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廣東省雖然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省份之一,但其區域間經濟差距巨大,存在著嚴重的地區不平衡現象。因此,積極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是消除廣東省地區間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手段。本文將從財政支出政策、財政收入政策,財政轉移支付政策、財政預算政策四個方面對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區域經濟 協調發展 財政政策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離不開區域財政政策,它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能夠指導資源宏觀配置,促進產業空間布局的實施和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防止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促進廣東省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政支出政策
1.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為廣東省東西兩翼和山區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硬件環境。首先必須要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區域開發的戰略意義。其次,依照分階段實施不同區域政策的思路,目前應該把省里的區域開發資金,集中用于落后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考慮到省里資金的合理分配問題,在進一步提高省政府投入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比重的同時,可進行方法上的創新。比如,采取將這筆資金改作為政府利息補貼,或社會投資補貼的形式,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兩翼和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2. 加大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投入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改善地方社會公共服務狀況。當前,我省區域差距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公共服務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地區“省民待遇”差距懸殊。要不斷縮小這種差距,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就必須加快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及時調整財政投資方向,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發展事業的投入。在目前體制下,應通過更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逐步使不同地區的居民均可享受到水平大體相當的基本社會福利或公共服務。為此建議:第一,根據國家的工資政策和兩翼、山區市縣的平均收入水平,參照省級公務員的工資收入水平,核定人員經費的最低標準,這樣有利于留住人才和實現人才的合理流動;第二,設立社會發展轉移支付,主要是對落后地區的醫療衛生服務、國民教育、社會保障、區域危機管理等,通過省里專項資金轉移支付,提高應有的服務水平,縮小與發達地區之間在社會發展上的全面差距。
3.支持珠三角產業園區轉移的投入
積極推動珠三角產業轉移。通過“環珠三角”的理念,積極引導和促進珠江三角洲產業向山區轉移。由東西兩翼和山區提供土地和勞動力,由珠三角地區提供資金和技術共建工業園區,通過優勢互補和利益共享的創新機制,鼓勵資源型等產業從珠三角向東西兩翼和山區轉移。同時,省政府應該在東西兩翼和山區規劃、建立相應的產業轉移園區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配套一定的財政撥款、稅收優惠、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政策,引導珠三角的企業在產業轉移上盡可能向這些地區轉移。
4. 提高勞動力技能素質的投入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是一個重要因素,而勞動力技能素質的高低更是關鍵。通過在東西兩翼及山區一些地區實行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建立示范性高中、構建東西兩翼及山區高中教育發展新機制,并建立服務全省的職業教育示范基地、建立職業教育資源跨區域流動機制,建立全方位的人才流動機制等各種有效手段,全面提高東西兩翼和山區的勞動力素質。
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政收入政策
1.實行更有利于欠發達地區的分稅制
1994年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一個后果是“財權上升,事權下放”,不僅增強了對地方政府收入的控制,而且轉嫁了大部分支出責任,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為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建議:(1)進一步理順中央、省、市、縣、鄉五個層級政府間的財權與事權關系,合理劃分各級收入。實行更為科學、合理的稅種劃分辦法和轉移支付方式、技術。(2)必須建立以縣級政府為核心轉移支付對象的規范的地方轉移支付體制。規范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構建縣級最低財力保障機制。(3)將“各自為政”的部門轉移支付并入政府轉移支付體系,由財政部門基于統一的預算框架和政府的整體戰略目標,實施集中統一的政府間轉移支付。
