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假冒偽劣商品已遍及到食品、藥品、家用電器、農資等各種產品,這樣不僅擾亂了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更給人民群眾的生活消費和工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損害。本文就假冒偽劣的成因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假冒偽劣商品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 假冒偽劣商品 成因 治理對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從總體上看,我國國民經濟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商品質量和檔次不斷提高,社會經濟秩序日臻完善。但與此同時,少數不法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了牟取暴利,擅自生產或銷售大量的假冒偽劣商品,假冒偽劣商品已遍及到煙酒、食品、農資、藥品、洗滌化妝用品、保健品、文化音像制品、文憑證件等多品種,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由于多名嬰幼兒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導致多例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病例,甚至出現致死嬰幼兒的狀況發生。這樣不僅擾亂了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更給人民群眾的生活消費和工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損害,給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正因為如此,國家、省及市集中力量多次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犯罪活動,保護了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是,打假呼聲一過,一些不法生產者、經營者又會變換手法,重操舊業,繼續生產和經營。
一、假冒偽劣商品的成因
1.地方保護主義作梗
一些地方政府從狹隘的、短期的地方利益出發,對轄區內的制假售假聽之任之,出具假證明、假報告,認為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是難免的;打擊之后,稅收、管理費減少,影響地方經濟發展;若打擊狠了,大批從業人員失業,影響社會的穩定。
同時,由于在地方干部考核上經濟增長績效指標具有決定性影響力,導致地方政府之間圍繞經濟增長展開激烈的競爭,各個地方政府為了保障經濟的高增長,盡一切可能鼓勵和支持地方工商業的發展,甚至不惜縱容地方企業制假售假 。當工商、技術監督、公安等職能部門在本轄區打假時,一些地方政府借招商引資、增加稅收、創造寬松發展環境為由,阻礙執法,充當制售假冒者的保護傘,縱容包庇。
2.目的上的逐利性
利潤最大化是每個理性生產者所追求的目標,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取之無道,無視需求者的利益,片面追求高額利潤,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依此牟取暴利。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假冒偽劣商品遠遠不能達到所假冒的商品的價值,不能正常使用,其成本低廉,但是其出售的商品價格卻能等同于所假冒的商品的價格,利潤空間很大,高出正常商品利潤的幾倍或幾十倍。[2]馬克思曾經形象地描述過一些人的逐利心理:“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就能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3.方法上的模仿性
假冒偽劣商品之所以能夠出現于市場,迷惑廣大消費者,是因為制假者足以亂真的模仿手段,甚至一些造假者運用高科技手段,日益智能化,尤其是模仿生產一些名牌產品,因名牌產品信譽好,消費者信賴,在市場銷售中占有優勢,模仿者更是趨之若鶩。一些造假者對名牌產品的標識、結構成分、說明、包裝等非常熟悉,自己印制標簽、產品說明等,一般消費者很難區分,容易上當受騙。例如,盜版軟件用起來不見得比正版軟件差;有些大商場推出的限量版的名牌服裝,很快在附近的服裝店里就可以買到款式一模一樣的,除了牌子不一樣,做工不比限量版的差。
4.行動上的隱蔽性
制造或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給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它本身是一種違法行為,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暴利,想盡各種辦法努力使其制售假冒偽劣行為隱蔽化。學校本是一片凈土,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教書育人的任務。媒體曾經報道在某市某區某鎮小學校內查獲一個制售假酒窩點,造假者竟然是該校的正負兩位校長,他們造假的是四川省瀘州某知名就廠,在制假窩點發現了標簽、封口、包裝物等300多套,還有尚未包裝的散白酒135千克。
5.后果上的危害性
首先,假冒偽劣商品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商品的價格應是圍繞商品的價值上下波動的,而假冒偽劣商品其低成本,但仍按照正規商品價格進行銷售,不利于穩定的公平的市場交易環境,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更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其次,假冒偽劣商品嚴重影響了被假冒生產者的聲譽,砸了生產者的牌子。生產者經過各個部門技術人員、生產人員、管理人員不斷努力,辛辛苦苦創造出的名牌產品,被假冒者一冒充,名牌產品很快就沒有了聲譽,銷量一落千丈,更為嚴重的是被假冒者整日忙于如何防偽,沒有更多的人財物資源、技術用于新產品的開發,阻礙了企業的長遠發展;最后,假冒偽劣商品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使消費者遭受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失,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甚至有生命危險。如媒體曾報道,假棉被其原料主要為廢舊的布條和醫院用過的沙頭、碎步等,其加工過程棉塵四處飛揚,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其有害細菌嚴重超標,消費者購買這樣的棉被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假冒偽劣商品的治理對策
1.禁止地方保護主義
最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打假治劣的呼聲很高,也采取了不少堅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假冒偽劣商品總是屢禁不止?究其原因,地方保護主義是假冒偽劣商品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地方政府沒有擺正政府部門的位置,沒有切實履行好政府部門的職能。 維護好市場經濟秩序、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良好市場環境是各級地方政府部門的本質職能。地方政府應從本地區全局利益、長遠利益出發,給予有關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執法部門大力支持。對收取制假售假者賄賂、為制假售假者開脫罪責的地方政府官員予以經濟與行政處罰。
