為符合居間行為的定義和特點。只不過所有的信息通過電子的形式發布,而且平臺提供商也沒有直接參與到交易談判中。
本文認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提供的服務與居間服務確實存在較多相似之處。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在網絡交易中扮演著介紹、促成和組織者的角色。它既不是買方的賣方,也不是賣方的買方,而是交易的居間人。它是按照法律的規定、買賣雙方委托業務的范圍和具體要求進行業務活動的。但也應看到,它與一般的居間存在不少相異之處,如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僅為其注冊經營者提供交易平臺,而并不主動為其尋找、介紹交易機會,買賣雙方交易是否成功也完全取決于雙方的意思自治,并不取決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因此,在承認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具有一定居間性質的同時,不能對之完全適用合同法中關于居間行為的規定。
通過對CtoC模式下幾個主要法律主體相互關系的分析,本文認為網絡交易中存在的三大主要法律關系,即網絡交易中買方和賣方之間的買賣合同關系,賣方與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之間的服務合同關系,買方與網絡交易平臺之間的服務合同關系。其中作為新生事物的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地位最為獨特,也最受爭議,它與買賣雙方之間均存合同關系,是網絡交易順利進行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三、網絡交易中的特殊法律主體——對“電子代理人”的初探
“電子代理人”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美國《統一計算機信息法中》, 聯合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統一電子簽名規則》中也吸收了這一概念。所謂的電子代理人指的是“不需要個人加以審查或操作就能獨立地啟動某個行為,對電子記錄或履行做出完整或部分回應的計算機程序,電子手段或其他自動化手段”
隨著網絡交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網絡交易中,這其中可能有未成年人及其他不具有相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網絡交易合同主體的不確定性以及形式的電子化特征,使得網絡交易合同中電子代理人應運而生。
電子代理人實際上是一些計算機程序或自動的手段,在法律上不具有法律人格 但它能在沒有人干預的情況下完成某些行為, 起到代理人的作用。在網絡交易中,電子代理人所訂立的合同與當事人親自訂立的合同有何區別?電子代理人所訂立的合同有何效力以及所產生的錯誤后果應如何承擔呢?本文作一初步探討分析。
首先,網絡交易中通過電子代理人進行交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一種是雙方通過電子代理人訂立合同, 一種是通過電子代理人和自然人本身或者代理他人的自然人之間訂立。無論是哪種方式,只要有合意的存在,正確實施了計算機關于電子代理人的程序,就應當認定該合同為合法、有效的合同。
其次,由于電子代理人并非真正的自然人,而是根據本人所設置的程序數據做出相應行為。本人在設置相應程序時就應當謹慎小心,充分預料風險,并對因程序不完善而導致的法律后果承擔責任。同時,如果與電子代理人進行交易的另一方為自然人,在發生電子錯誤時,自然人應當及時通知交易對方。否則也將承擔因其惡意隱瞞而帶來的相關損失。
電子代理人的產生是實踐的需要,隨著網絡交易的進一步發展,也必將成為網絡交易中越來越重要的法律主體。目前我國法律對電子代理人的法律規定尚為空白,亟需學界對之作進一步比較研究,以進一步規范和健全我國網絡交易法律制度。
小 結
本文以網絡交易中法律主體及其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著重分析了網絡交易中三大法律主體,即網絡交易買賣雙方及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之間的法律關系,并對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的法律地位作了重點探討,認為其屬于買賣雙方交易的居間人。同時,本文還對網絡交易中剛剛產生的一種新興主體——電子代理人有關的法律問題作了初步的探討,以期對我國網絡交易法律制度的梳理、規范、完善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福德主編:電子商務詞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2]阿里巴巴2006年第一季度財務報表,www.yahoo.com.cn
[3]劉德良:論網站在網絡交易中的地位和責任——從一起網絡交易糾紛案說起[DB/OL],中國電子商務法律網。http//www.chinaeclaw/readArticle.asp/id=2554.2008-9-1
[4]高富平:網絡對社會的挑戰與立法政策選擇,電子商務立法研究報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06,132
[5]美國:〔美國〕統一計算機信息交易法第102條[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