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企跨國并購的現狀
近幾年來,日益壯大起來的民營企業在我國跨國并購中異軍突起,跨國并購已成為民企實現“走出去”的重要途徑之一。民企跨國并購數量多、規模小,以達到擴大海外市場份額和獲取核心技術為目的,并購對象多為陷入困境的發達國家的成熟企業,且成功率低。下面本文通過民企跨國并購的SWOT分析對民企和政府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對策。
二、民企跨國并購的SWOT分析
1.優勢
(1) 小而靈活、成本優勢顯著
相對于國有企業龐大的組織結構和復雜的官僚程序,民企產權清晰,決策迅速,生產效率較高;此外,民營企業在生產資料、人力資源和組織結構管理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
(2) 做大做強的企業精神文化
民營企業是在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夾縫中成長起來的,普遍具有自力更生和頑強拼搏的精神,體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激情,敢于突破和創新。
(3) 企業角色突出、國家控制度小
國有企業的收購行為常常被看成是國家利益和政府意志的體現,從而受到外國政府和民眾的猜疑和抵制,而民營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相對較弱,市場化意識較強,容易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可和接受。
(4) 實力不斷增強、競爭優勢擴大
民營經濟貢獻著中國66%的GDP、71%的稅收以及近90%的社會就業,不少民營企業提出了全球化發展戰略,對外投資的需求不斷增加,相對于“綠地投資”的高成本高風險,跨國并購是獲得海外市場、技術、人才、供銷網絡和服務體系的一條捷徑。
2.劣勢
(1) 自身力量的局限性
民營企業小而靈活的體制對初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卻阻礙了其長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經濟、技術、人才等方面,規模小、資金周轉能力差、技術水平低、研發能力弱、缺乏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運營能力的高端管理人才是制約跨國并購順利進行的瓶頸。
(2) 并購準備不足、認識不到位
并購時機的正確選擇、并購前的合理估價以及并購后的高效整合是并購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民企海外并購存在前期調查不充分的問題,對并購對象沒有一個完整系統的認識,受短期利益的驅使,缺乏時機的正確選擇和長期的系統規劃,跟隨并購浪潮盲目實施并購;此外,對并購后期的整合困難預期太過樂觀,導致最終的經營困境和財務危機。
3.機遇
(1) 金融危機的契機
2008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企業和政府紛紛采取合理措施來緩解財務危機。一方面不少海外企業資金鏈斷裂,瀕臨破產,開始通過剝離核心業務,把資源集中到核心業務的方式來自救;另一方面,各國政府紛紛放寬了外國資本進入的限制,以吸引更多的資金“救市”。這些措施為低成本并購提供了契機。
(2) 國內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大,全球化腳步不斷加快,與世界經濟逐漸融為一體。經濟的快速增長使我國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而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和外匯儲備的持續增長保證了民營跨國并購的資金供應。
(3) 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
在“走出去”戰略的引導下,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來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境外投資的政策支持體系。不僅在審批程序、行業準入、融資服務等方面為民營企業降低了門檻,而且積極推進現代產權制度的建立,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促進產權交易市場的快速成長,為民企提供合理的產權交易平臺。
(4) 新需求、新產業的出現
在各國政府的倡導下,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已經出現,低碳經濟不僅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國奪取新一輪世界經濟制高點的關鍵。“十二五”期間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將得到大力支持,這為新一輪的海外投資指明了方向。
4.威脅
(1) 國家風險
并購過程中的國家風險包括政治風險和政策風險。政治風險主要體現在東道國的政局穩定型、政策連續性等方面,例如騰中收購悍馬未獲中國政府部門批準,導致并購失敗。政策風險主要是指由受資國的外資政策、稅收政策以及利率匯率變動而產生的風險,例如華為聯手貝恩收購3com公司、中鋁注資力拓、中海油競購優尼科,都遭到了美國政府的干預和反對。可見政府的態度和決定往往是至關重要的。
(2) 法律體系不完善
我國作為跨國并購的一股新興力量,法律政策和保障還需要不斷完善。一方面法律和風險防范意識薄弱,缺乏統一的法律規范和管理機構,
(3) 商務環境的不利因素
一方面,國內融資渠道少,資本市場效率低,不能充分發揮其資產定價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為跨國并購交易提供有力的市場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國內中介服務機構普遍存在行為不規范、評估不準確和建議不可靠等問題。
三、民企跨國并購的對策
1.充分認識SWOT的分析結論
通過以上SW內部、OT外部兩種環境、SO有利與WT不利兩種方面的交叉分析,做出SWOT戰略矩陣分析表。表格1概括了民企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和環境機會,規避劣勢和風險,為實現1+1>2的并購協同效應可以采取的對策。
2.民企應對跨國并購的對策
(1) 加強自身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
依據國家“走出去”的戰略,民企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其次,重視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在溝通交流的基礎上建立信任和激勵機制;再次,優化企業管理結構,促進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合理分配,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和高效的運營機制。
(2) 重視企業并購前的調查和評估
首先要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的需求、國內外行業發展的趨勢以及競爭對手的策略動向,確定是否需要跨國并購,選擇恰當的并購時機;其次,對并購對象進行深入綜合的調查和研究,選擇合適的并購對象;再次,聘請專業機構對目標企業進行協同效應的價值評估,防止過度支付,避開并購陷阱。其中目標企業的選擇是并購成功的前提,必須結合戰略的互補性、業務的相關性、整合的可融性以及有形資產對無形資產的匹配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3) 正確認識并購后企業整合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跨國并購后的企業整合包括產業整合、管理整合、人才整合和文化融合,其中文化融合最為關鍵也最為艱難。并購后民企不僅要吸收西方企業文化的精華,還必須放棄自身企業文化中不能被西方企業認同的糟粕,秉著相互尊敬的態度,積極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從而推進文化融合的順利進行。
3.政府支持跨國并購的對策
(1) 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
借鑒國外的并購法律體系,結合中國的企業特點,制定和完善跨國并購的法律法規,實現跨國并購的法制化、規范化。
(2) 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首先要成立專門的海外并購管理機構和服務中心,提供政策咨詢和問題解決;其次,與被并購國合作搭建權威的信息平臺,公開并購進程,消除并購雙方和外界的疑慮和猜忌;放寬海外融資控制和外匯管制,簡化審批程序,并從稅收上給予跨國并購的民企一定的減免,或者設置專項資金來扶持民企跨國并購。
(3) 完善和規范資本市場的發展
由于民企的自有資金有限,跨國并購需要大量的杠桿融資,因此,政府部門應拓寬融資渠道,構建并完善跨國交易市場,促進國內資本市場的規范和發展,使民企可以迅速獲得并購資金。
(4) 加快培育中介服務機構
跨國并購是一項多元而又復雜的資本運營活動,專業性很強,僅憑民企自身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需要熟悉并購政策導向并具備跨國資本運營實踐經驗的專業性機構的合作,政府應支持國內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提高跨國并購的成功率;同時加強民企的風險防范意識,完善跨國并購的風險防范體系,實施信用擔保政策和投資保險制度,降低民企的海外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