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國長期重視國內版權保護,尤其是在其版權產業落后時游離于國際主流版權保護體系之外,而在其版權產業擁有競爭優勢時,則主動融入國際主流版權保護體系,并謀求版權保護的全球霸權等,是美國版權產業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發達最具活力的原因。版權產業尤其是核心版權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就業、海外銷售和出口等的貢獻突出。美國版權產業發展戰略對中國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美國 版權產業 發展戰略 啟示
歷史進入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科技成果潮水般涌現,在此背景下,版權產業(也稱創意產業)因其具有創造性特征,備受世界各國重視,正成為崛起中的朝陽產業,其具有的巨大產業影響力正在釋放出來。目前,美國版權產業全球規模最大最發達最具活力。這與美國長期以來執行獨特的版權產業發展戰略有關。
一、美國版權產業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
1.長期以來重視國內版權保護
版權作為知識產權的一種,它源自創作者的創造性勞動,是支撐整個版權產業發展的核心。保護版權,維護創作者權益,能激發民族創造潛能,能多出新的創造發明和創新作品,版權產業發展因此才有根基。版權立法是保護版權的最有效手段。
早在1787年的美國憲法中就含有版權條款。1790年美國第一部版權法誕生,此后,美國根據其經濟社會技術發展水平,適時修訂版權法,不斷提高其版權保護的總體水平。如版權保護范圍,從最初的僅限于書籍、地圖、海圖、期刊,1909年擴大到所有作品;1978年擴大到所有通過智力勞動所創作出的、具有獨創性的作品;20世紀90年代,為順應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發展的要求,美國進一步將版權的保護范圍擴大到數字作品、網絡作品。又如版權保護的期限,從最初的作品發表之日起14年,如果14年后作者尚在世,可延長14年;到1831年的作品發表之日起28年,再延長14年;到1909年的作品發表之日起28年,再延長期28年;到1976年的如果作者是自然人,版權期限延長至作者死后50年;如果作者是匿名者、假名者,或者是雇傭他人創作者,無法確定單個自然人,版權期限是發表之日起75年或創作后100年。再到1998年,美國再次把版權期限延長至作者死后70年。版權期限的每次延長,不僅對此后的作品有效,而且對原有的、即將到期的作品都有效。再如版權侵權的刑事處罰,在1897年首次被引入美國版權法,規定對音樂戲劇類版權作品的惡意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版權侵權,可對侵權人處以輕罪;1909年版權法將處以輕罪的范圍擴大到不僅包括所有類型的版權作品,而且包括版權所包含的所有專有權;1976年版權法加大了對版權侵權的刑事處罰力度;20世紀80年代,重罪刑事處罰首次引入美國版權法;20世紀90年代,美國擴大版權侵權的重罪范圍,降低重罪門檻。
日臻完善的版權法,長期的版權保護傳統,鑄就了當今美國這樣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即版權是別人的一種私有財產,就如同別人果園里伸手可摘的蘋果,別人瓜田里彎腰可取的西瓜,即使其主人遠在天邊,侵占也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這為美國版權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環境和社會環境。
2.對歐洲國家在美國的版權保護采取長期的“忽視”政策
在美國出版業發展水平低于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時,美國拒絕給歐洲國家的版權提供保護,這使得美國直到20世紀初,還是個盜版王國,大量歐洲的優秀文學藝術作品在美國被肆意盜印。當年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圣誕頌歌》在英國每本售價2.5美元,在美國因盜版僅賣6美分。以致憤怒的狄更斯曾在1842年親赴美國,強烈要求美國政府采取國際版權保護措施,但未能如愿。這不是因為美國缺乏版權保護意識,而是因為那樣做,不符合美國自身經濟利益。
在國際版權多邊保護領域,1886年的《伯爾尼公約》對版權保護的規定比較具體、詳細、嚴密。該公約要求各成員國在保護版權方面必須遵循自動保護、國民待遇、保護獨立等原則。公約規定版權保護的主體僅限于作者,對文學作品版權的有效期限不得少于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50年,對版權的保護具有追溯力即新成員國要對其他各成員國先前的作品統統給予保護。該公約對版權的保護水平遠高于當時美國的版權法和其他公約。美國作為《伯爾尼公約》的重要起草國,鑒于當時美國經濟社會技術發展水平不如歐洲,出版業的發展遠不如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為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就斷然拒絕了歐洲國家促其參加《伯爾尼公約》的正當要求。直到1989年正式加入《伯爾尼公約》,美國游離在國際主流版權制度之外長達100多年之久。在加入《伯爾尼公約》之前,美國一方面利用“同時出版”的辦法使美國作品在《伯爾尼公約》締約國內享有版權。即根據《伯爾尼公約》規定,在非締約國和締約國同時(例如在30天內)出版的作品,就被看作是在締約國首次出版的作品而予以保護。另一方面,通過簽訂雙邊協定或區域性版權公約來維護美國的出版商利益,如1889年美國同其他美洲國家締結的《美洲國家間版權公約》(簡稱《泛美公約》)就是如此。該公約注重國內版權保護,且版權保護水平低,尤其是規定作品必須具備一定的形式才能取得保護,這樣就使大量歐洲作品在美國及其他美洲國家市場無法獲得版權保護,因而成為被瘋狂盜版的對象。
