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首先對湖南“十一五”科普工作的主要成效進行簡要回顧,并分析目前湖南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最后從科普管理體系建設、科普能力建設、科普投入機制建設、科普評價制度建設等四個方面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本文結論對推進湖南乃至全國地方科普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 “十二五”科普工作 湖南 對策建議
一、引言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規劃準備之年?!笆?一五”以來,湖南科普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偨Y“十一五”工作的成效與經驗,研究部署“十二五”科普工作,明確未來五年科普工作的方向和重點,對推進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作為2010湖南科普活動周的參與者之一,深知科普工作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對湖南“十一五”科普工作的主要成效進行了簡要回顧,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最后提出了推進湖南“十二五”科普工作的對策建議。在科普工作方面,湖南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因此,本文對推進我國地方科普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二、“十一五”湖南科普工作的主要成效
1.科普能力不斷提升
第一,科普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據統計,2008年,湖南科普工作人員總數達23.9萬人,逐漸形成由科普專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組成的相對穩定的專家群眾相結合、專職兼職人員相結合的科普工作隊伍。
第二,科普網絡進一步健全。通過在鄉鎮、村、街道、居委會和企事業單位建立各種群眾性的科普組織,擴大網絡覆蓋,促進資源共享,滿足公眾對科普多元化、多層次、多品味的需求,提升科普工作整體效能。
第三,科普陣地進一步拓展。目前,湖南已認定了三批共44家湖南省科普基地,其中10家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國科協命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由省市共建,占地12.43公頃,建筑面積2.8萬平方米,總投資3.35億元的湖南省科技館,預計今年下半年將建成開館。
2.科普環境不斷優化
成立了由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32個成員單位組成的省科技領導小組。在省科普小組的領導和協調下,各成員單位充分發揮了牽頭作用,利用全社會優勢資源開展科普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注重實效”的科普運行機制。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制訂出臺了《湖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制訂了《湖南省2005-2010年科學技術普及規劃》,并被科技部轉發給全國各地科技廳(委、局)。
3.科普工作進一步社會化
首先,參與單位進一步社會化。社會各界都積極參與科普事業,科研機構、學校、企業、社團都開展了形勢多樣、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其次,參與人員進一步社會化。廣大農民群眾、工人和知識分子、廣大志愿者等非專職科普工作者都參與到科普中來。第三,科普內容進一步大眾化。從人民群眾生活實際出發,內容涉及農村、城市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滿足公眾對科普的多層次要求。
4.重大科普活動效果更加顯著
自2001年開始,根據科技部的統一部署和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湖南已經成功舉辦了10屆科普活動周,使廣大人民感受到先進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興起崇尚科學、理解科學的熱潮。2010年科普活動周共有52個省直部門和單位參與,各市州結合本地實際和公眾需求,發動了8萬多名科技人員,同期開展了1000多項科普集中活動,3000多項分散活動一系列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動。自1996年以來,省直相關部門組織的“五下鄉”活動,將黨的溫暖和科學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積極服務新農村建設。同時,根據國家有關精神,積極組織開展科技特派員活動,建立送科技下鄉的長效機制,推動科技與農村經濟發展的融合,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帶領農民創業致富。
三、目前湖南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湖南科普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然較大,科普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
1.科普基礎條件建設有待加強,科普能力還需提升
科普基礎設施總量不足且發展不平衡,建設與管理理念落后,科普基礎設施規模與需求尚不匹配,與發達地區存在一定距離。我省科普基礎設施方面還很薄弱,科普展教功能未能充分發揮。科普工作者的職稱和待遇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科普從業人員職業化進程緩慢,科普文化產業有待進一步發展。
2.科普發展重點還需突出,科普投入還需加強
湖南公民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不高,人力資源質量總體不強,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雖然科普投入逐年遞增,但總體上看仍然不足,現階段科普工作主要靠政府財政投入,社會化運作主體缺乏,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很多科技場館為彌補經費不足,將部分面積用于經營和出租,這與我省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3.科普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健全,科普資源還需整合
科普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牽涉到多個部門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為政府科普工作的職能部門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普管理機構,缺乏必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全社會優質展教資源的集成和共享還不充分,尚未形成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展教資源共建共享的局面,很多大學、科研院所中實驗室,均未面向公眾開放。
