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兒童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情況及臨床特點,與腹痛的危險因素及關系。方法 回顧性分析150例反復腹痛患兒的臨床資料,分別統計發病年齡、發病數及分析臨床特點,并行電子胃鏡檢查,將檢查結果分為家庭不和組、學習成績差組、HP陽性組、吃冷食組,并進行比較研究。結果 食管炎3例,淺表性胃炎47例,消化性潰瘍21例、十二指腸球炎10例、未見異常69例。結論 吃冷食和感染幽門螺桿菌(HP)為兒童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危險因素,上消化道疾病是兒童反復腹痛的主要原因,少年兒童消化性潰瘍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臨床表現不典型,腹痛多無節律性及周期性,而較易并發出血及幽門梗阻,診斷仍以胃鏡檢查為主,抑酸治療有效。
[關鍵詞] 消化性潰瘍; 腹痛; 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2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157-02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典型的心身疾病,以學齡期兒童發生率最高,可能與父母對兒童期望值過高,兒童學習負擔過重,長期壓抑等因素導致患兒精神緊張有關[1]。其發生與幽門螺桿菌(HP)密切相關。隨著纖維胃鏡檢查及幽門螺旋桿菌(HP)檢測的廣泛應用,對RAP病因進行探討,發現RAP患兒中慢性胃炎(CG)占50%~70%,消化性潰瘍(PU)占20%,HP檢測率達57.7%[2] 。因此關注兒童的心理發育,減輕兒童的學習壓力,幫助兒童釋放緊張情緒,有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促進潰瘍病的治療。本文回顧性分析150例兒童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過程,探討消化性潰瘍與腹痛危險因素的分析,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4年7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兒科就診的反復腹痛患兒150例,男85例,女65例,男∶女=5.6∶1。年齡最小6歲,最大10歲,平均8.2歲。所有病人均做血常規、大便隱血及胃鏡檢查。各年齡發病情況:6~8歲年齡組100例(占84%),8~10歲年齡組50例(占16%),前者與后者之比為2∶1。根據發病原因分為:家庭不和組25例,學習差組69例,HP陽性組35例,吃冷食組21例。
1.2 臨床表現
病程2周~3年,其中2周~3個月57例,4個月~3年93例。就診時有上腹隱痛65例(其中劍突下壓痛53例);有規律性上腹痛31例,無規律34例;臍周痛23例;部位不固定9例;無腹痛28例。腹痛性質多為鈍痛,少數為隱痛、痙攣痛,發作與飲食無關。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者共117例(93.6%),顯性出血106例:其中腹痛伴嘔血或黑便51例,嘔血、黑便無腹痛22例,僅有黑便33例;隱性出血(大便隱血試驗陽性)11例。150例均曾經654-2解痙止痛、阿莫西林抗感染、思密達保護胃黏膜等治療,癥狀均可緩解,但仍反復發作。91例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血紅蛋白下降:輕度(90~109)g/L 14例,中度(60~89)g/L 58例,重度(30~59)g/L 19例,中、重度占85%。
1.3 胃鏡檢查
150例均行胃鏡檢查,采用日本奧林巴斯EVIS240型電子胃鏡,參照小兒纖維胃鏡檢查操作常規和小兒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鏡診斷標準操作及診斷?;純簷z查前日晚間起禁食,術前5~15min口服鹽酸利多卡因膠漿10mL,檢查前取得患兒同意?;純嚎谇患把什枯^小,盡量單人操作通過咽部,自食管至十二指腸球部依次觀察,注意操作迅速、動作輕柔、盡量少注氣。十二指腸潰瘍(DU)135例(占90%),胃潰瘍(GU)8例(占7.3%),幽門管潰瘍2例(占1.3%),球后潰瘍1例(占0.7%),復合性潰瘍1例(占0.7%)。以DU最多,9例并發幽門梗阻。出血的117例中DU 101例,占86.3%,在114例DU中占88.6%。
1.4 治療方法