美國的以上做法,嚴重侵害了當時科技和文化領先的歐洲國家的正當利益,但無疑給美國當時的版權產業爭取到了有利的發展空間。
3.從主動融入國際主流版權保護體系走向謀求版權保護的全球霸權
二戰后,美國的科技和文化事業蒸蒸日上,美國的出版業迅猛發展,向海外輸出的作品日益增多,為維護美國的海外版權利益,美國開始重視版權保護與國際接軌問題,于是著手協調《泛美公約》與《伯爾尼公約》之間的關系。在美國的推動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面組織起草了《世界版權公約》,1952年獲得通過。1955年美國加入了《世界版權公約》。但該公約對版權的保護期限短,版權保護對象除作者外還包括作者的雇主、委托作品的委托人和電影的制片人等,規定作品獲得版權的最低手續要求,允許成員國立法規定更多手續,不保護作者的精神權利,保護沒有追溯效力即新成員國對其參加公約之前其他各成員國的作品不予保護。顯然,《世界版權公約》對版權的保護水平遠低于《伯爾尼公約》,具有美國版權保護向國際主流版權保護體系過渡的性質。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經濟、科技等發展水平全面領先,美國同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因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差異,造成包括版權和鄰接權在內的知識產權爭端日益頻繁,這迫使美國一方面在1987年依照《伯爾尼公約》對其版權法進行修訂,并于1989年正式加入《伯爾尼公約》,實現了美國版權法與國際主流版權保護體系的對接;另一方面利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之機,強烈要求將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列入談判的議程。在美國的威逼利誘下,最終于1994年4月15日簽訂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該協議吸納了《伯爾尼公約》、《羅馬公約》和《華盛頓條約》的內容,對計算機軟件、數據庫和其他材料的集合體等版權的保護做出具體規定,協議有知識產權爭端解決條款和執法條款,不允許成員對協議條款作保留。TRIPS協議為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確立了新的標準,提供的版權保護標準總體上高于伯爾尼公約,因此將全球版權保護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該條約不僅適用WTO的所有成員(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而且適用所有希望加入WTO的潛在新成員,即任何想加入WTO的國家或地區,都必須加強國內版權制度建設,提供不低于《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最低標準的版權保護水平??梢?,TRIPS協議的通過和生效順應了美國版權產業海外擴張的需要,擴大了美國版權保護的范圍,強化了美國保護海外版權的能力,提升了美國版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TRIPS協議簽署后,美國并沒有滿足于該協議提供的版權保護水平,相反,還通過推動修訂TRIPS協議、通過簽訂貿易和投資框架協議、雙邊投資協定、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等措施,來加大美國海外版權保護力度,提高美國海外版權的保護水平。此外,為順應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需要,美國主導和推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1996年通過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條約》,目的在于確保美國版權產業能在21世紀繼續繁榮發展。