2.由省財政承擔欠發達地區出口退稅
從2004年起,國家實行新的退稅政策,其總體指導思想為“新帳不欠,老帳要還,完善機制,共同負擔,推動改革,促進發展”。其中,一項重要的措施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負擔的出口退稅新機制,以2003年出口退稅實退指標為基數,對超基部分的應退稅款,由中央和地方按75%和25%的比例共同負擔,完善出口退稅機制。新的出口退稅機制雖然能夠極大的減輕中央財政的壓力,但此措施勢必加大地方政府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財政壓力而引發新的問題。比如我省的揭陽等市基本上需要向省級財政借錢才能維持基本的運轉,根本無力支付這部分支出。建議省政府在貫徹中央的出口退稅政策時,分類指導,對于我省東西兩翼和廣大山區實行特殊政策,由省財政承擔其出口退稅的稅金,加大對我省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支持,鼓勵地方政府發展經濟,擴大出口。
三、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
1.進一步施行激勵性轉移支付政策的同時,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一般轉移支付
改革過去完全按基數法進行地方政府間財力分配的做法,實行激勵型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建立“確定基數,超增分成,掛鉤獎罰,鼓勵先進”的激勵型轉移支付機制,促進縣市經濟的發展。同時,還要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目前我省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相對很小,這就使轉移支付對欠發達地區進行財政扶持的作用難以發揮。加大一般轉移支付力度,擴大其規模。現階段有兩種方法可供選擇:一是以現有的轉移支付額度為基數,按固定額度逐年遞增;二是按一定比例與省財政可供財力掛鉤。相對而言,第二種方法較有彈性,省財政集中的財力越大,用于地區財力均衡的力度越大。另外,還要進一步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利用財政工具對市場需求進行直接啟動,運用特定區域的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直接啟動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需求,促進這些區域經濟增長和整體經濟的區域性結構轉換。
2.進一步完善對口支援,建立穩定可靠的橫向轉移支付
我省現時的轉移支付是以省的縱向轉移支付為主,同時也應該適度發展對欠發達地區的橫向轉移支付。我省珠三角與兩翼山區的市縣間經濟協作一向具有較好的歷史基礎,建議省以原有的經濟協作關系為基礎,組織珠三角與兩翼山區的各個市縣建立市縣間的轉移支付制度。市縣間轉移支付制度應當以對項目的專項補助為主,盡量達到雙方互補、共同受益的效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對口支援,即經濟發達或實力較強的一方對經濟不發達或實力較弱的一方實施援助的一種政策性行為,是由省政府主導,各市縣為主體的一種模式。
3.建立專項扶貧開發轉移支付
建立對欠發達地區的專項財政轉移支付,主要用于對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科技、扶貧、社會保障、農業開發等重要事業發展的投入。而對于專項轉移支付要在解決事權的基礎上控制規模,優化結構。現存專項轉移支付種類名目繁多,管理混亂,要對這些項目進行歸類合并,進一步簡化結構。另一方面要加強專項轉移資金的監督、審查,防止資金被截留挪用,提高透明度有利于加強對專項轉移支付分配、使用的全過程監管,完善專項轉移支付管理制度。每一項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設立、審批和分配,要做到有合理明確的分配依據、有操作規程,堅持公開、公正、透明、效率的原則,保證專項資金真正用到提供特定公共服務上來。
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政預算政策
設立“區域協調發展委員會”或“區域協調發展基金會”,或類似的區域開發的統一協調機構或基金會,以協調政府部門開發欠發達地區的工作,并通過集中掌握開發基金,負責開發計劃的落實執行。這種做法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大大減少以往在山區扶持中,因省直職能部門資金分割而出現“各自為政”、“多頭管理”的情況,體現集中財力解決主要矛盾的區域開發導向。更為關鍵的是,這樣可以更好避免項目或資金運作過程中,上級部門“設租”和下級單位“尋租”的弊端,提高援助基金的使用效果。
為體現工作的中立性和超脫性,“區域協調發展委員會”可以由省里一位主要領導掛帥,省發改委牽頭,會同財政、教育、科技、交通、水利、環保等主要部門組成,負責兩翼和山區開發的統一規劃、指導、協調和監督工作。“區域協調發展基金”由“區域協調發展委員會”委托省財政廳代管,所有項目和資金集中調配,統籌使用。而基金來源可以考慮一是省財政每年一般預算的3%撥入,二是省財政每年發行的一定的區域發展建設公債,三是可以考慮發行區域發展建設彩票。另外,考慮到我省東翼、西翼、北部山區的區域差異,可以在統一的區域開發協調機構和基金會下面設立相應的分支機構,更有利于工作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王金波: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區域財政政策的支持.科技創新導報,2007(32)
[2] 彭月蘭 陳永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政思路.財政研究,2004(12)
[3] 姚科敏:我國財政政策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促進作用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