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多種路徑可以選擇,其中關鍵路徑有兩條,一是在生存與發展區域上實現集中聚居;二是在物質文明上著力打造農業特色經濟。這兩條路徑,是實現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關鍵路徑
我國對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路徑的研究已經很多,所提供的路徑有很多種選擇,但關鍵的問題應該解決,才能使少數民族地區真正走上經濟發展的正軌,本文提出的兩條關鍵路徑,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生存與發展的區域路徑
——實現集中聚居
受環境的制約以及自身能力的制約,我國大部分貧困少數民族村與村,甚至是同一個村的小組與小組之間距離都比較遠,可以用“零零散散”來形容。這樣的空間布局從長遠來看,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制約屏障。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在農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是以戶為單位的刀耕火種,接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要實現產業化運作,戶與戶之間就成為聯系緊密的主體,農戶必須在一個相對集中的空間之內,才能完成農業產業化的各種活動。
第二,在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然要考慮第二產業的發展,即使是簡單的加工小作坊,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也不是幾個農戶所能提供的。第二產業的發展更是需要一個相對集中空間中的相當人口規模。
第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第三產業也必然要發展,但分散的、相距遙遠的村子、小組,在根本上成為了第三產業發展的屏障。比如,在一個和其它村子相隔甚遠、只有四五十人的小村子中開一個小館子,恐怕還是很難經營下去的。
第四,分散的空間布局,使少數民族缺乏互相影響交流的大環境,從而將使自我封閉的情況繼續下去。如果能把小群體少數民族相對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中聚居,大群體的聚居生活,不但可以大大增強少數民族民族的自信心,而且可以使之在大群體的社會化生產生活中更好地交流影響,有利于推進文明的進步發展。即使是沖突式的交流,也是文明進步的一種動力?;ハ嗾J同與相互沖突,推動了民族文明的發展。
因此應當尋求貧困少數民族居住地的空間結構優化,實現經濟活動在適宜空間上的有效集聚。空間集中化路徑是少數民族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空間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是民族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優化的長遠保證。通過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可以實現要素市場的共享和產品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實現分工的不斷細化和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為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集約利用、為技術的進步提供條件。空間集中的實質是經濟活動的集中,是產業在空間上的聚集發展。
二、物質文明發展路徑
——打造特色農業經濟
特色經濟就是利用特定區域的自然資源優勢條件,或運用當地特色技術和工藝,或利用當地特色人文資源進行經營活動,能夠適應市場需要并形成產業的經濟。按照李嘉圖提出的比較成本理論,所有的國家和地區,無論是先進還是落后,只要充分發揮本國或本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區際分工,就能夠在交換中獲得比較經濟利益。發展特色經濟正是建立在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優勢理論之上的區域經濟選擇。鑒于貧困少數民族地區普遍還非常落后,現實合理的路徑應當還是要發展特色農業經濟,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充分利用好當地的資源,不管地方多么偏遠,不管原來的經濟基礎如何薄弱,只要找準了適合當地情況的特色農業產業,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出合適的產品和服務,仍然可以將這些產業做大做強,形成產業群。具體而言就是要分析其自然資源、技術優勢、區位優勢及傳統優勢,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糧則糧,找準自己的特色農業經濟方向。
打造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經濟有如下三種模式可以參考。
第一,一村一品。對于一個聚居區來說,可以選擇一種合適的經濟作物進行產業化種植;也可以選擇一種合適的牲畜進行規模化養殖。
第二,一村多品。一個聚居區也可以選擇幾種經濟作物進行種植;同樣可以選擇幾種牲畜進行養殖。
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按照產業發展理論來分析,各有其優缺點,在產業發展和市場競爭中會自然地進行優勝劣汰,達到相應的均衡。
第三,公司+農戶或者公司+農戶+研究所。貧困少數民族地區打造特色農業經濟存在三個難點,一是各種生產資料的供應,比如肥料等等;二是種植、養殖的各種科學技術扶持,比如病蟲害的防治、高產優產等等;三是銷售、物流問題的處理,包括怎么運輸出去?是否建設庫存中心?賣到哪里去等等。從理論上分析這些問題其實都是農產品供應鏈體系與物流體系的問題。在我國貧困少數民族地區,農民普遍沒有能力去全部完成農產品供應鏈體系與物流體系各環節上的工作,農民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生產環節,因此最終還是由政府來幫助農民處理其它環節的工作。具體而言最終還是只能由政府來幫助找買家、搞裝運等等,這其實加大了政府的工作量與執政成本。
因此可以參考公司+農戶或者公司+農戶+研究所的模式,積極引入相關的龍頭企業以及相關的研究所,共同來建立供應鏈體系,讓老百姓主要抓住生產環節用力,其它工作交給公司以及研究所去做,而政府只需要做好監督調控的工作即可。這一模式理順了農產品的整個供應鏈體系,并且能實現多方合作共贏的局面,目前在全國有許多成功的范例。
對于我國貧困少數民族地區而言,經濟發展的關鍵路徑就是要在居住空間布局上實現集中聚居與找準特色農業經濟并著力打造,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才能在發展手工業、加工業,發展文化教育、進行法制建設等等其它路徑上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王濤:發展特色經濟與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城鄉經濟關系調整[J].經濟問題探索,2008,(12)
[2]龍彬: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09,(23)
[3]曾昭平: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