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在經濟長期處于高速增長狀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際經濟地位發生了明顯變化,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等。探尋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把握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將對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騰飛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中國經濟 動力發展趨勢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使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經濟處于低迷狀態。而且改革開放32年來,中國經濟處于高速增長階段,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同時為世界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分析既是一個動態性和現實性問題,也是一個關系到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問題。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更有必要研究在這次危機中中國所擔當的角色和所承擔的義務,以及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中國經濟的影響面將會逐步擴大,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也將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
一、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動力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后隱含著深刻的動因,最根本在于改革開放的實行,同時也歸功于經濟體制的轉變、宏觀經濟的調整以及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正是這些,才使我國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
1.改革開放的實行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因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即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方位開放的社會轉變,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改革開放同時也推進了對外貿易的增長。具體表現為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發揮中國在國際貿易舞臺上應有的作用,實現雙贏;毫不夸張地說:外貿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原動力。在執行逐步擴大的對外開放政策對中國的經濟活動做出了許多貢獻。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外貿進出口額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正因為如此,中國便能夠充分利用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隨著經濟全球化態勢的擴張,我國經濟迅猛發展。這樣,中國便能夠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種市場,從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并實現“雙贏”局面。
2.經濟體制的轉變
這次經濟體制的轉變是指1978—1992年,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一時期的最大特點是,我們國家的經濟體制開始在計劃經濟體制中慢慢嘗試著引入一點市場機制。正如鄧小平指出:“實行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新的經濟體制的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此外,還實行改革開放,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推行國有企業改革。具體表現為,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1993年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一歷史性的轉變是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
具體表現為以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為核心的需求政策,及以產業政策心的供給政策。這種調整的思路是要盡快扭轉宏觀經濟政策與微觀經濟基礎背離的趨勢,讓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反映市場化的微觀基礎,確立具有可持續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從1978年實行改革至今,短短28年的時間里,中國經濟的飛速穩定增長為世人所共睹。中國經濟今后要繼續保持好的發展勢頭,持續穩定增長,就要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改善宏觀經濟環境。在經濟危機下,內需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4.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
關于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主要原因是合理優化產業結構。在農業結構中,使農業結構產業化,并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促進新農村建設;在工業結構中,對不合理的部門結構、技術結構及產品結構進行調整重點解決短線產業供給不足,基礎產業仍然薄弱的問題,將重點放在解決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產生“瓶頸”制約的能源與原材料發展上,加大力度減少重復建設、重復投資現象,提高投資效益。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實施品牌戰略;以及對第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重組。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調節。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日趨嚴重。為此,中央明確提出了促進我國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二、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
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都是穩步增長,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其他國家都進入了經濟低迷時期,僅有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表明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仍將會是增長的,并且在新的方向延伸。
1.經濟轉型
(1)經濟發展模式
隨著環境問題在全球范圍內的日益突出,以資源稀缺為前提所構建的末端治理經濟范式逐漸為循環經濟范式所代替。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遲早要由“高投入、高排放、低產出”向“低投入、低排放、高產出”轉換。當前全球所倡導的低碳經濟就是以此為標準,由純粹的產業經濟向生態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成為新一輪革命的契機。
(2)宏觀經濟形勢
對2009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作出基本判斷,經濟增長率將繼續回落,但是仍然將保持平穩且較快的發展。得出該基本判斷的主要理由有四: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造成國際經濟環境惡化對我國形成較大的周期性調整壓力,使我國經濟被迫有個緩沖期;從經濟周期和經濟三大構成來講,經濟存在繼續下滑的可能,但是恢復時間相對其他國家較短;從經濟長期增長潛力看,經濟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不大,在原有基礎上稍有輕微波動屬于正常現象;同時政府也會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市場會趨于平穩較快發展,經濟也會持續增長。
(3)微觀經濟形勢
人民幣將成為世界第三大流通貨幣。將來世界最大流通貨幣應該是美元、歐元和人民幣三分天下;“新地主”將在中國出現。如果土地流轉得到大力提倡,中國農村將出現“新地主”階級或可稱之為“莊園經濟”;房地產業拖累其其他行業,房地產蕭條影響最大的是銀行,即使中國的銀行不會出現“倒閉”,但當銀行無法回收巨額的房貸時,勢必要克扣、擠壓其他產業的貸款額度。而其他同樣對銀行貸款依存度極高的產業、行業,如加工制造業、外貿出口等,在無法及時取得貸款的情況下,只能自求多福了。他們的衰落,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咎于房地產業的拖累。
(4)資本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國際資本、知識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都獲得快速增長,自然資本損失則大幅度下降,因此總資本達到世界上相當之高的水平。這也進一步解釋了為什么中國經濟會有持續高增長。因為中國不只是某一類資本、而是五大資本同步增長。支撐中國未來持續增長的來源則是五大資本的加速積累。中國已進入了自我維持、自我投資、自我推動的良性增長軌道。除非國際國內出現突發性重大事件,這個進程會自己維持下去,經濟增長與廣義資本形成互動,即經濟增長越快,廣義資本積累速度越快,就會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
2.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乃至政治秩序的影響
(1)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大多數國家的經濟處于低迷狀態,然而只有中國保持著高速增長率,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加廣泛。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對全球貿易的影響。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1978-2004年,中國GDP平均增長為9.4%,增長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1980-2000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為14%,僅次于美國的20.7%;2000-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為11%,僅次于美國的29%。因此,史蒂芬#8226;羅奇高度評價中國經濟,認為中國經濟雖然總量占全球的4%左右,但是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高達17.5%左右,中國經濟增長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進出口貿易增長促進全球貿易的蓬勃發展。來自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99-2004年,中國商品和服務貿易增長對國際商品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為8.4%,遠遠大于經濟總量的全球占有率;美國的貢獻率為18.4%。世界貿易組織數據表明,2004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大商品貿易和第九大服務貿易國。中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確實很快。中國的國內進口需求十分旺盛, 這為全球提供了一個巨大市場。
(2)中國經濟對世界政治秩序的影響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不斷擴散,已經導致了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經濟學家們認為,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嚴重危機。這一危機加速了已經開始的全球權力轉移,正在改變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在這一重大的歷史轉型時期,中國也面臨著重大選擇。金融危機為中國在繼續確保經濟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的同時推動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提供了新機遇。在新國際秩序中,多邊機構的作用將得到加強,新的多邊機制將得以建立,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大國的影響和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因為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讓人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全球化的當今世界,大家都在一條船上,只有同舟共濟才能共度難關,這也將成為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原則。
中國經濟崛起于21世紀的世界,其必需肩負起帶動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重任。其不僅要促進全球經濟的穩定增長、物價穩定,還要重視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貧窮與落后問題。扶弱濟貧、伸張國際社會正義,這也是中國經濟為世界所承擔的重大使命。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還需要努力解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兩極分化、環境問題、社會不穩定等等。只有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不斷發展中的中國才能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提要[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孫晨: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因[J].商情,2008,(7)
[3]司康:2009年宏觀經濟形勢判斷及汽車市場預測[J].交通世界,2009,(1)
[4]陳竹友:2009年中國經濟十大預言[J].中國中小企業,2008,(11) [5]
[5]毛學松:簡述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的影響[J].理論建設,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