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干預對早產兒發育及預后的影響。方法 將52例早產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6例,出院后對治療組早產兒進行強化按摩、體操、動作和主動運動訓練,出現運動異常者早期及時進行綜合康復訓練;對照組只接受常規保健指導。結果 治療組早產兒智力發育指數(MDI)和運動發育指數(PDI)均高于對照組,運動落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性癱瘓早產兒實施早期干預治療可有效促進患兒正常發育,改善患兒預后。
[關鍵詞] 腦性癱瘓; 早產兒; 早期干預; 預后
[中圖分類號] R7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139-02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又稱大腦性癱瘓、腦癱,是指胎兒出生前、出生時或出生后的一個月內,由于大腦尚未發育成熟而受到損害或損傷所引起的以運動障礙和姿勢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1,2]。患兒常并發癲癇、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等表現;病變常損傷錐體束和錐體外系。該病與腦缺氧、感染、外傷和出血有直接關系。隨著神經生理學的發展,物理治療可用更多的干預方法與輔助用具來改善及誘導早產患兒的動作發展,從而使早產兒各方面的功能趨向正常化。但有研究表明,單一的康復治療模式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筆者對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26例早產兒實施以強化動作和運動訓練為主的早期綜合干預模式,并以26例常規干預患兒為對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2例腦性癱瘓早產兒均為我院2006~2009年收治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6例,男16例,女10例;對照組26例,男17例,女9例。兩組患兒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重點采取以下干預措施。
1.2.1 新生兒期 設置專科病房,配備專職人員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治療、指導及培訓。患兒出院前,由專職醫師向家長講解早期干預的目的和方法,并對患兒家屬進行實訓,直至其能正確操作。家屬無法進行正確干預的,由專職醫師親自執行。囑患兒家屬定期復診。復診時進行新生兒行為神經測查(NBNA),填寫登記表,并啟動下一步治療。
1.2.2 嬰兒期 在早期教育基礎上對患兒重點進行強化運動訓練,包括撫觸、全身穴位按摩、被動體操,每天2~3次,每次30min。依據嬰兒運動發育規律做俯臥抬頭、拉坐、翻身、獨坐、爬行、站立、行走的主動運動訓練。在檢查中早期出現肌張力異常、姿勢異常、翻身異常及運動發育落后者應及時轉康復科行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定期培訓患兒家屬,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及時發現康復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并糾正。
1.2.3 強化訓練 對每一位腦癱患兒進行主要障礙分析,制定康復治療計劃并及早實施。根據患兒的病情不同,選擇性地應用Bobath、NDT的物理康復方法,制定出個體化康復方案。如有精細動作障礙的患兒應選擇作業治療,并制定出個體化的作業治療方案,3個月為1個療程。
1.3 監測指標
神經功能測定:于患兒出生后3、6、9、12個月進行神經運動功能測定。智力測定:于患兒1歲時進行智力發育指數(MDI)與運動發育指數(PDI)測定。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MDI、PDI評分比較
治療組MDI平均值為(95.17±10.27)分,對照組MDI平均值為(88.87±13.21)分,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t=8.71,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PDI平均值為(98.31±11.29)分,對照組為(87.09±10.31)分,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t=13.571,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2。
2.2 異常神經體征發生情況
2.2.1 治療組 治療組早產兒出現的異常神經體征主要為:頭豎立困難7例,足背屈角4例,踝陣攣2例,拇指交叉到掌心1例,激惹哭鬧3例,跟耳征角小1例,內收肌角小3例,腡窩角小5例,對光及聲反應差1例,膝反射亢進1例,自然活動低3例,3~4個月持續手握拳1例、圍巾征過小1例,患兒多表現為多種異常癥狀并存出現。經過針對性強化干預治療后,癥狀消失或改善明顯。
2.2.2 對照組 對照組早產兒出現的異常神經體征主要為:足背屈角5例,頭豎立困難6例,激惹哭鬧2例,踝陣攣2例,3~4個月持續手握拳2例,拇指交叉到掌心2例,跟耳征角小1例,內收肌角小3例,腡窩角小5例,對光及聲反應差1例,膝反射亢進1例,自然活動低3例,圍巾征過小1例,患兒多表現為多種異常癥狀并存出現。
2.3 腦癱發病率
治療組發生腦癱1例,對照組發生腦癱3例,組間率對比采用卡方檢驗,χ2=7.632,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近年來,由于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以及高危產婦增多,早產兒的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對早產兒的早期干預研究也逐漸引起臨床重視。腦癱是早產兒嚴重并發癥之一,由于病情復雜、治療療程長、治療費用高、晚期療效不佳等原因,對早產兒的早期干預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對早產兒進行早期干預、降低并發癥尤其是腦癱發病率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進展[3]。
本研究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重點強化了早期干預治療,并調動家庭治療的積極作用,對患兒家屬進行定期培訓和指導,嚴密監測患兒發育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強化干預措施并取得滿意效果,這與魏丁[4]的研究結果相吻合。本研究表明,對早產兒進行早期干預,可有效提高患兒的智力發育水平和運動發育水平,有效糾正神經體征異常,降低腦癱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兒預后。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研究結論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進一步研究需擴大樣本,繼續深化。
[參考文獻]
[1] 李玉堂. 腦性癱瘓的病因學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 15(11):2029-2031.
[2] 歐陽蘭芳,黃曉鳳. 298例早產兒并發癥分析及治療[J]. 實用預防醫學,2010,1(1):94-95.
[3] 李君,孫澤河. 早產兒早期干預的預后影響研究分析[J]. 中國優生及遺傳,2008,16(9):92-93.
[4] 魏丁. 中樞神經的可塑性及早產兒早期干預[J]. 中國新醫藥,2004,3(8):75-77.
(收稿日期:201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