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廣州開發區在發展中啟動了外力(FDI)和內力(自主創新)雙引擎,這使得開發區快速增長、效益提升,產業結構升級呈現階段性特征。但開發區內源性產業升級動力不足、產業發展后勁乏力,因此需要在新的條件下從制度、自主創新以及雙引擎互動方面加快產業轉型與升級。
[關鍵詞] FDI 自主創新 產業升級 廣州開發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其根本途徑是外商直接投資(FDI)推動和自主創新。本文以廣州開發區為案例,重點分析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長期表現:FDI和自主創新雙向推動作用。
一、產業結構升級過程與經濟績效考察
廣州開發區是綜合型開發區。1984年12月,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設立,成為沿海14個首批國家級開發區之一;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保稅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則先后于1991年3月、1992年3月、2000年5月設立;1998年以后,上述四個經濟功能區陸續合署辦公,建立起“四區合一”的管理架構,統稱“廣州開發區”。2005年8月,廣州市蘿崗區正式設立,并且與廣州開發區合署辦公。這樣,廣州開發區(蘿崗區)實際上成為功能區與行政區合二為一的綜合型區域。全區管轄5個街道和1個中心鎮,功能區規劃面積為78.9平方公里。其發展按照國務院特區辦1991年12月提出“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資金結構以外商投資為主,產品銷售以出口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三為主一致力”和2005年4月,國家商務部確立的 “以提高吸引外資質量為主,以發展現代制造業為主,以優化出口結構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致力于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促進國家級開發區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發展”的“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這兩個原則來推動,形成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格局。
1.經濟總量快速成長。廣州開發區以加工貿易起步,通過產業結構升級,推動全區經濟總量快速擴張,成為廣州市經濟增長極。截止2009年底,全區GDP年均增長33.39%,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58.57%,實際使用外資年均增長21.21%,稅收收入年均增長24.16%。
2.產業結構升級呈現階段性態勢:⑴初級階段(第一階段)以加工貿易為主(1985年—1991年):以港資為主的簡單加工制造業(前店后廠模式),具有較強的OEM特征。⑵發展階段(第二階段)是建設現代工業園區階段(1992年—2000年):以港資為主,并向吸引歐美資本發展精深加工制造業轉變,加工貿易由OEM開始向ODM功能提升。⑶深化階段(第三階段),主要是推進綜合型經濟區形成階段(2001年至今):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兼有自主創新企業的新技術產業發展,突出產業升級的科技動力、綜合發展和功能互動。
3.產業結構升級帶來顯著成效。集約化發展明顯。2009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1189.6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39.13%;6大支柱產業對全區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接近8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超過97%;經濟效益和效率位居全國開發區前列。2009年全口徑工業企業總資產貢獻率為21.8%、全員勞動生產率為35.8萬元/人年;產業集聚已經形成12個組團,主導產業產值占全區比重達到80%以上,對全區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90%。
二、產業結構升級模式:外力與內力并舉發展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和數量比例關系,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永恒主題[4]。廣州開發區通過外力(FDI)與內力(自主創新)并舉來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由此形成特有的“雙引擎”發展格局。
1.適應經濟發展階段,產業及結構目標采取動態定位。第一階段采取較為低端型產業項目引進辦法,以取得快速積累的目標;第二階段依靠技術進步、要素積累和經濟實力,向技術層次高的產業推進;第三階段則把引進與自主創新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引進研發中心和研發型企業,實施科技招商、產業關聯招商,以此促進升級。
2.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用制度創新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整合空間結構,致力于產業集群和特色園區建設;并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與催生機制,形成3個“100萬”,即已建成100萬平方米孵化器、100萬平方米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00萬平方米高科技產業加速器。該區采取大部門制改革,致力于建設服務型政府,形成產業發展集聚和產業高度化發展的重要環境。
3.外力與內力并舉,實施技術撬動。一方面用招商引資起步,持之以恒抓引進。截止到2009年底,全區累計FDI實際投資99.8億美元,其中工業項目79.8億美元,外商獨資項目68.7億美元。另一方面構建了政府(管委會)—企業—學研機構三者協同互動的三螺旋創新空間,培育產業升級新動力。
4.集聚高端要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全區累計引進或設立各類研發機構300家,與7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互動機制,與32家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建立了共享機制;每年引進20名國際水準項目帶頭人,每名領軍人才配套資金最高為1500萬元;投入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達到43.66億元,其中研發經費支出就達40.6億元。
5.搭建平臺,建設載體。開發區不斷優化空間結構,采取“一區帶一片”、“一區多園治理”、打造“產業組團”方式,形成12大特色突出的產業規劃園區。特別是傾力打造“五園一島”:科學城、民營科技園、資訊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天河科技園、國際生物島,用這些園中園載體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三、雙引擎發展的啟示與建議
1.關于產業升級互動方面。廣州開發區的經驗表明,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每個階段產業發展條件、環境與要求明顯不同,這就必須根據形勢變化要求,以適應性策略調整來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作為帶領廣州發展龍頭的廣州開發區,面臨著如何通過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實現“外引”向“內創”轉型,理應站在廣州乃至廣東省產業結構升級的前列,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重要任務,充分重視并一以貫之推動產業互動發展。
2.關于雙引擎互動發展方面。作為后發地區發揮后發優勢,關鍵的是要借用外力,尤其是借用外部技術,通過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但隨著自身的發展,逐步把扶持自主創新提高到重要位置。注重利用跨國公司技術溢出,并以此促進內、外源性產業經濟升級。在產品配套、合作開發、人才培養等方面,以政策促進內、外源性產業融合,以龍頭企業構建內外源性融合的產業鏈,在上下游產業和關聯產業中進行合作。“外引”(引進外資)發展到一定程度,則需要向“內創”(自主創新)轉型。“外引”(外力)是落后地區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而“內創”(內力)應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根本要求。在新型工業化模式引導下,需要更加重視“價值”和“價值鏈”,推動“產值”全面向“價值”升級。
3.關于雙引擎的政府與制度層面。從廣州開發區的實踐看,創造優越的制度環境對于產業結構升級極為關鍵。在發展之初,政府的直接參與、主動主導發展尤為關鍵,之后必須轉型職能,用良好的制度創新環境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政府與制度層面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規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產業規制應突出產業結構升級方向,既要瞄準效益型產業,更要發展環保型產業。發展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應成為產業結構升級的核心方向,這也是新型工業化模式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1]姜澤華:《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與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6年第10期
[2]吳進紅:《開放經濟與產業結構升級》[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秦遠建:《試論開發區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J].《商場現代化》2008年第1期
[4]王岳平:《開放條件下的工業結構升級》[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5]《廣州高新區創新發展的實踐》[J].廣州開發區《決策研究》2009年第1期
[6]李悅:《產業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第二版)
[7]UNIDO: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09,Breaking In and Moving Up:New Industrial Challenges for the Bottom Billion and the Middle-Income Countries, from UNIDO Web
[8]廣州開發區歷年統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