4.對版權產業的系統化研究是美國版權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準確判斷版權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由美國出版商協會、商業軟件聯盟、美國錄制業協會、美國電影協會、美國電影發行協會等七個版權組織構成的國際知識產權聯盟(IIPA),從1990年開始發布由經濟學家公司完成的美國版權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到2009年已經發布了12個版權產業研究報告。在研究報告中,依據美國版權法對版權的財產屬性的認定,對美國版權產業界定為:凡參與版權銷售(版權的商業性許可與轉讓)活動的產業或直接從版權銷售活動中取得收入的產業或機構皆列入版權產業。但在前9個報告中,界定版權產業的依據是美國標準產業分類(SIC)系統,但從2004年開始,為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分類接軌、便于各國間版權產業比較,美國使用國際標準工業分類(ISIC)方法來決定何種產業被納入IIPA的報告,新的統計口徑擴大了版權產業的范圍,但仍采用由美國勞工統計局和美國聯邦審計署提供的北美工業分工系統(NAICS)數據。美國版權產業分成四類,即核心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邊緣版權產業和版權關聯產業。其中,核心版權產業是指以創造享有版權的作品作為其主要產品的產業,如影視產業、錄音產業、音樂出版業、圖書與報刊出版業、軟件產業等;部分版權產業是指產品僅有部分屬于享有版權的材料,較典型的是紡織品、玩具制造、建筑等;邊緣版權產業是指面向商店和消費者發行版權物品,如為發行版權產品的運輸服務,以及批發商和零售商等;版權關聯產業是指所生產和發行的產品完全或主要是與版權物品配合使用的產業,如計算機,收音機、電視機等的制造和銷售。至于版權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前10個研究報告中,主要衡量指標有:版權產業的新增產值、版權產業的就業崗位、版權產業的海外銷售和出口收入等。從2006年報告開始,加入版權產業的雇員薪酬和版權產業對美國經濟實際增長的貢獻兩項指標。
IIPA發布的美國版權產業發展系列研究報告,展示了1977年以來美國版權產業發展的歷程及其對美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影響。對美國版權產業的內涵與外延、及其構成的成功界定,以及對版權產業的科學評價體系的建立,標志著美國版權產業的理論研究日趨成熟,這對美國版權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同時,也給美國國會修訂版權法、給美國政府制定版權產業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5.著力發展核心版權產業是美國版權產業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隨著美國版權產業的崛起,核心版權產業成為美國整個版權產業發展的生命線。但盜版,尤其是數字時代的在線盜版給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發展提出巨大而嚴峻的挑戰。為保護核心版權產業發展,美國版權利益集團尤其是版權產業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動美國國會不斷修訂版權法,逐步提高對核心版權產業的保護水平。在保護計算機軟件版權方面,1980年修訂的版權法,將計算機軟件納入版權保護范圍;還先后通過了1990年計算機軟件出租修正案、1992年版權重罪法案、1999年防止數字化侵權及強化版權賠償法案。在保護電影和音像版權方面,1982年通過盜版和假冒修正案,加重對電影和音像版權侵權的刑事處罰;1988年修訂的版權法加強了對唱片出租管理;1992年通過國家電影保護法案及1992年家庭錄音法案;1995年通過錄音制品數字化表演權利法案;1998年通過音樂作品許可制度下的合理使用法案;2005年通過家庭電影法案。在衛星電視產業版權保護方面,美國先后通過1988年衛星家庭收視法案、1994年衛星家庭收視法案、1999年衛星家庭收視改進法案和2004年衛星家庭收視延期和再授權法案。在美國政府的高度保護下,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發展取得驕人成績。
二、美國版權產業發展戰略實施效果分析
1.版權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日益突出
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美國經濟結構實現了從以農業、重工業為主到以優先發展信息業和服務業為主的戰略性轉變,版權產業在美國經濟中的重要性開始逐步顯現,并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其增長速度遠快于同期GDP增長速度。從1977年到2001年,美國全部版權產業年均增長率為6.39%,其中核心版權產業年均增長率為7.01%,而在此期間,美國的GDP年均增長率僅為3.20%。其中1997-1998年,全部版權產業增長率為13.34%,其中核心版權產業增長率高達15.26%,而同期的美國GDP增長率為4.29%。從2002年到2005年,全部版權產業年均增長率為7.66%,其中核心版權產業年均增長率為7.31%,而同期美國GDP增長率為3.48%。2006-2007年,全部版權產業增長率為7.91%,其中核心版權產業增長率為7.26%,而同期美國GDP增長率僅為2.03%。
