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兒童腹痛與兒童慢性胃十二指腸疾病的關系。方法 對322例具有復發性腹痛癥狀的5~14歲兒童進行內鏡檢查及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并檢測幽門螺桿菌182例。結果 322例復發性腹痛患兒中,內鏡檢查為胃十二指腸疾病276例,陽性率為85.7%,其中消化性潰瘍145例(45.0%),胃(球)炎113例(35.1%),膽汁反流性胃炎18例(5.6%)。食管賁門疾病14例,陽性率為4.3%。幽門螺桿菌感染率52.7%。結論 慢性胃十二指腸疾病是引起兒童反復腹痛的主要原因,內鏡及時確診是必要、可行的,正確的治療方案十分重要,可降低疾病的復發率。
[關鍵詞] 兒童; 腹痛; 胃鏡; 幽門螺桿菌
[中圖分類號] R72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113-02
反復腹痛是兒科常見的臨床癥狀,病因繁多,病情遷延反復,多以急性發作就診,影響了兒童的正常生活與學習,及早明確診斷是獲得良好療效的關鍵。為探討兒童腹痛與胃十二指腸疾病的關系,本文對2003年1月~2009年12月322例兒童腹痛的內鏡檢查及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資料均為我院的住院和急(門)診病例,男202例,女120例;年齡5~14歲,平均10.3歲;學齡兒童258例;病程1個月~2年,其中3個月~1年有195例。
1.2 臨床表現
上腹飽脹不適、疼痛224例,臍周痛78例,伴下腹疼痛20例。多為不規則無周期性疼痛。嘔吐160例,噯氣72例,食欲差112例,消瘦98例,黑便或(和)嘔吐咖啡色物183例,貧血43例,服用藥物后腹痛77例,上腹部壓痛225例。
1.3 內鏡檢查方法
術前1d晚餐后禁食,采用富士450型電子內鏡進行檢查,322例全部檢查成功,參照小兒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鏡診斷標準診斷[1],并在檢出胃十二指腸疾病中的182例鉗取胃竇組織,應用快速尿素酶檢測幽門螺桿菌(HP)。
2 結果
2.1 內鏡檢查結果
本組322例中查出胃十二指腸疾病276例,陽性率85.7%;其中十二指腸潰瘍108例,胃潰瘍形成30例,復合性潰瘍7例,慢性胃炎52例,合并十二指腸球炎28例,慢性十二指腸球炎10例,出血性胃炎15例,出血性十二指腸球炎8例,膽汁反流性胃炎18例。食管疾病14例,陽性率4.3%;其中食管炎10例,賁門炎4例。32例內鏡檢查未見異常;后經確診為闌尾炎10例,腸痙攣6例,腸蟲癥7例,膽囊炎3例,疝氣6例。
2.2 幽門螺桿菌檢查結果
本組診斷胃十二指腸疾病中有182例檢測幽門螺桿菌,陽性96例,陽性率為52.7%。其中消化性潰瘍有98例檢測,陽性60例,陽性率61.2%;胃炎和(或)球炎有68例,陽性33例,陽性率48.5%;膽汁反流性胃炎檢測16例,陽性3例,陽性率18.8%;食管賁門炎及上消化道黏膜未見異常者未作HP檢測。
2.3 上消化道疾病主要病因分組和HP感染分布
見表1。
本資料顯示消化性潰瘍占上消化道疾病的一半(145/290例),HP的感染率也較高,是兒童反復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2.4 治療情況
內鏡檢查后確診為胃十二指腸疾病者均采用內科保守治療:(1)制酸劑、保護胃黏膜治療,西米替丁30mg/(kg·d)分兩次口服,鋁碳酸鎂1片/次每日3次;(2)抗炎、抗HP治療,阿莫西林40mg/(kg·d)分三次口服;(3)抗反流治療,多潘立酮0.4mg/kg每日3次;(4)止血及對癥治療;(5)一般飲食治療。用藥1~2周臨床癥狀明顯改善,4~6周完全緩解,治療效果滿意。
3 討論