這些問題和不足,必須在“十二五”科普工作中努力解決,不然這些問題和不足最終將會影響到湖南科普事業的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四、推進湖南“十二五”科普工作的對策建議
為推進湖南科普工作,針對湖南實際,我們實地調研采訪了科普工作的各級管理者和參與者,聆聽了許多深刻的見解,并學習了大量有關文獻,從科普管理體系建設、科普能力建設、科普投入機制建設、科普評價制度建設等四個方面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1.突出抓好科普管理體系建設
科普工作是一項公益性事業,也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唯有依靠政府推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科技管理部門組織協調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群團積極參與的科普管理體制,理順管理關系是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前提。
建議“十二五”湖南科普工作進一步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充分發揮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作用,統籌部署,集成資源,引導全社會共同推動全省科普工作社會組織建設。建議省科技主管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要按照《科普法》的要求,通過制定規劃和政策、開展監督檢查等措施,加強對組織網絡建設工作的領導。同時,建議“十二五”進一步動員廣大社會力量,引導科技團體、大眾傳媒、企業、基金會及社會公眾等共同參與,逐步構建社會廣泛參與的科普管理體系,發揮比較優勢,明確管理職能,理順責權關系,共同推進科普工作。
2.突出抓好科普能力建設
建議湖南“十二五”突出抓好科普能力建設,力爭實現科普工作基礎有新的突破。
第一,抓好科普政策建設和規劃制定。加大落實國家和省現有的科普政策法規力度,強化科技行政管理部門對科普工作的宏觀管理職能,根據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組織修改《湖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進一步完善有關科普獎勵、職稱評定、資源配置等的配套政策,優化科普政策環境。制定出臺《2011-2015年湖南省科普工作規劃》。
第二,抓好科普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對科普場館建設的宏觀指導,合理布局各類科技場館,因地制宜,力爭投資效益最大化。繼續把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科普場館納入規范管理,并向社會開放。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單位運用自身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中的硬件條件認定為省科普基地,納入規范管理與考核。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基地建設,通過規劃積極引導社會參與和興辦科普場館。
第三,抓好科普隊伍建設。一方面,動員和組織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等各方面的人員力量,倡導廣大科技人員投身科普事業,不斷壯大科普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開展面向科普工作管理人員、科技場館展覽設計人員、科技記者和編輯、科普導游、科普講解員的培訓,提高科普人員的專業化水平。
3.突出抓好科普投入機制建設
科普要發展,投入是關鍵。建議“十二五”湖南突出抓好科普投入機制建設,努力使科普投入達到法定目標。一是按照《科普法》和《科學技術普及條例》規定,加大科普經費投入,加強對各地科普投入的監測和檢查,促使各級政府把科普事業當作重要的公益事業來抓,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并隨財政收入的穩步增長,逐步增加財政對科普工作的投入。二是倡導捐資贊助,開辟社會資金投入渠道,按照《公益事業捐贈法》有關規定,鼓勵社會各界和海內外熱心科普事業的團體和個人捐贈。三是引入市場機制,逐步建立多渠道、社會化的科普投入體系,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科普事業,鼓勵民間、私人力量按市場營利機制運營科普事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服務。
4.突出抓好科普評價制度建設
一是進一步抓好科普工作表彰和獎勵制度。在現有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科普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表彰和獎勵力度,并逐步將重大科普理論研究成果、科普著作等納入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的范疇;進一步重視解決專職科普工作人員職務、待遇等問題,加大宣傳科普人物先進事跡的力度,使科普工作者的勞動成果與學術、科研成果同樣受到承認和尊重,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投身于科普事業。動員有條件的企業面向社會,面向公眾,設立企業科普貢獻獎等,推進企業科普公益化進程。
二是進一步抓好科普的監督、監測評估機制。依法加強對各級政府科普投入的檢查與監督,確保科普能夠有基本條件開展。加強科普活動的質量和效果的檢查,建立科普效果評估指標體系,對科普過程進行監測,建立科技團體和科研機構,以及開展科普的企業和私人機構的自我約束和監督機制。切實加強科普能力建設組織保障、政策保障、條件保障、特色與創新以及目標的實現情況的監測評估。
五、結語
通過總結湖南“十一五”科技工作成績,剖析現階段存在主要問題及原因,分別從科普管理、科普能力建設、科普投入、科普評價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科普工作是一項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的基礎工程,要切實做好科普工作,需要更多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本文權當拋磚引玉,以期對推動新時期的科普工作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李健民,劉小玲:科普能力建設:理論思考與上海實踐[J].科普研究,2009,(6)
[2]莫揚:我國科普資源共享發展戰略研究[J].科普研究,2010,(1).
[3]孔慶華 曲彬赫:科普信息傳播與科協網絡媒體[J].科技傳播,2009,(2)
[4]記者 徐磊:加大科普工作力度 提高全民科學素質[N].閩東日報,2010-02-08(A02)
[5]朱春生:發揮優勢 將科普工作做得更好[N].大眾科技報,2009-10-11(A02)
[6]王月沖: 科普工作社會化的實踐與思考[J]. 科協論壇(上半月),2010,(1)
[7]姜昌琪:用科學發展觀引領荊州科普工作 服務人水和諧城市建設[J].科協論壇(上半月),2009,(12)
[8]路長海 趙蕾:以科普項目帶動科普工作深入開展[N].大眾科技報,2009-12-13(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