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總結兒科急救疾病病譜規律特點。方法 對2008年1月~2010年1月院內560例急救患者進行了臨床研究與分析。結果 經分析兒科560例急救患者疾病譜中呼吸系統疾病占第一位,神經系統疾病占第2位,新生兒疾病占第3位。結論 在兒科急救患者中重點疾病是呼吸系統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
[關鍵詞] 兒科院內急救; 疾病病譜
[中圖分類號] R72;R4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133-02
院前急救、院內急救均是急診醫療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對560例院內兒科急救疾病的病譜進行了研究與探討,旨在總結院內急救疾病病譜規律及特點。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院內急救患兒560例,年齡范圍在0~14歲。其中男334例,女226例。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院內急救記錄,依據醫生填寫的搶救記錄和《兒科學》第7版進行診斷分類,多種疾病患者以接診第一診斷為準。
2 結果
2.1 院內急救患兒年齡分布
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院內急救560例患兒中嬰兒所占比例最大,占46.2%(259/560);其次是新生兒患者85例,占15.1%(85/560);然后是幼兒,1歲~占13.2%(74/560),2歲~占11.9%(67/560)。
2.2 兒科系統疾病病種排序
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我院近兩年兒科急診救治560例患兒中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疾病占首位,其次是新生兒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次之系多種中毒。
3 討論
本研究回顧分析與探討了2008年1月~2010年1月全部兒科院內急救患者情況,院內急救病譜中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為呼吸系統疾病占第1位,26.4%;神經系統疾病占第2位,23.0%;新生兒疾病占第3位,15.1%;消化系統疾病占第4位,14.2%;中毒占第5位,12.5%。呼吸系統疾病中以肺炎最多,尤其是小嬰兒肺炎占所有呼吸系統病變的62.8%,其中包括毛細支氣管炎、支氣管異物、急性喉炎、支氣管哮喘等;神經系統疾病主要是高熱驚厥,其次是癲癇、顱內感染;新生兒疾病中以早產兒、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肺炎居多;消化系統疾病以腹瀉脫水為主;中毒病例主要是各種農藥以及常用藥物中毒、食物中毒及煤氣中毒。分析表明中毒是小兒不可忽視的致死原因,藥物或其它化學毒品用量、用法或保管不當,小兒無知、好奇、不能辨別有毒或無毒以及嬰兒常喜歡用口咀嚼物體,小兒易誤服或接觸中毒,家長擅自給小兒濫用藥物,醫源性誤用藥物或藥物過量以及家庭常用滅蚊、滅鼠等藥品使用不當均可造小兒中毒,進食未經去毒處理的各種含毒動植物或把毒物錯誤地當普通食物食用,某些食物由于處理不當而產生毒性,進食過量則引起中毒(如腸原性紫紺)。家屬應監管好各種藥物,進食要新鮮、干靜衛生,不吃霉變食品以及未經去毒處理或可能含毒物的食品。前5位疾病占所有急救疾病中64%以上,表明常見病、多發病仍然是當前重要的疾病;從年齡結構分析,1個月~1歲發病居多,其次為新生兒與幼兒,與此階段生長發育極其迅速但各系統器官不夠成熟完善有關。嬰幼兒的氣管支氣管較成人短、狹窄,黏膜柔嫩,血管豐富,軟骨缺乏彈力組織支撐,粘液腺分泌不足,纖毛運動較差,肺泡數量較少,彈力纖維發育較差;血管豐富、間質發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氣少[1],同時嬰兒體內來自母體的抗體逐漸減少,自身非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較弱,故易發生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嬰幼兒水代謝旺盛,對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發生體液紊亂。新生兒及嬰幼兒皮層下中樞的興奮性較高,又因皮層發育尚未成熟,對皮層下中樞不能給予控制,興奮或抑制過程很易擴散,遇強烈的刺激時容易發生驚厥。
本文研究認為,院內急救的前5位疾病是臨床的常見病與多發病,所以疾病預防至關重要,無論院前醫生或院內醫生均應向社會及公眾進行醫學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各地應參考本地區的疾病譜,加強對急診科醫護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培訓,制定各種危重癥尤其是常見危重癥的搶救、診治和護理預案,達到急診診療標準化[2],同時加強院內急救的診斷、搶救和監護能力,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3]。
[參考文獻]
[1] 朱福棠. 實用兒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143-1144.
[2] 韋克金、甘毅、盧浩單,等. 我院3438例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學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1(28):39-40.
[3] 田育紅,李奇林,黃力. 73875例院前急救病例特點[J]. 世界危重癥醫學雜志,2006,3(14):1368-1369.
(收稿日期:201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