兒童反復腹痛臨床上常見,并且癥狀不典型,疼痛比較彌散,多在上腹部或臍周,無明顯的節律性或周期性,時輕時重,及時確診對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本組322例反復腹痛患兒經內鏡檢查診斷為上消化道疾病290例,占90.1%。其中食管賁門炎有14例;而確診為胃十二指腸疾病有276例,共占85.7%,其中消化性潰瘍145例,是上消化道疾病的50.0%(145/290例),胃(球)炎113例,是上消化道疾病的39.0%(113/290例),說明胃十二指腸潰瘍、黏膜炎癥是兒童反復腹痛的主要原因。這種病變是有害因子長期反復作用于胃十二指腸黏膜和胃壁的結果,胃十二指腸潰瘍、炎癥的病變有賴于內鏡確診,雖然消化性潰瘍和胃炎的發病率尚未見確切統計數字,但隨著內鏡檢查在兒科的進一步應用,兒童的消化性潰瘍和炎癥的診斷率會逐漸增加。
腹痛大多是腹腔臟器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引起,兒童消化系統疾病種類多,但缺乏特征性表現,容易漏診、誤診,內鏡檢查是診斷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組322例檢查全部成功,提示兒童內鏡檢查只要做好術前準備,爭取患兒配合,操作熟練、輕柔,內鏡檢查是安全、可行、必要的,并且檢出率高,誤、漏診少,又可開展部分治療及檢測幽門螺桿菌。
目前研究認為胃十二指腸疾病的發病機制與HP感染有密切關系。本組檢測HP的總陽性率為52.7%,與龍鳳雅[2]報道的58.8%(20/34例)相近;其中消化性潰瘍HP感染率是61.2%(60/98例),胃(球)炎HP感染率是48.5%(33/68例)。這提示HP感染與胃十二指腸疾病密切相關。HP的致病機制可能是:①HP毒性,HP可快速通過酸性胃黏膜屏障使H+反向彌散,引起胃黏膜的炎癥;②HP激活炎癥細胞,導致潰瘍及炎癥;③HP感染導致胃黏膜免疫損害;④導致高胃泌素血癥。兒童不良飲食習慣和學習負擔致使免疫力降低及HP持續存在是潰瘍和炎癥復發的基本因素,因此治療過程中在應用制酸劑和保護胃腸黏膜的同時,合理、徹底地抗HP治療是重要的。
本組有18例膽汁反流性胃炎,內鏡見胃黏膜明顯膽染及膽汁潴留,黏膜下出血點和黏膜糜爛炎癥改變,提示反流性胃炎的發病與胃內高濃度膽汁影響有關。引起腹痛原因是胃黏膜受膽汁大量長期反復反流造成損傷,其膽汁酸鹽破壞胃的正常黏膜屏障和粘液-碳酸氫鹽屏障使H+反向彌散而損害胃黏膜,膽汁酸鹽還能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導致胃黏膜的潰瘍和炎癥。另外,本組的膽汁反流性胃炎的HP感染率為18.8%(3/16例),明顯低于消化性潰瘍或胃(球)炎的HP感染率,這支持HP感染不是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致病原因。有實驗證實:胃液內的膽汁酸在生理濃度范圍內就可以有效地抑制HP生長,且隨著膽汁濃度的增加,這種抑制作用趨于加強[3]。由此,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療應注意改善、調節胃和十二指腸的運動功能,采取抗反流措施能提高療效。
本資料結果分析,兒童反復發作腹痛的原因繁多,但胃十二指腸疾病占85.7%,因此對兒童腹痛及時行內鏡檢查確診是必要的,以免誤、漏診造成不良后果,內鏡檢查又能檢測HP感染情況,對指導臨床治療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感染消化系組. 小兒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鏡診斷標準(試行)[J]. 中華兒科雜志,2003,41(3):189.
[2] 龍鳳雅,李昌榮,何波,等. 胃鏡檢查對兒童反復腹痛病因探討[J]. 臨床消化病雜志,2002,14(6):268.
[3] 周殿元,楊海濤,張萬岱. 幽門螺桿菌與胃十二指腸疾病[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78.
(收稿日期:201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