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共同侵權行為,在侵權法理論中仍被評價為最混亂的問題。在理論層面,共同侵權行為與過錯及因果關系等原理夾雜。在司法實踐層面,法的解釋方法的價值判斷的差異和極其多樣化的事例類型導致判斷模式的相應變化,影響到法律適用的統一。2009年12月26日我國《侵權責任法》的頒布為共同侵權行為的認定和適用統一了標準,使共同侵權制度內外部的關系得到相應的調和。
[關鍵詞] 共同侵權 共同性 構成要件
一、共同侵權行為的概念
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在2009年12月26日千呼萬喚下出臺,該法共同侵權的相關規定如下:第八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第九條“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第十條“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第十一條“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可看出,共同侵權行為包括了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的,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二人以上實施共同危險行為的,無意思聯絡的多數人侵權這幾種類型。
二、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性”構成要件
共同侵權行為首先是侵權行為,即具有加害行為、損害、因果關系和過錯這四個要件。此外,共同侵權行為還需要一下幾個特別要件。
1.主體的復數性
共同侵權行為的主體為兩人或兩人以上的行為人,行為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對于自然人來講,必須在實施行為時具有民事責任能力。
2.意思聯絡或行為關聯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人們雖贊同關于多人基于共同故意而加害他人這一傳統意義上的共同侵權行為當屬共同侵權的調整范圍,但對于其它多種復雜情況下能否適用此規定還存在不少爭議。
(1) 主觀共同過錯說
該說又可以分為共同故意說和共同過錯說。前者認為,各行為人在主觀上須有共同故意(通謀)才構成共同侵權; 其中心點是強調了意思聯絡,在各加人之間有通謀,個人的侵權行為因為意思聯絡的存在而凝結成一個整體。后者則認為,不僅各行為人有共同故意,而且各行為人有共同過失亦構成共同侵權。楊立新教授和王利明教授是這種主觀說的強力支持者,認為不論將共同侵權行為的本質特征建立在客觀行為上,還是建立在因果關系上,都只是重視了共同侵權行為外在的表現形式,并沒有把握共同侵權行為內在的實質。只有各加害人的主觀原因才真正能夠將各個行為人聯結在一起,使各個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一個整體。 第二,正是因為共同行為人的共同過錯包括過失,才決定了其行為的共同性和所造成的損害的共同性。
主觀共同過錯說的核心,在于防止行為人被認定為共同侵權而承擔連帶責任的范圍被人為的擴大,導致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無法為受害人提供及時有效的救濟,使加害人逃脫其應承擔的責任。在共同侵權行為理論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具有現代色彩的今天,主觀共同過錯說作為共同侵權行為的認定標準,其作用漸漸降低了。
(2) 客觀過錯說
該說分為一般客觀說與真正客觀說。前者認為,如果各加害人的違法行為產生同一損害,即使各行為人間無共同通謀和共同認識,仍構成共同侵權;后者認為,一般客觀說雖擴大了共同侵權行為的范圍,然而對貫徹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公害、交通事故等新型侵權行為仍不能涉及,對受害人的保護仍不夠充分。對于公害和交通事故等而言,只要當事人的行為存在客觀的關聯性,即構成共同侵權。
客觀共同行為說雖將不存在共同過錯,但各個加害行為相互關聯并共同造成損害結果的大量現實情形納入到共同侵權體系之中,更大程度的保護了受害人的利益。但該理論同時也忽視了共同侵權行為的本質特征,擴大了連帶責任的適用范圍,不甚公平地加重了行為人的責任,這與侵權行為法“自己責任”原則是相違背的。
(3) 折中說
該說認為判斷數個加害人的侵權行為是否具有共同性,或者說是否構成共同侵權,應當從主客觀兩方面來考察。主觀方面包括各加害人均有過錯,或為故意或為過失,且內容相同或相似;客觀方面包括各行為人行為的關聯性,各加害人的行為均構成損害的后果發生的原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侵權責任法》中用“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作為一般性的規定,也采用主客觀說。對于具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的理應承擔共同侵權的連帶賠償責任;對于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在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情況下,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通過對“共同性”進行寬緩的解釋,從主觀共同過錯逐步向客觀共同行為發展,使共同侵權行為的認定更容易,從而為受害人提供最有利的救濟。第十一條的規定中沒有涉及意思聯絡而僅僅是行為聯系,同時強調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從損害結果來看每個人的行為足以造成全部的損害,也就不用分析各個行為對損害的原因力的大小,即每個侵權行為人對受害人負有全部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因此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我認為這種情況實際上是行為的關聯性和可能性引起的,是在不能輕易判斷原因力大小的情況下對加害人的連帶責任的追究。
通過評析,各有利弊,因為在對受害人與加害人之間的利益平衡方面,所選擇的解釋論差異很大。比較法上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就是對共同侵權行為的認定,從主觀共同過錯逐步向客觀共同行為發展,尤其是在環境污染、產品責任、交通事故等的案件中,表現更為突出。也就是說,通過對“共同性”進行寬緩的解釋,使共同侵權行為的認定更容易,從而為受害人提供最有利的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