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消費者需求變得越來越挑剔、越來越理智,假冒偽劣商品終有一天會失去市場,地方經濟不可能長期繁榮發展。
縱觀古今中外經濟發展史,沒有任何一個地方靠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而保持經濟興旺的。
2.反對腐敗,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為人民服務的,但是,一部分黨員身為國家干部貪污、受賄,個人私欲膨脹,為了眼前利益和個人利益而濫用手中 權力,對制假售假者的不法行為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甚至為其不法活動大開方便之門。如有些參與打假的有關黨員干部受不了金錢的誘惑,向造假者受賄。如果這部分黨員干部清正廉潔,以身作則,在工作生活過程中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依法行事,在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他們也就不會成為制假售假者所瞄準的目標,走上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見,反對腐敗,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從而使制假售假者再也找不到行賄的對象。
3.加大打擊力度,健全法律制度
假冒偽劣屢禁不止,打了舊假又出新假的狀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打假處罰力度太輕。由于從事生產和經營假冒偽劣商品的暴利,使得他們敢于冒險,就是一旦抓到,相對于他們的所得,罰款的數量太少了。過后,他們又重操舊業。使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所以,政府應加大檢查和處罰力度,問題嚴重的移送司法機關。例如,美國《商標保護法》規定,故意從事商品與服務制假售假活動,將被處以最高入獄10年的刑事處罰或最高每人200萬美元與集體500萬美元的罰款。重犯者將被處以最高10年入獄的刑事處罰,或個人500萬美元的罰款。美國制定的假冒罰款額度,可以將制假售假者一直罰到破產,因此對制假售假有很大的震懾力。
雖然國家頒布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各個省也頒布了關于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條例,但是總的來說,這些法規條例處罰力度還需加強,一旦發現,就要處罰他們無翻身機會,對情節嚴重不服管教的,追究其刑事責任,使得他們再也不敢從事制假售假活動。
4.加強質量監管,并形成長效監管機制
一般而言,買賣雙方關于產品質量的信息是不對稱的,生產者擁有的信息多,消費者擁有的信息少。正是由于消費者缺乏相關的商品知識,再加上生產過程中生產者總是盡最大可能地掩蓋生產過程的真實信息,更加增加了消費者識別假品的難度。[4]因此,產品質量監督和管理部門應樹立對企業整個生產過程進行監管的理念,堅持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形成長效監管機制、加大執法力度、設立商品入市的零星監控點、完善商品的抽查制度等監管體系,同時建立產品質量信息系統,不斷采集、定期更新市場上產品的質量信息,并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及時發布,向廣大消費者提供有關產品質量的信息,改善消費者的信息劣勢,從而提高消費者判別優劣商品的能力。
5.加強社會力量監管的作用
社會力量包括非政府組織和消費者。在我國,負責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的非政府組織包括: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用戶委員會、產品質量萬里行促進會、質量檢驗協會等,他們更多的是政府的延伸,依托政府,執行的是政府的職能。完全意義上非官方非政府組織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因此,應該成立獨立自主的非政府性的自治組織,這種自治組織定期、不定期地曝光行業內的“黑店”,列出假冒偽劣商品,發揮行業監督、社會監督、群眾監督的作用,制約制假售假者的行為。
一般情況下,消費者如果被動購買到假冒偽劣商品后,應及時向有管轄權的有關部門舉報,提出適度索賠,但是由于假冒偽劣產品的處理成本過高,消費者就會放棄索賠,自認倒霉。例如,某消費者受生產廠商的欺騙,以真品皮鞋的價格購買到一雙假品,價格為一百元,消費者發現是假品后,找生產廠商索賠, 生產廠商要求消費者提供相關證據,消費者只好找質檢部門進行檢驗,如果檢驗費用是三百元,而消費者即使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獲得最高賠償,也只有一白元,如果加上交通費用、時間等,更加得不償失了,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就會放棄索賠。因此,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應降低購買假冒偽劣商品的處理成本。同時借鑒澳大利亞“小額投訴法庭”的治理制度,在我國各個區縣,設立小額消費投訴法庭,專門審理消費者為一雙鞋、一瓶洗理用品等小額消費而發生的糾紛。小額投訴法庭的訴訟程序采取“一審終審”制。這樣有利于消費者維權的意識,消費者更愿意參與到商品質量監管的行動中來,從而有效的遏制假冒偽劣不法行為的發生。
6.完善企業信用制度
據統計,非國家專賣品如洗滌、化妝用品的假貨,50%是法人造的。法人造假,給打假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因為這些企業都有合格證而且有權生產同類產品,洗滌、化妝用品不到最后灌裝工序,不知道他是生產本企業產品還是假冒產品;摩托車不到最后裝標簽,很難確定他是合法生產還是非法生產。法人具有商品安全保證的義務;提供商品真實信息的義務;標明商品真實名稱和標記的義務;保證商品質量的義務。那么,對于法人參與造假的實際情況可看出,企業對于誠信經營的意識非常薄弱,沒有意識到企業信用缺失問題后果的嚴重性。針對企業缺乏誠信意識、信用缺失問題,應該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企業信用制度,如設立專門的企業信用管理職能部門、建設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完善企業信用監管、健全企業失信懲罰機制等。相信通過完整的信用制度的建設,企業的誠信經營意識會有所提高。
總之,打擊假冒偽劣商品需要全社會來關注。政府的各有關職能部門,工商、稅務、技監等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監管市場秩序,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合法生產者與經營者一旦發現制假售假者及時舉報,主動提供相關支持,協助政府部門打假。同時,廣大消費者也要積極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參與質量監管,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作斗爭,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高航:假冒偽劣商品產生的根源. 中國質量技術監督. 2009. 9:(P50-52)
[2]吳莉莉 陳亞楠:淺談假冒偽劣商品的成因及治理對策. 市場透視. 2009.14:(P12-13)
[3]洪戎:淺析“假冒偽劣”的根源和對策. 今日南國. 2008. 1:(P15-16)
[4]鄧小明 黃惠春:假冒偽劣商品市場存在的原因和治理. 現代商貿工業. 2008. 10:(P327)
[5]趙洪 李正明: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消費者行為分析. 商業經濟. 2010.1:(P25)
[6]趙學騫 張木娟:淺議假冒偽劣商品及規制策略.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6:(P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