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多數外貿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受到了沖擊,給國貿專業學生的就業蒙上了陰影。為了解當下國貿專業的就業情況,作者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北京多所高校的國貿應屆畢業生進行調查。經過調查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調查對象的就業率為73.17%,但對口就業率僅為32.52%,77.81%的學生認為國貿專業課程應進行改革。改革包括增加外貿專業英語教學、加強其他專業知識的拓展與銜接、增強學生外貿實踐能力等內容。此外,國貿專業的教材應與時俱進,加強其實用價值。這將對提高國貿專業的就業率以及對口就業率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國際貿易 人才需求 教學改革
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都到了嚴重的沖擊。經濟的蕭條使其進口額下降,對中國的外貿行業產生了負面影響,外貿企業舉步維艱。窮則生變,變則通。企業的變化會對人才需求產生變化,而這與國貿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密切相關。一方面,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反映了企業用人標準的變化;另一方面,大學生在找工作時的劣勢也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養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作者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咨詢專家及查閱資料的方式進行了調研,對外貿企業人才需求的變化以及高校在教學中應進行的改革進行了探討。
一、當前外貿形勢下,外貿企業的人才需求的特點
1.外貿企業人才需求數量的變化
根據調查問卷顯示,今年的應屆畢業生找工作并不是太難。調查對象中,94.84%的學生用在找工作上的時間為3-6個月,投放的簡歷數全部在30份以下,獲得面試機會的學生占82.33%,排除依靠社會關系找到工作的學生,就業率為73.17%。如果考慮到考研學生的數量,實際的就業率應該更高。但是,在就業的學生中,對口就業率僅為32.52%,換言之,已經就業的學生中,半數以上的學生沒有從事貿易工作,而是從事了銀行、證券、會計等工作。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四種:首先是外貿行業本身對人才得需求量下降;其次是高校提供的人才數量過大,使供需失衡;再次是高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當下所需的人才不同;最后是學生的心理因素所致,調查結果顯示,75.62%的學生認為外貿行業的人才需求會下降,22.98%的學生認為外貿行業的福利待遇低,19.7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能勝任外貿工作。
2.外貿企業人才需求質量的變化
在從事貿易的學生中,從事外貿營銷方向的占70.59%,從事單據審核制作的占29.41%,這反映出企業更加青睞于外貿綜合型人才。
大部分的調查對象經歷找工作之后,認為企業最為重視的是英語能力、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以及實踐經驗和處理糾紛的能力,而不是很重視制作單據。與往年相比,最重要的特點就在于企業更加重視解決國際間貿易糾紛能力,這是由于金融危機使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我國作為外貿的出口大國,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的數量急劇增加。另一特點是企業更加看重實踐經驗,這是由于外貿行業景氣程度下降,壓縮成本的動機日益強烈,因此企業不想為培訓應屆畢業生買單。
因此,可以如下定義企業對外貿人才的要求:在能熟練使用外語的基礎上,懂得國際貿易、商務流通過程、產品專業術語、合同規定、付款方式等,并且熟悉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和各國法律。
二、當前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的缺陷
根據《中國人才藍皮書(2010)》,預計2010年外貿人才需求總人數將達到79.344萬人,人才需求量相當大。根據教育部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統計,中國每年高校經濟類專業畢業生在13萬人左右,即使13萬人全部從事外貿工作,也仍然有很大的人才供需缺口。然而,這與調查問卷反映的情況有所矛盾。因此,我們就可以排除外貿人才需求數量減少的情況,而肯定高校人才供給與企業人才需求間失衡。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國貿專業課程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弊端:
1. 課程的內容過于陳舊
很多書籍教材均為80年代的產物或是在此基礎上稍加改進,學生學習的內容缺乏時代性和新穎性,因此不能很好地運用于實踐。這就使高校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的與企業的要求相匹配,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就業能力。
2. 學習的內容過于分散,不能形成統一的知識架構,缺乏系統性
在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中,根據學生就業方向的不同,把教學內容分為外貿談判、單據填制、國際法律,經濟學等幾類。但是,企業需要的是外貿綜合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要對學生進行綜合系統的教育,使學生成為熟悉貿易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全才,增加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3.過于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缺乏實踐
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運用理論解決問題,同時深化對理論的理解并發展理論。外貿工作就是一個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的工作,并不是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理論基礎就能夠勝任的。但是現有的專業課程過多的注重了理論的學習,較少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導致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較差。
4.過于重視對貿易過程的教學,忽視了貿易中的其他因素
外貿工作對人的綜合素質的要求很高,而功夫是在課外的。因此,高校除了要教授學生專業知識,還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指導。
三、我國高等教育的應對之策
1. 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創新
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創新應該堅持兩個基本點,一是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化的實踐性的教學,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拓寬國貿專業的專業口徑,增加專業的適應性;二是要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首先是增加其他專業領域的拓展學習,如機械制造、電子元件、醫藥等專業知識拓展。使學生在找工作時有別于其他畢業生的能力,以此有效指導國貿學生在不同領域分流,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和就業能力。
其次應該加強加深幾門基礎學科的教學,在調查中顯示,全部學生認為英語能力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很有分量。因此,學校應加大英語教學的深度,強化英語聽力口語的訓練,增加專業英語的教學,并且開設第二外語特別是小語種的課程,增加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差異性。
最后應該加強實踐性教學內容的安排,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2. 加強師資力量,教學內容學有所用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內容,是教學方法改革,確保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條件。高校應合理的調整師資力量,建立“雙師型“為主題的高素質人才師資隊伍。創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會,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學術交流,確保高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需求是一致的,高校所教授的是工作所需要的,是學生適應工作所真正必需的。
四、結束語
外貿企業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對外貿人才的需求做出了結構性調整,此次調整結合了今年經濟結構的調整,其影響并非暫時性的,而是有著長遠影響的。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更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地進行教學改革,使學生學以致用,做到人才市場的需要求與高等院校的供給接軌,提高學生就業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安妮.克魯格: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與就業[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潘晨光:《中國人才藍皮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季小江:《金融風暴與企業的戰略選擇》.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
[4]邢繼軍:《世界金融危機》.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5]陳巖松: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J].南京理工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