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政策決策者而言,在新政或規劃實行之前,借助政府系統的參事體系、社科院系統的研究院等外腦機構,來校準行政指令可能存在的偏差,早已是各級主政官員的規定動作。不過,最近這一趨勢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10月24日,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隋廣軍透露,該院正在世界范圍內組建智庫,編制廣東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數據庫、研究廣東各市國際化問題。
在地方省份,這并不是一個孤立動態。成立于10年前的重慶建設科技委員會這一智庫,也于近日正式重啟,這一智庫在成立后實際上并不活躍,此次鄭重其事的重啟,并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特別顧問,就意在求解重慶城市化進程中的規劃問題。
此外,在湖北、江西等省,也都陸續組建智庫,以解決指向性很強的問題,比如湖北側重解決能力建設,江西則希望智庫可以幫助該省完善旅游規劃。
而在北京,一個由溫家寶總理親自批示成立,前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擔任理事長的“超級智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也已經運行超過7個月。也就是說,一個從北京到地方各省,甚至各市的智庫系統,正在中國悄然成型。
在政府的行政慣性中,以往的諸如政策調研、規劃分析這樣的智力支持,都是分解給官方的參事部門、研究院等消化。但各級政府的參事部門,多是年歲已高的各界精英,且人數不多,其政治榮譽與統戰作用,顯然是大于參政議政效用的,縱然有個別參事恪盡職守,連連上書資政,也難免人亡言息的輪回。
官辦各類研究機構,又因為經費來自政府撥款,其所提供的建設性意見,能有多少觸及地方政府的改革疼痛點,也須打上問號。這類智力支持能否真正為地方政府的改革攻堅出謀劃策,本身又成為另一個改革難點。
所以,無論是作為傳統智力支持渠道的補充也好,或是一種全新的道路嘗試,智庫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就像改革本身一樣,都已是不可倒退的。
這也正是自由市場經濟逐步影響政府行政的一個側面。在政府從全能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的過程中,那個曾經看起來無所不知、無所不包的政府,也在逐漸從某些領域淡出,將一部分決策的分析指引能力,歸于更了解問題的人。既然體制內的思想不能完全滿足現實需求,體制外的智庫資源,也就像水一樣流入了決策者的茶杯。
在現實境遇中,地方主政官員還有選擇的余地,即選擇智庫,或者忽略。從目前的進展來看,智庫與地方政府產生互動,仍是以北上廣、直轄市以及沿海發達省份為主,即經濟發展水平高,改革程度深的地區。
不僅地域區分明顯,而且在這些地區,很多智庫的組成,也依然是以政府內設機構,或者地方社科院所為主導,換言之,只是戴上了一頂智庫的新帽。真正與民間獨立智庫的交流溝通,少之又少。
于是一種充滿悖論又合乎現實需要的情景出現了:一批體制內單位變身半官方性質的智庫,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而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民間獨立智庫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僅止于字面研究,并未真正與政府之間形成一種商業咨詢關系,想要影響政策走向,只是假想。
客觀的講,出現這種微妙關系,并不為智庫所獨有,各種脫胎于政府內部,逐步獨立的協會、基金會,或多或少都帶有這種半官方色彩。政府與自由市場的關系,也并未真正理想化。只是我們正在看到,原本一種由領導主導行政思路,“師爺”印證領導正確的路徑,正在演變為智庫提供咨詢,領導據此決斷的做法。
這種做法回歸了常識。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官員也都應當明了,在即將邁入“十二五規劃”的門檻前,在擴大內需成為“十二五規劃”重要內容的明天,改革內容會更為復雜,及早建立一套本地的智庫體系,將是基層政府領導的共識。而已經建立智庫的經濟發達地區,也須在現實框架下,思考如何與政府內的參事體系、研究力量形成合力,在此基礎上,穩妥推進政府咨詢的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