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用人單位拖欠或拒繳社會保險費的情況比較普遍,因此發生爭議也越來越多。司法實踐中,對此種爭議是否屬于勞動爭議受案范圍也存在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此種爭議應不屬于勞動爭議案件,勞動仲裁機構和法院不應受理。
一、按照有關的規定,因社會保險發生的爭議并不是指因社會保險費發生的爭議,而是指因社會保險待遇發生的爭議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二條規定,因執行國家有關工資、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的規定發生的爭議屬于勞動爭議;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規定,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屬于勞動爭議。很多人以此認為單位欠繳社會保險費應該屬于勞動爭議的受案范圍。
其實,勞動部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若干問題解釋》中,專門對其中的\"保險\"作了解釋,即該\"保險\"是指社會保險,包括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待業保險、養老保險和病假待遇、死亡喪葬撫恤等社會保險待遇。也就是說所謂因\"保險\"發生的爭議是指因\"社會保險待遇\"發生的爭議,而不是指因用人單位欠繳社會保險費發生的爭議。保險費與保險待遇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二、繳納社會保險費不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不應該由勞動者直接要求用人單位履行該義務
根據我國的《勞動法》、《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義務主體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收繳單位是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稅務機關。用人單位不繳納社會保險費,違反的是行政管理法規,損害的不只是勞動者個人的利益,還包括國家的整個社會保障制度。在征繳社會保險費中形成的法律關系是國家征繳部門與用人單位以及勞動者之間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關系,并非勞動爭議當事人之間的民事關系。筆者認為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欠繳的保險費既無請求權,也無放棄權。社會保險費征繳的主體只能是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稅務機關。所以,因欠繳社會保險費發生的爭議不屬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民事糾紛,不應屬于勞動仲裁和法院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的范圍。
三、勞動者只有在實際發生退休、失業、患病、工傷等法定事由時,才享有社會保險待遇的請求權,因此發生的糾紛才屬于勞動爭議
社會保險費是由國家強制用人單位(也包括勞動者)繳納的具有保險性質的、以勞動者為保險受益人的保險基金。社會保險費由國家作為基金投資人占有、使用并保值增值,勞動者只享有社會保險的期待權。在各項社會保險中,勞動者僅是國家規定的直接受益人,是社會保險待遇的權利主體,而不是社會保險費征繳關系中的權利主體。在行政征繳關系中,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并不因此形成債的關系。在法定情形沒有出現前,只能請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向用人單位征繳社會保險費,而無權直接要求用人單位為自己履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義務。
根據我國勞動法律規范的規定,勞動者只有在實際發生退休、失業、患病、工傷等法定情形時,才享有獲得保險待遇的請求權。雖然勞動者無權直接要求用人單位為自己履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義務,但是因用人單位沒有或者沒有足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在退休、失業、患病、工傷等法定情形出現時,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就形成了債的關系,勞動者就具有了實際的訴權,可以直接要求用人單位依法負擔社會保險待遇。雙方因此發生的爭議,屬于勞動爭議,可以通過仲裁以及訴訟方式解決。
四、法律已明確規定了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拒繳社會保險費時的強制征繳措施,沒有必要再以仲裁或者訴訟方式確定用人單位是否應該繳納
按照《勞動法》、《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規定,用人單位是否繳納社會保險費只需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確認既可(同時也只有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才能確認),而無需仲裁機構或者法院確認。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沒有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可以直接申請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征繳。而且若以仲裁或者訴訟方式解決社會保險費的征繳爭議,其仍需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出具的證明材料。因此以仲裁或者訴訟方式解決此種爭議,實際上毫無必要。
五、若將因用人單位欠繳社會保險費而發生的爭議作為勞動爭議案件受理,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如果用人單位欠繳社會保險費,需要由該單位的每個勞動者都通過勞動仲裁或者訴訟方式要求用人單位履行繳納義務,那必然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社會的不穩定。
第二,按勞動爭議案件處理,往往存在時效問題。在仲裁和訴訟中往往以勞動者超過了一年時效為由不支持勞動者的請求,或者只支持繳納最后一年的社會保險費。這對勞動者是極其不利的。而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征繳社會保險費,則是不存在時效問題的。
第三,生效仲裁裁決和判決的執行會遇到一些難題。一是很多情況下無法執行。因為社會保險是以用人單位全體職工作為參保對象,而不受理以單個職工的參保(個體工商戶除外)。當用人單位按照裁決履行繳費義務時,社會保險機構一般不會受理。二是當勞動者持生效裁決和判決向法院申請執行時,用人單位也積極繳納執行款,但社保機構拒絕接收。一是因為生效裁決文書所裁決單位的繳費金額不夠。因為按照有關規定,企業的繳費基數是按工資總額計算的,而在個案的仲裁和訴訟中,裁決單位是按該職工本人的工資為基數計算的,使企業少繳了大量的社會保險費;二是因為很多情況下職工是在實際發生或者即將發生工傷、退休、疾病等情形時要求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費的,如果社保機構接受單位補繳,必然導致其支付的保險待遇遠遠超過所接收的保險費,對保險基金構成嚴重的損害。這不符合保險的基本原理。
第四,有些社會保險的繳費是需要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繳費的。由于裁決文書只會責令用人單位繳納其應負擔的那部分社會保險費,不包括職工個人繳費的部分。所以用人單位在履行該裁決文書時,社保機構也不會受理其只繳納用人單位那部分保險費,必然要求連同勞動者個人部分的社會保險費一并繳納。這在執行上會有較大難度,可能由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執行上配合不好,又會形成新的爭議。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因欠繳社會保險費發生的爭議不屬于勞動爭議受案范圍,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和法院不應受理,勞動者應該向勞動保障部門投訴和舉報,由勞動行政部門直接進行強制征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