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過觀察治療前后IL-12、IFN-γ的變化,探討加味四逆散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可能機制。方法 觀察中藥加味四逆散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治療前后IL-12、IFN-γ的變化,36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給予加味四逆散治療1周,19例健康者為對照組。結果 Hp感染的DU球部黏膜IL-12、IFN-γ水平顯著增高;治療后,Hp陰轉,球部潰瘍愈合,IL-12和IFN-γ水平明顯下降。結論 加味四逆散治療十二指腸潰瘍,可有效降低血清細胞因子IL-12、及IFN-γ,可能是治療DU的作用機制之一。
[關鍵詞] 加味四逆散; 十二指腸潰瘍; 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 R5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47-02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or pylori,Hp)作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已得到證實。近年來有關細胞因子在Hp致病過程中的作用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但中藥加味四逆散是否通過IL-12、IFN-γ在Hp感染的十二指腸潰瘍(DU)中起作用,目前國內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加味四逆散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作用機制。
1 對象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擇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間經胃鏡檢查和病例檢查確診為活動性DU患者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17~75歲,平均(47.1±13.4)歲;病程0.5~10年,平均(3±0.4)年;其中Hp陽性30例,陰性6例。對照組為健康志愿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齡17~63歲,平均(30.1±11.3)歲。選擇的所有患者2周內未接受過抗生素、鉍劑、抑酸劑治療,未服用過激素及非甾體類抗炎藥,且除外心、肝、腎功能不全及內分泌疾病者。中藥治療組給予加味四逆散(柴胡10g,枳實10g,白芍10g,生甘草6g,蘇梗10g,陳皮10g,厚樸10g,炒萊菔子10g,焦三仙各15g)加減治療,治療1周。停藥4~6周后復查胃鏡,每位患者做2次胃鏡檢查時,在球部潰瘍邊緣或愈合后潰瘍瘢痕處活檢黏膜組織1~2塊,并在胃竇距幽門2~3cm處鉗取黏膜組織3塊備用。診斷均按2000年中華消化學會井岡山分會標準[2]。
1.2 Hp感染診斷標準
快速尿素酶試驗Hp檢測試紙(由珠海克隆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min內由黃色變為櫻紅色為強陽性,5min內變成櫻紅色為弱陽性,不變色為陰性;Giemasa染色法結果判斷:鏡下見典型細菌則診斷為Hp陽性,Hp感染密度根據悉尼分類進一步分為Hp(+)~Hp(+++)。兩項均陽性者,判為Hp陽性,僅一項陽性者,不列為研究對象。
1.3 IL-12、IFN-γ的檢測
球部黏膜組織稱重、勻漿、離心,取上清液,置-70℃低溫冰箱保存待測,采用ELISA法,檢測上清液中IL-12、IFN-γ的含量(試劑盒均購自中美合資海南華美生化有限公司)。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用SPSS17.0軟件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P<0.05 為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36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中,Hp陽性的患者為29例(80.55%),Hp陰性患者為7例。停藥4~6周后,有1例失訪(1例失訪為Hp陰性患者),29例Hp陽性患者28例Hp轉位陰性,占96.55%。潰瘍愈合31例,占91.18%。
我們發現Hp感染的十二指腸潰瘍球部黏膜IL-12水平顯著增高(t=2.231,P<0.05);治療后,Hp陰轉,球部潰瘍愈合,IL-12水平下降至正常水平,與治療前比較有統計學差異(t=2.357,P<0.05);IFN-γ的分泌顯著多于對照組(t=2.216,P<0.05),隨著Hp陰轉,球部潰瘍愈合,黏膜IFN-γ分泌也明顯降低,與治療前比較有統計學差異(t=2.421,P<0.05)。
治療前后IL-12、IFN-γ含量變化見表1。
3 討論
Hp是一種非侵襲性病原微生物,感染胃黏膜后在局部可誘導出IL-4、IL-6、IL-8、IL-10、IL-12、TNF-α、IFN-γ、EGF等一系列細胞因子表達的上調。這些細胞因子構成一個復雜的炎癥免疫調節網絡,在Hp相關胃黏膜損害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其詳細作用機制和作用方式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我們的實驗發現,Hp感染的十二指腸潰瘍球部黏膜IL-12水平顯著增高,治療后,Hp陰轉,球部潰瘍愈合,IL-12水平下降至正常水平。這與林海[3]發現的Hp感染后,大多數患者胃黏膜有IL-12表達,IL-12mRNA表達水平明顯增高,因而認為IL-12在Hp所致的胃黏膜損害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而IFN-γ的分泌顯著多于對照組,隨著Hp陰轉,球部潰瘍愈合,黏膜IFN-γ分泌也明顯降低。這與Rieder[4]發現的Hp感染的胃黏膜IFN-γmRNA水平增高,mRNA表達水平與炎癥程度呈正相關[4],及閆峻[5]、榮榮[6]發現的Hp感染的胃炎患者血液中IFN-γ mRNA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正常人[1]的結果相似。
根據其辨證的主要依據是臨床主癥,臨床運用辨證分析、對證治療,采用疏肝和胃之法,運用加味四逆散為基本方治療,方中柴胡疏肝理氣,調暢氣機;枳實行氣消痞,理脾導滯;白芍柔肝緩急,使肝不橫逆,疏泄條達,與生甘草同用可以緩急止痛;蘇梗理氣舒郁,順氣止痛;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厚樸燥濕散滿,消食散痞;炒萊菔子下氣止嘔,消食化痰;焦三仙則為消食導滯、健運脾胃之良藥,諸藥共用,既能疏肝理脾、消食導滯,又能除濕止嘔,調中止痛,促進胃黏膜修復,諸癥自愈。
同時,中藥加味四逆散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治療后IL-12、IFN-γ比治療前明顯降低,說明其治療十二指腸潰瘍一部分是通過降低IL-12、IFN-γ發揮的作用。
綜上所述,本文為中藥加味四逆散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余躍,侯曉華. 細胞因子在幽門螺桿菌致病過程中的作用[J]. 國外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9,18(2):77-81.
[2] 中國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 中華消化雜志,2007,20(2):199-201.
[3] 林海,杜奕奇,李淑德,等. 幽門螺桿菌陽性與消化性潰瘍患者IL-8、IL-10、IL-12及NF-κB表達的關系研究[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35:27-28.
[4] Rieder G,Hatz RA,Stolte M,et al. mRNA transcript for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Hp-associated gastritis[J]. Gut,2005,37(supp1 l):A81.
[5] 閆峻,陳小燕,杜兵,等. 隆起糜爛性胃炎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4、干擾素-γ水平的變化[J].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9,4:32-33.
[6] 榮榮,周曾芬,王廷華.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胃IL-4和IFN-γ表達的免疫組織化學研究[J]. 昆明醫學院學報,2006,3:17-18.
(收稿日期:201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