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破產欺詐的存在,不但減少了本就不多的破產財產,使得債權人的受償率變得更低,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公平受償利益,同時危害了社會信用,威脅著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本文將分析破產欺詐的構成及其行為的表現。
[關鍵詞 ]破產欺詐 蓄意破產
破產欺詐是指債務人違反破產法的規定,通過隱瞞真實情況或者制造虛假情況的手段,實施某種物之處分行為或者交易行為,導致破產財產減少或者破產財產的負擔增加,或者使破產財產狀況不明,從而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
一、隱匿、私分財產
所謂“隱匿財產”,是債務人在破產程序前的特定時間內或在破產程序進行中,以采取他人不知的手段對有關破產企業的財務信息不予披露或藏匿本應用于清償債務的財產及財產權利憑證的行為。隱匿人在主觀上存在欺詐債權人的惡意,即有明顯的躲避債務的意圖;隱匿在客觀上導致了破產財產的減少,使債權人的整體利益受到了侵害。隱匿既包括債務人的消極行為——隱瞞財務信息,也包括其積極行為——積極地隱匿、轉移其財產。私分,是企業或企業人員無正當理由,將債務人財產在企業成員中進行非法分配的行為。
二、無償行為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持續從事經營活動的經濟實體。以盈利為目的,要求正常的經營活動都要支付合理的對價,從而在支付了正常的生產成本的基礎下獲得應有的盈利。而對于即將或已經陷入無力償債的企業而言,無償轉讓企業財產或財產權利,將會使已經陷入經營困境的企業雪上加霜,而使得原本就無法償付全部債務的企業財產剩余更少。在實踐中,無償行為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無償轉讓財產外,債務免除、放棄權利、對消滅時效完成后的債權清償之承認、無償設定用益物權、不為訴訟時效的中斷、撤回訴訟、對訴訟標的舍棄等均屬于無償之列。
三、不對稱交易
不對稱交易,即“債務人接受對方給付與其自身的給付不相稱的法律行為”。不對稱,體現在債務人出讓的財產價值與收到的財產價值的不平衡上,即所收到的對價不合理。不對稱交易,實質上是一種不當放棄債務人可得利益,從而使其可執行財產減少的行為。在我國破產法上,不對稱交易被稱作“非正常壓價出售財產”。在認定是否構成“非正常壓價”問題上,學者們總結出了如下參考標準:第一,出售財產的價值是否明顯低于相同財產或同種類財產在當時的市場價格邊界(高限和低限);第二,財產的實際銷售環境,即相同財產或同種類財產在當時的市場供求和競爭狀況(銷售難易度)。在市場價格邊界內,銷售難度高的,可售價格應偏向價格邊界的低限;易于銷售的,可售價格應偏向高限。
四、優惠性清償
優惠性清償,一般是指,在破產前的一定期限內且是在債務人處于支付不能的狀態下,向某個債權人就已經存在的債務轉讓債務人的財產或權益,并且此種轉讓使該債權人獲得大于無此轉讓時,該債權人在債務人清算程序中本可獲得的清償。[4]優惠,在事實上是不當減少了破產財產的價值。禁止優惠性清償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債權人爭相訴諸法院以瓜分處在破產邊緣的債務人的財產,而通過要求比在同一順序的其他債權人獲得清償為多的債權人交出多獲得的財產從而有助于在債務人的債權人之間平均分配財產的破產法公平目標的實現。優惠性清償一般包括補充擔保、個別清償和提前清償。
五、虛構債務或者承認不真實債務
虛構債務包括企業法人與第三人惡意患通,簽訂虛假的擔保合同,買賣合同與租賃合同等,通過不履行或少履行真實的債務以達到逃債目的的行為。承認不真實債務的范圍除了包括虛構債務外,還包括對本應否認的債務予以承認的行為。債務人通過虛構債務或承認不真實債務的方式,虛偽地增加破產財團負擔,卻是蓄意地減少了債權人的受償基礎的行為。
六、公司的特殊支付行為
1.支付股息
在公司經濟狀況不佳時,對股東支付股息是公司轉移財產的一種方式。股息是股票的法定孳息,當股東所持股票的公司經營良好,有足夠的盈利可以分派股息時,經股東大會批準,可以向股東支付股息。如果在向股東分派股息后,公司陷于無力償債狀態或公司所余現金畸少,則向股東分配股息的行為構成對公司債權人的破產欺詐。
2.支付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報酬
公司高管的薪水應與其本身的管理能力、服務水平以及在公司工作的時間成比例。公司的財政狀況是確定公司高管的重要參數。當公司即將陷入無力償債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可能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給自己留足后路。例如向自己支付作為雇傭合同終止的補償金,或向即將退休的高管支付大額的退休金。另外,依破產法理,職工工資一般是享有優先權的債權,即使企業破產了亦可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這里的職工工資僅限于公司普通員工而不應當包括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因此,公司高管也就有了從事上述破產欺詐行為的沖動。
3.股份回購
股份回購指股份公司重新購回其發行在外的自身股份的法律行為。從公司債權人的角度而言,股息支付和股份回購的效果是一致的,股份回購中價金的支付導致公司的資產減少而未履行的債務并未減少。因此,如果股份回購致使或加重公司無力償債,則該行為即為破產欺詐行為。
七、蓄意破產
“蓄意”表明當事人實施破產行為的惡意性。此行為與上述幾種行為的主要區別可能在于其行為的綜合性和策劃性。在該破產欺詐行為中,往往是公司的控股股東或高級管理人員通過長時間的蓄謀、策劃,通過轉移、隱匿資產,制作虛假財務賬簿,把正常經營的企業的資產抽空,致企業破產,而自己的利益在此蓄意的破產中實現最大化。蓄意破產濫用了企業法人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制度,把破產欺詐當作逃避債務的工具。因此,蓄意破產構成了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故意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