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具有不同民族風俗和生活習慣,大理白族作為白族的主要聚集地,具有白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簡述大理白族民居中傳統山墻的圖案運用和造型分析等藝術特點,并以白族山墻的吉祥圖案造型為重點分析。
[關鍵詞]白族 山墻 圖案 造型藝術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地區較為久遠的少數民族之一,大理作為白族的主要聚集地,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產物豐富多彩,人們多以農耕種植經商打漁為生,生活富裕經濟穩定。白族民居成為當地人們彰顯地位和財富的象征,所以白族人民積極工作積累財富并不斷建造自己的美好家園,修建氣派而華麗的白族建筑。具有白族傳統特色的建筑藝術,以其獨特的形式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是白族民族文化長期積淀和傳承的結果,它不單單是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結晶,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從某些方面來看,中國傳統民族建筑就是傳統技術與民族藝術的綜合體,把中國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滲透傳建筑藝術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以各種表現生動、簡潔、裝飾味強的圖案化造型語言表現在建筑的山墻上,借助繪畫裝飾藝術來增添民居建筑魅力,強調建筑的視覺藝術魅力,提高白族民居的觀賞性。山墻圖案被勤勞手巧的白族人民運用在民族建筑藝術上并不斷傳承,它逐漸成為鎮宅辟邪、裝飾房屋、傳承民族文化的裝飾符號和象征圖案,并具有著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具有白族民族特色的傳統建筑正在被現代建筑文化所影響和沖擊,正面臨著變遷、轉型、甚至是消亡的危險。因此在當下這個民族文化漸失的環境氛圍中,我們應該加強對民族傳統建筑的保護和傳承,加強對傳統建筑山墻裝飾藝術的研究,把握傳統山墻的圖案運用和造型分析等藝術特點。
一、獨具特色的白族傳統建筑山墻彩繪
山墻是房屋兩側的承重墻,由于墻的頂部呈三角形,與山的形狀相似,故稱“山墻”。 山墻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構件之一,是白族民居中一個富于裝飾性的部位,白族民居的山墻一般采用人字形的形制山墻,多為硬山。一般都有腰帶廈,廈可以減少雨水沖刷墻面。廈以上是山尖部位,白族民族的石墻粉成白色,對外墻進行裝飾,其裝飾集中在山尖及后墻檐下。
勤勞的的白族人民進行民居裝飾的時候,在山墻的山尖部分繪制規整精致裝飾圖案,白族人民俗稱為“山花”。這些山墻圖案有些是彩繪的,有些是浮雕式泥雕的。白族人民有想法的把線條、繪畫、雕塑等展示在民居山墻上,裝飾圖案種類多種多樣。位于山墻的山尖為視覺的焦點,一般將其美化成鞍形、大半六角形、多繪山花蝙蝠或用薄磚拼成幾何圖案。在白色山墻上畫墨色山花,山花圖案較大經過藝術的加工,并配有各種卷草紋等進行裝飾。在山墻的山花部分及墻體轉角處,或貼或畫以很薄的灰色六角形面磚并整齊排列為幾何紋樣,強調磚與磚之間的線縫,既可以保護墻體,又能增加墻體畫面的層次感,使單一的白墻在灰磚白縫的裝飾下,突出墻面材料質感和色彩的對比,使得圖案造型突出,增添裝飾藝術魅力。從古至今大理白族崇白,一般在白色墻體彩繪以黑、灰、青、土黃、石蘭、赭石為主,白族山墻彩繪運用豐富的色彩增加審美效果和視覺感染性。
二、白族山墻的吉祥寓意圖案探討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們吉祥如意的想法代表著對所有一切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白族的吉祥觀念和文化也都大多來源于漢文化,借于白族民居的吉祥圖案的裝飾來寄托人們對幸福、吉祥、長壽的向往。
在白族民居中,山墻部位,一般還用黑、白兩色顏料繪成各種各樣具有民族味濃重寓意吉祥的圖案或象征性符號,采用圖飾的方式,畫上抽象性的圖案,充分表達白族人民祈福求吉、鎮宅辟邪、宅順民安、裝飾家園,通過住宅求安的美好意愿。白族人民把自己的祈福求安的基本心理想法表現在民居中,描繪在山墻上。不管白族民居山墻上具體的圖案如何,也不管寓意如何,都顯示出一種求安祈福的心理,反映出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白族人民過去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民族文化信仰取向,同時也是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白族民居山墻圖案最初來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人們期盼生命繁衍、富貴康樂、祛災除禍等吉祥象征意愿,正是由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由人們對這種“意”的向往,才使得“形”代代相傳。白族人民希望充分地接受大自然的恩惠和庇護,抗拒自然災害的威脅,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抵御鬼怪災難的侵襲;對生活和自己家園熱愛和美好環境的向往。
