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日兩國應建立為取消中日之間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實現中日間自由貿易的自由貿易區。中日自由貿易區具有可行性。中日應跨越現有的制度框架來推動中日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第一步要在關稅上中日實現自由貿易區的要求,而后再逐步在非關稅壁壘等方面實現自由貿易區的要求。從總體上看,中日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日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它將為中日經濟貿易構筑了一個新的經濟貿易合作的平臺,將促進中日關系的長久和平、健康、持續地發展。
[關鍵詞] 中國 日本 中日自由貿易區 雙贏
一、引言
從中日兩國外交正常化恢復經貿以來,中日貿易額從1978年的的接近50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667.8億美元。根據國家商務部統計,2008年中國對日本出口1161.34億美元,同比增長13.80%;中國從日本1506.51億美元,同比增長12.50%。中國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貿易伙伴。日方統計表明,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8年中日貿易占中國對外總貿易額的10.4%,日本居歐盟、美國之后,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我們認為根據中日經濟貿易發展的要求,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是可以考慮的。
二、 中日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
所謂的中日自由貿易區就是指中日兩國為取消中日之間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實現中日相互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所進行的地區性自由貿易安排。
中日自由貿易區理論上的可行性。陳巖(2001)對兩國自由貿易區的理論可行性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證。中日自由貿易區也是適用的。一般而言,自由貿易區的靜態效應初步包括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兩個方面。當自由貿易區中一個國家的一些國內產品被來自由貿易區中另一個國家的較低生產成本的進口產品所替代時,就產生了貿易創造。如果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自由貿易區內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那么貿易創造就增加了成員國的福利。同樣,貿易創造也增加了非成員國的福利,使世界范圍內的社會福利有所增加。如果組成自由貿易區后,先前的貿易伙伴關系發生改變,即一國把與貿易區外低成本的某個國家的相互貿易轉變為與貿易區內高成本成員國間的相互貿易,這就是自由貿易區帶來的貿易轉移效應。就貿易轉移本身來說,是減少國家福利的,因為它把生產從效率較高的非成員國轉移到效率較低的成員國。因此,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效應取決于貿易創造效應與貿易轉移效應之間的比較,一般來說,當貿易創造效應大于貿易轉移效應時,則建立自由貿易區是有利的。進一步地,自由貿易區除了可以帶來靜態福利效應外,還可獲得動態效應。這些動態效應是由于競爭的加強、經濟的規模化、投資的增大以及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的動態增長效應。一般而言,建立自由貿易協定所產生的動態效應被認為比靜態效應要大得多,而且更為重要,這成為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重要決定因素。陳巖(2001)對兩國自由貿易區的理論的分析,包含且超越了一般的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的分析,這也適于中日自由貿易區。
中日自由貿易區實證與實踐上的可行性。就當代而言,從中日兩國貿易恢復后,出現了快速增長。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8年中國對日本出口1161.34億美元,同比增長13.80%;中國從日本1506.51億美元,同比增長12.50%, 2008年中日貿易占中國對外總貿易額的10.4%,值得指出的是,從1992年到2003年,日本曾連續12年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但隨后被歐盟、美國趕超,日本成為居歐盟、美國之后的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而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除了貿易外,日本對華投資也是雙方經濟關系的重要內容。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投資中國的比例在2004年增至19%, 2007年對華直接投資比2006年又增長1. 9%。2008年投資項目達到1438個,實際投資金額達到36.52億美元。對于日本來說, 中國依然是亞洲第一位重要的對外直接投資選擇地。就中日貿易結合度而言,陳巖(1999)指出在1991年就已經大于1在1.2與4之間。從2000年起到現在中日兩國的貿易結合度則在2到4之間。從國際上實行自由貿易區的實踐來看,中日兩國貿易的結合度比一些實行了自由貿易區的國家要高。就中日貿易區的福利增加而言,我們的預測是短期將增加500億美元的貿易額,有助于中日貿易突破3000億元的選擇。
三、 跨越現有的制度框架來推動中日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對于中國和日本而言,中日兩國國都是WTO、APEC和 “10+3”的成員,這三重框架為三國政府高層領導提供了會晤和磋商機制和制度。特別是“10+3”機制和制度。首先在1999年在日本的提議下,中日韓開始了在“10+3”框架內的三國政府首腦年度會晤機制。在此機制的推動下,三國已經啟動了經濟研究機構的合作,成立了三方信息技術工作組。2002年開始“10+3”框架下的中日韓三國首腦年度會晤已成固定機制。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在上面的三個合作機制下,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與它們并不沖突,反而有利于上面三個機制的自由貿易為取向的運作,因為促進自由貿易是幾個方面的共同點。因此,我們認為可以跨越現有的制度框架來推動中日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第一步要在關稅上中日實現自由貿易區的要求,而后再逐步在非關稅壁壘等方面實現自由貿易區的要求。我們相信,從總體上看,中日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日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它將為中日經濟貿易構筑了一個新的經濟貿易合作的平臺,將促進中日關系的長久和平、健康、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巖:《東亞再崛起》 [M].人民出版社,1999
[2]陳巖:《國際一體化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