版權產業的產值占美國GDP的份額已舉足輕重。從表1可以看出,無論是全部版權產業的新增產值還是核心版權產業的新增產值,都是呈逐年遞增的變化趨勢。1997年全部版權產業新增產值達10646億美元,占當年美國GDP的12.82%,其中核心版權產業新增產值4703億美元,占當年美國GDP的5.66%。從2001年到2007年,全部版權產業新增產值從2001年的12069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7455.8億美元,盡管其占GDP的比重呈略有下降趨勢,但仍各年份保持在11%以上。其中核心版權產業新增產值從2001年的5950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9205.8億美元,其占GDP比重的變化趨勢,基本是上升的,由2001年的5.89%,上升到2007年6.44%。
版權產業對美國實際GDP增長的貢獻率日益重要。從表2 可以看出,從2003年到2007年,全部版權產業對美國GDP的貢獻率一路走高,從2003年的28.49%上升到2007年的43.06%。核心版權產業對美國實際GDP增長貢獻率雖在2004-2005年、2005-2006年有所下降,但2006-2007年比上個年度上升了近10%,達到22.74%。
2.版權產業已成為美國吸納大量就業人口的重要部門
1977年,美國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數就已經達到304萬人,占當年美國就業人口總數的3.30%,其中核心版權產業的就業人數為148.4萬人,占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數的48.8%,占當年美國就業人口總數的1.61%。到1997年,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數上升到1128.29萬人,占當年美國就業人口總數的8.71%,其中核心版權產業就業人數為513.36萬人,占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數的45.50%,占當年美國就業人口總數的3.96%。再到2007年,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數達1171.06萬人,占當年美國就業人數總額的8.51%,其中核心版權產業就業人數為557.79萬人,占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數的47.63%,占美國就業人口總數的4.05%。從1977-2001年,美國全部版權產業就業年均增長率4.10%,其中核心版權產業就業年均增長率達4.93%,而除版權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總體就業年均增長率僅為1.50%。2002年,美國版權產業就業人數1147.6萬人,這個數字接近健康醫療與社會工作行業的1534.7萬人、零售業的1502.5萬人、制造業的1454.3萬人、以及休閑度假、酒店與公寓行業的1198.6萬人。目前,美國版權產業就業人數遠超過美國的飛機制造、汽車制造、鋼鐵、制藥和紡織服裝等主要產業部門的就業人數,成為美國最具潛力的重要就業部門。究其原因,這與美國版權行業的高收入有關。據統計,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中,美國全部版權產業雇員的年均薪酬是美國私營部門雇員的年均薪酬的1.21倍以上;其中核心版權產業雇員的年均薪酬是美國私營部門雇員的年均薪酬的1.34倍,如2007年美國全部版權產業雇員的平均薪酬是66498.80美元,其中核心版權產業雇員的平均薪酬為73554.00美元,而當年美國私營部門雇員的平均薪酬為54947.00美元。
3.版權產業已成為美國出口的生力軍
在美國的版權產業中,僅錄音和錄影制品、動畫片和電視片、計算機軟件以及報刊書籍四大類版權產品的對外銷售和出口額,1991年為361.9億美元,到2002年就增加到892.6億美元。從1991年到2002年間, 這四大類版權產品的對外銷售和出口額年均增長率達到9.45%。從2003年到2007年,上述四類版權產品的對外銷售和出口額,從2003年的952.3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256.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仍維持在7.1%。目前,美國電影占全球85%的份額;美國公司生產的音樂唱片占世界音樂唱片消費總量的60%;美國傳媒業控制著世界電視節目的75%和廣播節目的生產與制作的66%;美國軟件銷售額約占全球軟件銷售額的2/3,幾乎壟斷了全球的操作系統及數據庫市場。
三、啟示與借鑒
1.重視版權保護,營造中國版權產業發展的社會環境
