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目前尚處于發展時期,在經濟轉軌時期面對難以遏制的不良資產上升趨勢常常束手無策,而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體系、法律制度、信用基礎等宏觀環境的不斷完善,尤其是我國對商業銀行股權改革,以及商業銀行的上市,進入資本市場。將更多地融入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在開放性的競爭中我國商業行也終將與國際接軌,同國際活躍銀行進行“面對面”的激烈競爭。針對以上問題,本文結合當前最新風險管理理論,借鑒國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先進思想和經驗,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建設問題進行反思,闡述存在的若干問題與差距,為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提供可參考的分析依據。
[關鍵詞] 商業銀行 信用風險 風險管理 若干問題研究
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的金融中介組織,與一般工商企業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銀行利用客戶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為主要的營運資金,自有資本占比低這一點決定了商業銀行本身具有較強的內在風險特性。信用風險管理是指對導致銀行信用風險的諸多因素及其發生的頻率與其可能形成損失的程度進行分析、預測、控制、疏導和防范的風險管理活動,其目的是以最小的耗費達到分散、降低和轉移風險,保障銀行經營的安全性。
與世界各國大型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在體系建設、涵蓋范圍、文化建設、管理方法和計量手段等各方面都還存在著明顯差距,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若干問題。
一、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落后
我國商業銀行的現代企業制度還未真正確立,公司治理結構很不健全,尤其是在國內處于壟斷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這一根本性問題未能解決,并沒有有效地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商業化程度并不高,政策性業務和行政干預仍很多,風險承擔的最終邊界并不明確。董事會的組成和運作缺乏獨立性,風險管理的層次多但效率差,對市場信號反應慢,部門行使職能過程中易受到各種外界的限制和干擾,決策的效果不佳。透過國有商業銀行紛繁復雜的不良資產成因,深藏其下的是體制、機制性根源。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在半計劃、半市場的環境中經營,沿襲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營企業的治理模式,管理體制老套。
二、風險管理體系機制不健全
風險管理是整個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一環,需要建立長效的風險管理機制。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起步比較晚,造成目前風險管理的體系不夠健全,政策制度不夠精細,用人機制僵化,監督制約機制薄弱。
在風險管理體系方面,一是風險管理模式分散,規劃上各自為政,缺乏對行業、地區風險進行集中統一管理,抵御行業、地區等系統性風險的能力弱,商業銀行未形成標準化的風險管理報告體系,對跨境、跨區集團與關聯客戶的風險控制以及產業風險集中的監測與控制不到位;同時,不同機構對同一客戶的準入退出策略相互沖突;信息系統分散,為一體化經營、集中管理造成了很大障礙。二是決策機制不完善,2000 年以前,國有商業銀行的決策機制先后經歷了從簡單的“三級審批”到“審貸分離”兩個階段,無論是決策的專業化程度,還是決策程序對道德風險約束力,這兩種模式均存在明顯缺陷,這是大量不良貸款形成的重要原因,雖然國內商業銀行在決策機制上進行了許多改進,如中行的“三位一體”的授額信貸決策機制的建立,但還存在決策集中度、專業化水平低等問題。三是全面的風險管理還不到位,商業銀行仍以信貸風險管理為主,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重視不夠,
三、對風險管理理念的認識比較片面
國際先進銀行,十分重視風險—收益匹配的原則,控制風險和創造收益是同等重要的事情。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是:“2R”(Risk and Return )is the same coin。即風險和收益(回報)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彼此不能分離。但在我國商業銀行中,對風險管理和業務發展的關系認識還有差距,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并未建立。在經營管理中,割裂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的關系,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忽視了風險控制,不良授信與日俱增,授信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經營風險往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顯現,具有明顯的風險滯后特征,在誘人的短期利益后面潛伏著巨大的中長期風險,國有商業銀行許多中長期項目貸款的失敗教訓證明了此點,商業銀行持續健康發展的經營理念尚待確立。
四、信用風險管理的獨立性相對較差
制度體系的健全和獨立是確保風險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觀的分析能力的關鍵。從國外銀行看,基本都具有從董事會、風險管理部門到風險管理官在內的較為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這種獨立性不僅表現在風險控制要獨立于市場開拓,設立獨立的信貸審批官,還表現在程序控制、內部審計和法律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國的銀行系統,風險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則”(Four Eyes Principal),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時盯住一筆業務。這種“四眼原則”并不是簡單地理解為一筆信貸業務要有“雙人調查、雙人審批”,而是強調有兩只眼睛來自于市場拓展系統,有兩只眼睛來自于風險控制系統,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銀行對風險的分析和業務的判斷會更全面、更準確。但在我國,一些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往往還不健全,風險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擾較多,獨立性原則體現不夠。
五、風險管理分析技術與信息掌握的差距巨大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比較重視定性分析,如信用風險管理中,重視貸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貸款運行的安全性等,這些分析方法在強化風險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與國外風險管理方法相比,風險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風險識別、度量等方面還很不精確。如信用風險管理中,對借款企業財務狀況和市場,對借款企業產品需求的變量因素的微觀分析往往不足。
在目前國際銀行競爭激烈的形勢,中國銀行業的問題仍舊很多突出,應繼續堅持穩健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進一步鞏固自身的競爭優勢,同時大力發展新興產品和業務,加快國際化和綜合化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漆蠟應: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研究 [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2
[2]夏紅芳: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度量于管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8
[3]石峰:我國私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創新研究[D].衡陽:南華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