以常規的抑酸治療效果較好,治療1~2d出血停止,止血快,根除HP能治愈消化性潰瘍,并預防復發。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不同組間反復腹痛患兒胃鏡檢查結果見表1,慢性淺表性胃炎47例(占31%)和消化性潰瘍21例(占14%)多見。食管炎3例、十二指腸球炎10例、未見異常69例。其中家庭不和組、學習成績差組的消化道疾病檢出率低于HP陽性組和吃冷食組(P<0.01)。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發病特點是性別差異大。男孩易發生消化性潰瘍,可能與男孩子活動量及食量較大、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引起潰瘍有關。而女孩子因雌激素分泌較旺,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其發生潰瘍的幾率較低。小兒消化性潰瘍的疼痛部位與成人不同,無典型的饑餓痛和夜間痛,為非特異性,以臍周或中上腹反復疼痛為常見。診斷時需與腸痙攣、膽道蛔蟲癥、腸蛔蟲、闌尾炎、腹痛型過敏性紫癜、腹型癲癇等疾病相鑒別,避免誤診和漏診。有的癥狀患兒訴說不清或因癥狀輕微而被忽視,給臨床診斷帶來一定困難。因此胃鏡檢查是兒童消化性潰瘍診斷的主要方法,應盡早施行。但由于患兒對胃鏡檢查有恐懼心理,加之其父母皆有惜兒遭痛之心,難以接受胃鏡檢查,難在少年兒童中適時實施。故應耐心細致做好工作,勸其及時行胃鏡檢查,盡早盡快明確診斷,以正確進行治療。兒童消化性潰瘍的發病因素、發病機制及病理改變與成人接近。筆者發現少年兒童球部潰瘍更易于發生球部變形及幽門梗阻,其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少年兒童胃十二指腸黏膜嬌嫩、受胃酸等攻擊后局部損傷重、組織充血水腫明顯及易于形成瘢痕有關。
反復無規律腹痛患兒愛吃冷食、HP的感染、家庭不和導致對兒童的生活照顧不周以及學習成績差,導致心理壓力大等危險因素,與消化性潰瘍性腹痛的發生密切相關。有研究發現,消化道潰瘍的HP感染陽性率為92%,半定量抗HP抗體免疫組化染色提示HP感染與潰瘍病的確存在密切關系,且潰瘍穿孔病例的HP感染較為嚴重。兒童是HP的易感人群,而且HP感染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多數HP感染者并無癥狀(部分感染者發展為癥狀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HP感染是小兒慢性腹痛的重要原因之一[3],HP感染導致消化性潰瘍的機制,目前尚末完全闡明,根除HP能降低消化性潰瘍病的復發率和并發癥的發病率[4]。
兒童消化性潰瘍DU易并發出血,出血前常無先兆,患兒多以嘔血、乏力、頭昏甚至昏厥就診,而黑便或貧血易被忽視,易造成診斷困難,出血量較大,80%以上為中、重度貧血,有不少為大出血,生命體征不穩定及貧血重而需要緊急輸血治療。兒童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以常規的抑酸治療效果好,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阻滯劑,經1~2d治療后,均出血停止,加用胃黏膜保護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加對HP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根除HP,能夠治愈消化性潰瘍及預防復發[5,6]。
總之,我們建議對有腹痛的兒童應作HP篩查,有條件者進一步做胃鏡檢查,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減少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從而減低兒童腹痛的發生率。兒童消化性潰瘍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多發,臨床表現不典型,腹痛多無節律性及周期性,而較易并發出血及幽門梗阻,確診的可靠方法以胃鏡檢查為優,制酸治療效果好。
[參考文獻]
[1] 褚福棠,吳瑞萍,胡亞美. 實用兒科學[M].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271-272.
[2] 王茂貴. 小兒再發性腹痛的診斷思維程序[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 15(3):154.
[3] 劉風霖. 兒童再發性腹痛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關系的探討[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1):23-24.
[4] 王曉藺,張感. 211例反復腹痛患兒纖維胃鏡結果分析[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1,6(3):138.
[5] 米宏瑛,段瓊安,吳莉. 120例再發性腹痛患兒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治療[J]. 臨床兒科雜志,2000,18(3):148-149.
[6] 許春娣. 小兒纖維胃鏡檢查操作常規(試行)[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23(4):219.
(收稿日期:20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