版權是版權產業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因此說,保護版權對版權產業發展尤為重要。為了促使中國版權產業(即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們不僅要重視國內的版權保護立法與修改,而且要重視對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對美國版權保護中秉持的內外有別的原則的研究,以資借鑒。從美國的版權保護戰略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國重視提升本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擴大本國的版權利益;同時注意實現國內的版權保護與社會公眾利益間的平衡,即對內執行創新先于保護,競爭優于壟斷的版權保護政策。但在國際上,美國以強調版權保護制度的同一性為由,要求別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執行嚴重超越其發展階段的版權保護準則,公然無視國際公共權益,無視各國自身利益。因此,在與美國的版權保護斗爭中,我們不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始終堅持適時適度的版權保護原則,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此外,美國成熟的市場體制,完善的版權交易制度、交易方式和交易程序,使版權作為一種無形資產,能夠像其他有形資產一樣,通過市場交易順利實現其價值。這也是美國版權產業興旺發達的重要條件。這一點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從而在市場培育、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產業規模發展、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配置等方面,經過若干年努力,為中國版權產業的發展壯大構建完善的市場環境。
2.重視相關機構設置,為版權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在美國政府機構中,設置有版權辦公室、美國貿易代表署、商務部國際貿易局和科技局、版權稅審查庭、海關等相關的行政部門;還成立直屬政府部門的工作小組,加強版權的監督與保護,如克林頓政府的“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信息政策委員會”等。這些機構的設置,對美國版權利益的維護和版權產業的發展,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轉型,尤其是向創新大國邁進,中國也將迎來版權產業(即創意產業)大發展時期。為適應這種變化,更主要的是為維護版權所有人的合法利益,維護中國在版權領域的國家利益,更好地促進中國版權產業的健康發展,適時設置版權保護的相關機構,是十分必要的。
3.重視參與國際版權保護規則制定,切實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國際版權保護規則的制定是維護國家版權利益的制高點。現行的國際版權保護規則主要是在歐美國家主持下制定的,其要求的版權保護水平與歐美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是相適應的,但卻大大超越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因此,它所維護的更主要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利益,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版權保護規則前被要求“一視同仁”,實為其正當的國家權益被踐踏被剝奪。目前,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日等國家正從資本主義走向知本主義,強大的知識產權實力和優勢,共同的戰略利益,促使它們謀求合作,通過實施國家版權戰略、區域版權戰略,最終實現其全球版權戰略,聯合主導全球版權規則制定。為避免遭到發達國家的戰略合圍,被進一步邊緣化和低端化,中國應聯合“金磚四國”的其他成員或“新鉆11國”成員,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知識產權大會上用同一聲音表達,要求修改現行各項世界知識產權公約,實現世界版權保護的實質性平等和國際公平,維護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正當權益;在未來新的版權規則制定中,用集體力量和智慧來捍衛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現實的或潛在的版權保護戰略利益。
參考文獻:
[1][3]Stephen E. 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The 2002 Report,IIPA,April 2002.www.iipa.com/pdf/2002_siwek_full.pdf
[2][5][7][9]Stephen E. 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The 2003-2007 Report,IIPA,June 2009.www.iipa.com/pdf/IIPASiwekReport2003-07.pdf
[4][6][8]Stephen E. 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The 2004 Report,IIPA October 2004. www.iipa.com/pdf/2004_siwek_ful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