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總結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診治經驗,提高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的首診確診率,提高治療效率。方法 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2例腸系膜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復習相關文獻,總結誤診原因。結果 本組2例腸系膜靜脈血栓患者,首診均誤診為闌尾炎,完善和修訂診斷后確診,經過治療,臨床治愈。結論 腸系膜血栓形成的誤診率較高,臨床應進一步加強認識,提高診治效率。
[關鍵詞] 腸系膜靜脈血栓; 誤診; 闌尾炎
[中圖分類號] R6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86-02
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最早于1895年由Elliot首先報道,是一種嚴重的急腹癥,發病機制不明。胡新華等[1]研究認為血漿高Hcy和低FA是急性MVT形成的危險因素。由于MVT發病率較低、臨床較為少見、缺乏特異性體征、早期診斷較困難,所以臨床誤診率高。MVT常累及腸系膜上靜脈。2008~2009年筆者所在醫院首診以“闌尾炎”收治2例MVT患者,后期修正診斷確診為MVT后,經過治療,患者痊愈出院。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例患者,均為男性;1例年齡47歲,1例年齡52歲。2例患者均以惡心嘔吐、發熱、腹痛入院,入院前病史2~7 d,起病初為隱痛或陣發性腹痛,首診為闌尾炎。患者主訴上腹痛,逐漸加重,抗炎治療無效,后期反跳痛陽性。
1.2 治療方法
本組2例患者收住院以后均按闌尾炎進行抗炎治療,因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選擇手術開腹,擬行闌尾切除術。開腹后發現診斷錯誤,2例患者均見血性腹腔積液,小腸管壁呈水腫、變硬、出血及壞死等表現,腸蠕動消失;相應腸系膜水腫增厚,可見腸系膜靜脈內血栓形成,部分腸段可見腸黏膜糜爛、脫落,腸穿孔,診斷為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小腸壞死。隨即行腸切除-腸吻合術,術后應用甲硝唑注射液100mL加入500mL 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腹腔,術后行閉式負壓持續引流、抗感染、靜脈內營養支持治療,住院時間1例10d,1 例13d。
2 結果
經過治療,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治療期間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術后隨訪6個月~1年,患者恢復良好。
3 討論
復習文獻[1-4]相關資料,結合本組2例患者病歷資料,分析如下。
3.1 誤診原因
(1)本病發病率低,臨床醫生對MVT認識不足,是造成誤診的主要原因。(2)MVT發病原因不明,缺乏特異性癥狀和體征。(3)目前臨床缺乏特異性檢查方法[2]。
3.2 診斷
MVT的發病率低,缺乏特異性癥狀和體征,早期診斷較為困難。筆者總結發現MVT早期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不符,本組2例患者發病早期表現為劇烈腹痛,但腹部體征不明顯。由于劇烈的腹痛與較少的腹部體征形成鮮明的對比,且缺乏特異性體征,通常使臨床醫生難于及時作出準確的判斷而延誤治療。因為早期多數為腸管生存的可逆期,如果及時采取抗凝、溶栓處理,可避免腸管切除。
3.3 輔助檢查
(1)血清酶學檢測:有研究表明在腸缺血3h后,ALT、AST、ALP、γ-GT、LDH 均有明顯升高,這無疑有助于MVT的早期診斷,而此時的CT、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一般無陽性結果。(2)D-二聚體測定: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育交聯后,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物,是一個特異性的纖溶過程標記物,來源于纖溶酶溶解的交聯纖維蛋白凝塊,在血栓栓塞時因血栓纖維蛋白溶解使其血濃度升高;D-二聚體升高不是診斷MVT的特異性指標,但是D-二聚體的急劇升高對MVT的鑒別診斷有積極意義,在排除其他部位血栓的前提下,結合患者腹部體征,可考慮診斷MVT。(3)影像學檢查:CT檢查有助于MVT的診斷,增強CT檢查可見腸系膜靜脈或門靜脈內低密度血栓影像,腸壁增厚、腸腔大量積氣,即“靶樣征”或“軌道征”[3]。(4)彩超檢查:MVT后期多伴有門靜脈血栓,所以后期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為臨床診斷MVT提供客觀依據,是診斷MVT的無創檢查之一。
3.4 治療
3.4.1 保守治療 MVT診斷成立,或者排除腹部其他疾病、高度懷疑為MVT時,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以期避免腸管壞死的發生。保守治療以抗凝、溶栓治療為主,可給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療,同時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改善循環。治療期間常規檢測血小板、激活部分凝血酶時間、D-二聚體,預防意外情況的發生。若病情好轉,證明治療有效,可繼續進行,總時間不超過2周,若患者出現腹部體征加重、腹膜刺激征、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體,提示腸管壞死,應立即手術治療。
3.4.2 手術治療 MVT手術治療指征:腹痛由陣發性轉為持續性,劇烈難忍,止痛劑無效;體溫超過38.5℃并除外其他部位感染;CT 或彩色多普勒提示腸系膜靜脈主干或門靜脈血栓形成;出現腹膜炎或腹水體征[4]。對腸管壞死患者行腸切除-腸吻合手術。判斷腸管活力,確定手術范圍是手術的關鍵。筆者認為切除腸管距離病變范圍應大于20 cm,并扇形切除對應的腸系膜是保證本手術成功的關鍵。本組兩例患者由于誤診為闌尾炎,擬行闌尾切除術,所以開腹較早,沒有造成嚴重后果。對于部分腸管未壞死患者,可于腸系膜血栓取出后,留置溶栓導管進行溶栓,腸管部分留置于腹壁,觀察腸管的變化,一旦壞死,二期切除。術后常規給予抗凝、溶栓治療,預防其他腸管再次發生MVT。
綜上所述,提高臨床認識、仔細鑒別診斷是降低MVT誤診率的關鍵,一旦確診MVT應盡早采取治療措施,根據患者病情行保守或手術治療,確保患者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胡新華,楊軍,李志文,等. 同型半胱氨酸、葉酸及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C677T突變在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發病中的作用[J].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8,37(6):781-783.
[2] 遲鵬,李巖,柳鋼. 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誤診分析[J]. 臨床誤診誤治,2008,21(6):15-16.
[3] 唐菲,許凌云,王文心,等. CT對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8,19(7):512-513.
[4] 靳林上,邱福軒. 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8例臨床分析[J]. 中國誤診學,2008,8(24):6024-6025.
(收稿日期:201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