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中西醫結合灌腸治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效果。方法 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自擬結腸炎灌腸液灌腸治療460例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結果 本組460例患者中經中西醫結合灌腸治療后,臨床治愈356例,治愈率為77%;臨床好轉104例,占23%,總有效率為100%。結論 中西醫結合灌腸治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灌腸; 潰瘍性結腸炎
[中圖分類號] R574.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46-02
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常自乙狀結腸開始,逐漸蔓延至整個結腸?;颊叱霈F左下腹痛,腹瀉,每天大便次數可多至十余次以上。糞含黏液和膿血,但量不多,如累及直腸,則有里急后重,有時出血很顯著。體檢時病變腸段有明顯觸痛。糞便反復細菌培養并無痢疾桿菌。X線鋇劑灌腸可見正常黏膜皺紋和結腸袋形狀消失、腸腔狹窄等,并可見息肉樣變。
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某種特殊的大腸桿菌菌株刺激了免疫系統,產生能破壞結腸黏膜的致敏小淋巴細胞所引起。急性發作時,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有效,利用中西醫結合灌腸治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效果也較滿意。本研究于1988年6月~2009年12月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自擬結腸炎灌腸液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取得了滿意的冶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460例,為1988年6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其中男316例,女144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26歲,平均(43.56±11.52)歲。
1.2 診斷標準
非特異性結腸炎的診斷參照《實用內科學》[1]。患者有左下腹痛、腹瀉,每天大便次數可多至十余次以上。糞含黏液和膿血,但量不多,累及直腸者有明顯里急后重,有時出血很顯著,便血。體檢時病變腸段有明顯觸痛。經X線鋇劑灌腸可見正常黏膜皺紋和結腸袋形消失,腸腔狹窄等,并可見息肉樣變,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彌漫性炎癥和散在的淺潰瘍而確診。
1.3 治療方藥及方法
結腸炎中藥灌腸治療方劑組成:甘草30g、白頭翁30g、秦皮30g、黃連20g、黃柏20g、地榆炭30g、炒槐米20g、仙鶴草20g、苦參30g、五味子20g、茜草根20g、訶子20g、石榴皮20g,腹痛者加罌粟殼20g、元胡20g,便血嚴重者加三七粉20g、白芨粉20g。
將以上中藥用溫水600mL浸泡2h,武火煎沸,改文火續煎,濃縮煎至500mL,然后加入血竭粉30g、青黛粉20g備用。每劑藥用5次,每次100mL藥液,每日1次,在每次100mL藥液中加入2%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10mL,地塞米松10mg,進行灌腸治療。治療方法:患者取側臥位,將灌腸器硬管頭緩緩插入肛門約2cm左右,將藥液緩慢灌入,灌進藥液后患者應墊高臀部,臥床休息2h,休息期間隔半個小時即轉動一次體位,使藥物直接接觸潰瘍面,起到直接治療的作用。10d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7d,根據病情的輕重可持續治療2~6個療程。
1.4 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經鋇灌腸X線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潰瘍愈合,并且隨訪2年以上未再復發者;好轉:臨床癥狀消失,經X線或纖維結腸鏡檢查,潰瘍面明顯縮小,再次發作,癥狀較輕,時間較短,但經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很快消失。
2 結果
本組460例患者中,按上述療效標準判定,治愈356例,占77%;好轉104例,占23%;總有效率為100%。
上述病例中病程短者、潰瘍面小者,療程短,療效好。上述治愈病例中,用藥前檢查,潰瘍面在0.5cm左右,腸黏膜可見充血、水腫,點片狀出血,斑片狀糜爛,上面覆薄白膿性分泌物。356例痊愈患者中,均在治療1個療程后,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治療2個療程后,臨床癥狀消失。治愈的病例中最短2個療程,最長6個療程。臨床好轉病例中,用藥前檢查,潰瘍面在2cm以上,并且病程長,便血量多,患者估計便血量每日在20mL左右,全身癥狀嚴重,貧血明顯,體重及食欲下降顯著。經1個療程治療后,癥狀明顯減輕,便血止住,但復發性強,經過6個療程治療,癥狀消失,全身癥狀改善。經X線或纖維結腸鏡檢查,所有患者的結腸潰瘍面縮小,有些患者的結腸潰瘍面基本消失。
3 討論
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某種特殊的大腸桿菌菌株刺激了免疫系統,產生了能破壞結腸粘膜的致敏小淋巴細胞所引起。近年來臨床研究資料表明,中藥保留灌腸是治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方法之一,相當于西醫的結腸透析。該方法一方面刺激了腸黏膜,使腸道充血,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體內氮質等代謝產物隨腸道分泌物排出體外;另一方面,通過瀉下作用,加速食物殘渣的排泄,抑制腸道菌群的生長,從而減少腸內蛋白質的分解,使腸源性氮質吸收減少[2,3],從而抑制了特殊的大腸桿菌菌株刺激免疫系統的作用,抑制了對結腸黏膜的損害。
結腸炎中藥灌腸患者的結腸潰瘍面液是由甘草、青黛粉、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黃芩、炒蒲黃、地木翕炭、炒槐米、仙鶴草、苦參、五味子、血竭、茜草根、訶子、石榴皮、罌粟殼、三七、白芨等藥物組成。方劑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收斂止血、澀腸止瀉、促進潰瘍愈合等功能。同時在每次患者的100mL灌腸藥液中加入地塞米松10mg,2%鹽酸普魯卡因10mL。其藥理作用[4]:地塞米松有抗炎、抗毒、增強免疫的作用。地塞米松為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皮質激素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機制:非特異性抗炎作用,抑制白細胞浸潤,并降低血管的通透性;阻止細胞膜磷脂中結合花生四烯酸轉化為游離花生四烯酸,使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等炎癥介質生成減少;抑制免疫反應,調節T細胞功能,使Th細胞和Ts細胞比例恢復正常。2%鹽酸普魯卡因能阻斷病灶向中樞神經的劣性刺激,有利于改善局部病變組織的營養過程,改善潰瘍的營養狀況。解除神經痛,緩解腸平滑肌痙攣所致的絞痛[5]。中藥血竭粉據《大明本草》記載,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收斂止血、斂瘡生肌等功能,對一切惡瘡久不愈合者,有促使潰瘍愈合的作用[6]。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 內科學[M].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511.
[2] 沈慶法,何立群. 腎臟病的中醫藥研究新進展[M]. 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4:144.
[3] 許英. 清氮湯灌腸治療慢性腎衰竭[J]. 山東中醫雜志,2000,19(11):9-20.
[4] 秦成勇. 炎癥性腸病的藥物治療[J]. 山東衛生,2005,4(5):53.
[5] 張國政,馬健. 彌漫性腹膜炎與MOF[J]. 實用外科雜志,1992,12(9):20.
[6] 張學庸,張寧仔. 新編內科診療手冊[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87:368.
(收稿日期:20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