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我國對外貿易總體發展水平依舊不高,特別是在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后,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不少機遇。文章分析了抓住外部經濟環境給我們提供的機遇,同時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優勢,正確應對所面臨的挑戰,克服劣勢。
[關鍵詞] 對外貿易 機遇 挑戰 對策
在我國已經走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歲月變遷,融入全球經濟的程度前所未有的環境下,在經歷了全球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和貿易崩潰后,對作為一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外貿的討論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外貿現狀:
一、經濟危機后的三年,雖然全球經濟有所回暖,但是我國經濟發展仍然備受挑戰:
首先,在這個后危機時代,經濟危機還沒有徹底結束,各國政府為了本國經濟的發展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保護措施,于此同時貿易摩擦不斷,貿易糾紛更是日趨激烈。國際保護貿易的發展使得我國的外貿外部環境惡化,不僅體現在09年的我國外貿順差規模相對上年大幅縮水,2009年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總額19640億美元,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10710億美元,下降18.8%;進口8930億美元,下降15.8%。而且在世界經濟大病初愈后的2010年,由于各國經濟復蘇程度不一,主要經濟體的自顧性增強,國際間的政策合作意愿也相對減弱,進一步加大了我國出口恢復的阻力。
其次,我國外貿企業“單體大,但不強”,根據某知名報刊在上半年的一份在全國范圍內的調查顯示,注冊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占62%,并且我國的進出口企業眾多,我國的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國人均外貿規模剛剛超過1千美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仍然偏后。
再次,匯率壓力加大。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2009年我國匯率保持基本穩定,為穩外需、保市場、保份額起了重要作用。但來自國際上的各種聲音在人民幣匯率上大做文章,不僅有歐美和IMF對我國施壓,而且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其實我國國際收支已經日趨平衡,為了世界經濟的穩定和我國早日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應該保持人民幣基本穩定。人民幣升值會給中國進出口帶來巨大影響,同時會對中國優勢產業產生嚴重損害。
第四,外貿結構不合理。資源性產品進口價格大幅下跌,價格下降對外貿影響顯著;大宗商品進口量繼續增加,機電產品進口降幅縮小,出口價格下跌幅度較大;加工貿易降幅逐步縮小,一般貿易出口降幅有所擴大;對美日出口降幅縮小,對一些新興市場出口降幅較大;我國進出口企業中,國有企業的進出口下滑明顯。
第五,美元疲軟對商品市場價格影響明顯。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生產成本有上升趨勢,企業經營風險加大,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次貸危機后,國際資金市場調整及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強了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形成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第六,碳關稅征收對出口將產生巨大且持續的影響。金融危機后,一些發達國家為了自身的國家利益開始主張發展全球低碳經濟,由于與諸如歐洲,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國在此領域并不占有優勢,如果碳關稅一旦普遍得到采納,那我國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將會承受嚴重打擊。,
二、后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格局進入大調整、大變革時期,在備受挑戰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機遇:
首先,中國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企業競爭力強,基礎堅實,加工制造和產業配套能力大幅提升。我國擁有勞動力比較優勢,高素質,高生產效率,成品成本低,增加產品競爭力,如此可以吸引大批的外國消費者。
其次,我國內需市場廣闊。 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的中國,需要擴大內需,而最大的內需是城鎮化,最雄厚的內需潛力在城鎮化。據了解2009年我國城鎮化率為46.6%,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65%左右,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這將為擴大內需和對外貿易發展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
第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的發展空間大。一直以來,中國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持續增長,但是在總貿易中仍占小比重,很有發展潛力。
第四,在經濟全球化和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今天,國家外貿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參與和調控。中國政府果斷的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出臺了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改善企業融資環境等一系列穩外需政策措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中國外貿發展出現積極變化。實行“走出去”戰略,帶動出口效應明顯。
綜上所述,全球經濟溫和復蘇的大環境將促使中國出口形勢有所好轉,我國進出口增長速度不會太高,且保持進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外貿順差繼續縮小的基本趨勢。強勁內需,政府的政策措施以及貿易結構的不斷轉變都將促進我國貿易發展。但是,由于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仍不穩固、國際金融危機促使歐美國家改變過度負債消費模式、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人民幣升值壓力上升、低碳技術障礙,我國貿易結構不合理、附加值低的問題等因素的存在,我國外貿形勢難以恢復到較高水平。
所以我們應該繼續堅持外需政策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推動進出口貿易結構升級和轉型,加強行業協調和規范出口市場管理,積極應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以及不斷加強匯率靈活性的對策。
參考文獻:
[1]王文舉 安廣實:《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對外貿易研究》, 經濟日報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9年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