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國際低碳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結合我國的出口貿易現狀闡述了目前所面臨的碳排放困惑,同時指出在出口貿易急速增長的過程中這種碳排放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國在快速發展國際出口貿易的過程中提出一些有效的應對舉措。
[關鍵詞] 碳排放 低碳經濟 出口貿易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日益明顯,氣候問題在備受關注的國際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正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趨勢,有的國家甚至提出要發展“零碳經濟”。 這里講的“低碳”不同于簡單理解的單純減少煤的用量,而是說在同樣的生產下要提高碳的產出效益,“低碳經濟”作為一種與科學發展觀相符合的經濟模式,其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而提高“碳產出效率”這點對于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一、我國出口貿易中的碳排放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產國,是歐美、日本等西方發達國際的主要貿易伙伴國,貿易是導致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國碳排放量急劇增長相當一部分是發達國家消費需求拉動所致。作為世界工廠,我國的貿易出口與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有直接正相關關系。我國出口高能耗加工產品,承擔了生產和加工這些產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過程排放成本以及交通運輸排放成本,先來了解一下我國對幾個典型的出口貿易國家的碳排放問題。
對美國的出口貿易方面:2008年,美國進口產品所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31億噸,相當于該國碳排放量的30%,而這些產品中有許多來自中國。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如果在美國本土生產,那么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3%~6%。中國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14%是為美國消費者提供產品而產生的。
對日本的出口貿易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獨自承擔了世界范圍內相當比例的制造業生產,日本企業為躲避國內的碳稅,到中國等一些沒有碳排放限制的國家投資或生產,又從這些國家進口粗鋼回日本精煉,生產粗鋼的所有過程排放都被轉移到了中國。最終的結果是雖然日本國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但對中國及整個地球來說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是在增加的,這就是要考慮的“碳連鎖”問題。
對英國的出口貿易方面:英國對中國商品越來越多的依賴加劇了中國及全球碳排放的增加,原因是中國工廠生產每件商品產生的二氧化碳多于英國工廠,據估計,中國工廠生產同一件產品產生的二氧化碳比英國工廠多l/3,而且在運輸這些產品的過程中產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2008年據英國統計大約1.97Gt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國的凈出口導致的,占中國當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6%(當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7.29Gt),是英國全國排放量的2倍多。
對瑞典的出口貿易方面:中國進口的大部分自然資源是以增值產品的形式再次出口,而這其中增值的過程就是碳排放強度最大的,由于中國為瑞典人生產消費品,瑞典已經將自己的碳排放減少了10%。全球消費者,特別是發達國家消費者,對中國在海外日漸增長的生態影響負有責任,中國不是其生態足印唯一的責任方。
在我國出口貿易總額中占前三位的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儀器儀表文化辦公用機械、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這些加工制造工業,而這些加工也都是以能源密集型產品為主,主要消耗國內的原材料,對國內能源和環境影響較大,而在能源消耗的同時會造成大量的污染物和碳排放。
二、出口貿易增加帶來的碳排放不容忽視
總而言之,上述研究不管是從“能源消耗”的角度,還是從“出口碳排放”、“碳連鎖”等其他角度,都揭示出如下事實:第一,貿易會導致“碳泄漏”。發達國家將高污染、高能耗及資源型行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從這些國家進口低附加值產品或半成品,這樣雖然可以減少發達國家自己的排放量,實現他們單個的排放目標,但發展中國家及全球的碳排放總量卻增加了。第二,中國由于貿易順差所導致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顯著的,絕對不能忽視。隨著大量“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中國也直接或間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資源,這些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使中國碳排放大幅增長,占有很大份額,必須引起注意。第三,西方消費需求加劇了中國碳排放增長。近年來中國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長,不僅是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膨脹的結果,更是國外市場的消費需求拉動所引起的貨物出口迅速增加所致。
而以上三點在我國的出口貿易中是非常典型的,可以說就是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都在經歷的一個事實,而當一個國家是以大量的碳排放作為貿易順差前提的時候,其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首先是對環境的影響,大量的碳排放帶來的是對環境的高污染,其中是以水質和空氣的污染最為顯著,而這兩項又是民生的關鍵因素,貿易順差額的增長都無法去抵補環境治理的增長額。其次是貿易的轉移效應所引起的國內資源的大量消耗,我國的出口貿易中以加工貿易占了較大的比重,隨著我國加工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以加工貿易出口方式所進行的能源間接輸出不僅使我國遭受了巨大的隱含能源成本損失,而且為滿足加工貿易業規模如此之大的能源消耗而逐年加大能源生產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其損失也是驚人的。
三、創導“低碳經濟”環境下出口貿易的新主張
針對低碳經濟發展要求,創導“低碳經濟”的應對策略應從對外、對內兩個方面來探討:
1.對外方面
(1)中國在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談判中應始終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并構建具體的談判標準與細節。重要的一點是有必要去衡量溫室氣體排放的歷史責任問題,也就是說發達國家應該承擔相當一部分碳排放所產生的現實責任,而強調對發展中國家要求減排并不公平。因此,中國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參與國際談判中要堅持一個基本的立場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2)我國在國際上要增強“遵循個體應該享有平等的環境權利這一原則”的呼聲,我們應該借鑒印度的談判立場,堅持將“人均排放指標”納入國際溫室氣體排放配額的計算體系,而非“單位GDP下的能耗標準”這一有違公平原則的指標。我國是人口大國,從大層面來講的話碳耗得絕對指標肯定是要比其他人口基數小的國家大,所以如果一味地要求我國減少碳排放的總量也不妥。
2.對內方面
我們應該對低碳標準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有清醒的認識和深刻的思考,并采取措施主動應對。將來,國際溫室氣體減排后可能出現的新的制度安排,例如將生產一件產品所需碳排放量作為為技術或貿易標準,如果是這樣的話對中國經濟貿易包括中國出口、國際貿易分工在內的方方面面產生根本性影響。因此我們應該綜合考慮目前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以及所面臨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了解動態,主動采取一些有效的減排措施,以便去應對將來更加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
(1)我們應該從區域經濟合作的角度進行相應的制度安排與政策設計,在國內設立區域性強制減排規劃,要求區域內企業遵循強制減排的原則,不足者從區域外企業購買以補償其超額排放量,我們可以在東部沿海地區先行出臺強制減排方案,使得中西部省市以制度優勢吸引產業進入、利用發達沿海城市工業資金與技術,進而在較低成本下實現產業升級與重構,促進貿易的新發展。從目前的太湖流域限排的規定可以看出國家已經在往這方面努力了。
(2)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對各產業大規模推廣應用信息技術,通過信息化的共享平臺和系統整和可以大量節約包括能源、材料在內的各種資源,實現運營成本的下降,促進經濟生態化的進程,降低碳排放量。農業管理信息技術可以利用計算機和控制技術實現品種培育、模式化栽培、節水灌溉等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工業管理信息技術可以應用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服務業管理信息技術可以大力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優化供應鏈,降低溝通成本,增加產業附加值。 這些都是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生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經營和管理傳統產業來實現經濟資源配置的生態最優化,目的就是減少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增強我國的各類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總之,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必須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維持一個平衡,結合中國國情與國外經驗,堅持談判原則,主動應對國際形勢變化,深刻研究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突破口進行的產業升級與重構,內外兼修,爭取獲得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寧學敏:我國碳排放與出口貿易的相關研究[J].生態經濟.2009.11
[2]宮艷玲:出口貿易,誰在為碳排放買單[J].化工管理.2010.3
[3]許廣月 宋德勇:我國出口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關系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