白族民居在裝飾方面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山墻的彩畫裝飾上技藝精湛、寓意深刻、圖案紋樣豐富絢爛、異彩紛呈、氣勢奔放別具風格。通過圖案的諧吉祥音寓意、點線面的自由組合體現白族極富民族特色的吉祥文化,來傳達白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納福吉祥的想法,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白族民居山墻彩繪裝飾中有一些豐富多彩的吉祥圖案,并都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寓意。如民間流傳至今的在山墻上中間畫荷花蓮花兩邊畫如意的,這里的“荷”與“和”、“合”諧音,喻義著“合家歡樂”、“吉祥如意”,蓮還與“連”同音,喻義著“連生三級”,蓮花在下,三戟在其上,周圍以連綿的卷草紋為裝飾,有著世代相傳,福祿無窮的意思;有的繪一只展翅的精美蝙蝠圖,這里“蝠”與“福”同音,有“翹盼福音”,“五福慶壽”祈盼幸福安康,求安納福之意;“龍鳳呈祥”圖案是漢族傳統的吉祥圖案,白族傳統民居彩繪裝飾中龍鳳圖案非常常見,龍則象征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鳳又象征著國泰民安、大吉大利。
三、白族山墻圖案造型法則分析
白族民居的山墻裝飾圖案種類形式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一定的造型法則,在裝飾中運用體現獨特的視覺魅力,運用特有的形式規律。山墻圖案的內容選取豐富,構圖形式嚴謹,講究虛實對比、對稱、節奏、變化中尋統一的造型設計規律。
1.內容豐富
白族民居山墻的圖案內容豐富多彩,造型活潑生動。山墻圖案大體可分為動物、植物、幾何紋、其他文字等。我們常見的動物類題材的圖案一般有:龍、鳳、蝙蝠、魚等;植物類題材的圖案有:牡丹、蓮花、卷草、荷花等;幾何紋樣的圖案的有:香草紋、回紋、云紋;同時還有些關于吉祥文字的漢字圖案,如福、壽、喜等漢字圖案。
動物題材的圖案一般對動物的形態把握的比較具象,栩栩如生,動物生動的造型被精致的繪制在山墻最視覺重心的位置,一般都以龍鳳、蝙蝠、鶴動物造型等為多,無處不在傳達白族人民祈求吉祥如意,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意愿。白族山墻有關龍的圖案形式有很多種,多在龍的形象四周配以卷草紋、云氣紋,為龍的威嚴形象增添幾分靈氣和生機。
植物題材的圖案一般又以荷花、蓮花、牡丹為主。特別是蓮花圖案被廣泛的應用在白族山墻上,并具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裝飾意味。蓮花既象征著純潔高貴、做官清廉,又以蓮花叢生的圖案為多,象征著枝繁葉 茂、人丁興旺、國強民昌、世代相傳。在山墻的視覺中心繪制大朵茂盛的蓮花、牡丹等,以它們為中心上下左右再添置卷草紋等草類紋樣,使圖案造型看上去更飽滿豐富而有張力,線條流暢,色彩絢麗,神韻悠然。
幾何紋樣的圖案以回紋、云紋為主被裝飾在山墻上,這些紋樣經過藝術的加工夸張變化,紋樣造型形式也豐富多變,極具有裝飾意味。幾何紋樣圖案通過一定的韻律法則進行排列,并加入豐富的裝飾線條和片面進行組合變化,成為一個整齊對稱、寓意吉祥、造型形式豐富的幾何裝飾山墻紋樣。一般用薄磚鑲砌為幾何紋樣的山花,既經濟、美觀,淳樸生動,又能保護土墻耐風雨的作用。還可以看到一些文字紋樣,如“福”、“祿”、“壽”等漢字。這些文字再經過藝術的加工,使文字轉化成形象生動、寓意深刻、形式美麗的紋樣山花,變得更得生動、裝飾味強。
2.構圖周密
白族山墻的裝飾紋樣圖案都是由點、線、面、體這些基本元素組成的,經過藝術的加工,按照一定的構圖法則,講究構圖嚴謹,使山墻圖案的構圖層次分明,疏密結合,對稱而統一,結構完整。山墻圖案把主要紋樣精細的繪制畫面中心位置,構圖非常講究完整性,結構嚴謹而形象飽滿。對稱與均衡是白族山墻圖案構成中普遍遵循的構圖法則,主要體現在山墻的紋樣表現形式上,左右繪制一樣的圖案,可增加紋樣的飽滿感,減少單調過于樸素的感覺,使圖案造型更加整體協調,達到對稱視覺上的均衡。
3.虛實相間,富于節奏
白族民居山墻的往往在畫面上留有一定的余地或空白,形成虛實相間的節奏變化,形通過圖形大小、明暗、虛實、凹凸、疏密、簡繁,形成強烈的節奏感與韻律感。按照造型法則使圖案在統一中求變化,在線條的節奏與韻律中求得美的變化;圖形的結構形體上大小相結合增加節奏韻律感;立體雕塑山花又突顯凹凸相間、虛實配合的節奏感;局部裝飾講究疏密變化的細節處理;外型變化從簡,內花紋樣設計繁簡相結合,簡而不陋,精而不繁。
四、結論
大理白族民居山墻裝飾造型藝術是對白族文化的一種體現和傳統文化傳承,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對于傳統造型藝術帶來了沖擊,我們要保護好它,并通過對白族裝飾藝術的弘揚,將新的觀念、新技術、新材料與傳統文化觀念相結合,將傳統造型的再設計,以多元創新的形式進行傳統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 黃澤: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民俗藝術與宗教文化[M].海南出版社,2008
[2] 辛敬林:裝飾設計[M].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56
[3] 李硯祖:裝飾之道[M] .中國人民出版社,1993.381
[4] 尚雅莉:裝飾圖案造型的藝術特征[J].河南大學學報,2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