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高血壓病患者并發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月入選200例高血壓病患者,年齡35~80歲,每1個月隨訪1次,隨訪2年。結果2年隨訪結束時,60例患者發生腦卒中,死亡11例。單因素分析表明,年齡>65歲、糖尿病、收縮壓、平均血壓和脈壓是發生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校正年齡、性別、高血壓病程、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癥、收縮壓、平均血壓的影響,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脈壓是發生腦卒中(OR=2.13,95%可信區間1.26~3.47,P<0.01)和死亡(OR=1.25,95%可信區間1.06~2.35,P<0.01)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脈壓是高血壓并發腦卒中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
[關鍵詞] 高血壓; 脈壓; 腦卒中
[中圖分類號] R74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39-02
高血壓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疾病,存在“三高三低”(高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腦卒中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是高血壓的常見并發癥,近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尤其是我國的高血壓病患者[1-4]。研究高血壓與腦卒中的關系,試圖弄清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卒中的高危人群,是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本研究對200例高血壓病患者進行隨訪研究,旨在研究高血壓病患者并發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門診就診并應用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高血壓病患者200例,年齡35~80歲。(1)血壓測量方法:統一選用水銀柱式血壓計,選擇右上肢肱動脈處,按標準方法在安靜狀態下測量血壓3次,取其均值。(2)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張壓(DBP)≥90mmHg且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平均血壓(MBP)=舒張壓+1/3脈壓;脈壓(PP)=收縮壓-舒張壓。腦卒中的診斷均經顱腦CT或MRI證實。(3)每個患者每1個月隨訪1次,測量血壓,詳細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程及服藥情況。隨訪2年。抗高血壓藥物應用方法:ACEI、ARB、β-阻滯劑、鈣拮抗劑、利尿劑,單用或聯合。
1.2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χ±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脈壓與高血壓并發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分析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年隨訪結束時,60例患者發生腦卒中,死亡11例。單因素分析表明,年齡>65歲、糖尿病、收縮壓、平均血壓和脈壓是發生腦卒中的危險因素(見表1);校正年齡、性別、高血壓病程、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癥收縮壓、平均血壓的影響,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脈壓是發生腦卒中(OR=2.13,95%可信區間1.26~3.47,P<0.01)和死亡(OR=1.25,95%可信區間1.06~2.35,P<0.01)的獨立危險因素。
3 討論
曾有觀點認為老年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不主張積極、有力的降壓治療,但是近年來隨著高血壓病患者并發腦卒中發病率的提高,收縮期高血壓及脈壓對腦血管病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重視[5-7],收縮壓升高及脈壓增大不僅被認為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預后的獨立的危險因素之一[1,6],更被認為是腦梗死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它與腦卒中的發病率呈正相關[8],是腦卒中發生的獨立預測因子[9]。通過對200例高血壓病患者隨訪2年進行單因素分析表明,年齡>65歲、糖尿病、收縮壓、平均血壓和脈壓是發生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校正年齡、性別、高血壓病程、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癥、收縮壓、平均血壓的影響,脈壓增大是高血壓病患者發生腦卒中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
高血壓時大動脈結構和功能改變導致脈壓升高。高血壓時大動脈擴張性和順應性降低,大動脈儲存血液的能力減弱,心臟收縮期射出的血液大部分流向外周動脈,外周動脈波反射加速,可使收縮壓升高;而在心室舒張期,由于大動脈貯存的血液功能下降,舒張壓下降,最終導致脈壓升高。長期的血壓波動增強,血管壁受到的牽張力和靜水壓等增加[10],導致內膜和內彈力纖維損傷、管壁硬化,任何引起患者血壓突然升高的因素,均可能導致血管破例,發生腦出血。
脈壓增大的高血壓患者,心室舒張期大動脈儲存血液的能力差,大動脈內血流減少、血流速度減慢,可引起腦循環的灌注不足,此時如合并血黏度升高、腦動脈硬化或腦動脈痙攣等因素,容易發生腦血栓或腦栓塞。
臨床上脈壓增大可由甲亢、貧血、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等引起,本研究入選時已進行排除。脈壓增大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系統性的,提示頸動脈及腦動脈可能存在動脈粥樣斑塊,這些人群容易形成腦栓塞及腦出血。脈壓減小提示心臟可能存在收縮功能不全。單純收縮性高血壓或脈壓增高患者在診治過程中出現非藥物作用所致的脈壓減小或“正常”,要警惕左室收縮功能不全的可能。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單純收縮性高血壓或脈壓增高患者,應給予積極的降壓治療,特別是降低收縮壓以減小脈壓,防止或逆轉血管壁損害,是防治腦卒中發生的重要環節。但是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心腦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險因素的控制與治療也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 Benetos A,Safar ME,Rudinichi A,et al. Pulse pressure:a predictor of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a French male population[J]. Hy- pertension,1997,27(6):1410-1415.
[2] 劉力生,陳孟勤,曾貴云,等. 高血壓研究四十年[J].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2,20(4):201-206.
[3] 卓文燕,徐安定,李虹,等. 高血壓病程與高血壓患者無癥狀性腦動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4,10(1):32-36.
[4] 王增武,武陽豐,趙連成,等. 中國中年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及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的演變趨勢[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13(5):320- 326.
[5] 劉國仗,馬文君,王兵. 高血壓藥物治療的現狀和展望[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14(2):64-68.
[6] Zakopoulos NA,Lekakis TP,Papamichael CM,et al. Pulse pressure in normotensives: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Am J Hyperten,2001,14(2):195-199.
[7] Domanski MJ,Davis BR,Pfeffer MA,et al.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prognostic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pulse pressure[J]. Hypertension,1999, 34(2):375-380.
[8] The six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 Arch Intern Med,1997,24(23):2414-2446.
[9] 吳桂賢,吳兆蘇,劉靜,等. 人群脈壓分布特征的研究[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4):436-440.
[10] Van Bortel,Kool MJ,Stuiji Boudier HA,et al. Effects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on local distensibility and compliance[J]. Hypertension,1995,26(3):531-534.
(收稿日期:201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