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的內在聯系為出發點,以農村生產力發展狀況與經濟改革進展為依據,將三十年中國農村金融改革劃分為三個階段:傳統農業發展階段、農村工業化起步階段、新農村建設發展階段。通過分析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農村金融的供需狀況,總結出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幾點啟示。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村經濟;供求特征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rural finance and rural economy,this paper researches Chinese rural finance reform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productivity and evolution of rural economic reform. We divide it into three phases:development phas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starting phas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and development phas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finance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rural productivities,we sum up some enlightenment about Chinese rural finance reform.
Key Words:rural finance,rural economy,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
中圖分類號:F830.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10)10-0003-06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經濟與金融改革不斷深入,并且在各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本文以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的內在聯系為出發點,以農村的生產力發展狀況與經濟改革進展為依據,將三十年中國農村金融改革劃分為三個階段:傳統農業發展階段、農村工業化起步階段、新農村建設發展階段。下文將通過分析不同發展階段的農村經濟特征與金融供求狀況,總結出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幾點啟示。
一、傳統農業發展階段的經濟特征與金融供求
1978-1985年,中國農村開始實施并完成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以農業為重點,建立和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現了集體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推動了傳統農業的發展,基本解決了農村居民的溫飽問題。這一階段,中國農村金融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形成了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為主體的農村金融體制,促進了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傳統農業發展階段的經濟特征
這一時期,傳統農業生產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其經濟特征如下:
1. 傳統農業是農村經濟的主體。農村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要內容,以家庭聯產承包為組織形式,農業經濟是農村經濟的主體,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居于基礎性地位。1978-1985年,中國農業發展水平整體上明顯提高,第一產業創造了平均31.08%的國內生產總值,并實現了平均每年18.70%的增長,超出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0.20%;到1985年,中國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為2564.04億元,是1978年的2.50倍,傳統農業規模和速度增長顯著。
2. 鄉鎮企業等其他經濟形式初步發展。農村經濟的構成中,除了居于主體地位的農業經濟外,鄉鎮企業等其他經濟形式開始出現并在農村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1978-1985年,鄉鎮企業年均工業總產值為933.80億元,約為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平均值的53.88%;但從行業類別來看,農業企業只占總產值的4.07%。
(二)傳統農業發展階段的金融需求特征
1. 生產性資金需求上升且金融風險較高。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基本生產性資金的金融需求上升;而且,由于傳統農業的生產和經營主體是農戶,其金融需求規模、對金融資源的承載能力較小,因此,其金融風險較高。
2. 其他經濟形式的金融需求不突出。盡管鄉鎮企業作為農村經濟的組成部分開始出現,但是鑒于其規模與傳統農業相比差距較大且發展需要不迫切,在這一階段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其他經濟形式的金融需求并不突出。
3. 金融需求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相似性。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下,全國的農村經濟發展基本一致,因此,全國的農村金融需求在總體上具有相似性,并未形成顯著的區域特點。
(三)傳統農業發展階段的金融供給狀況
1. 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是農村金融的供給主體。從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來看,該階段農村金融是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為主體的金融體制,主要體現在:一是以國家財政投入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主要集中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等社會效益較大但經濟效益并不突出的項目。具體包括支農支出、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和補助村民委員會支出等五部分內容。二是以農村信用社為代表的合作性金融成為向集體農業、鄉鎮企業和農戶提供存貸款服務的主要力量。1985年,農村信用社集體農業貸款、鄉鎮企業貸款和農戶貸款分別為41.4億元、164.4億元和194.2億元,基本滿足了農村經濟的基本生產性資金需求。三是中國農業銀行的支農服務和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成為這一時期農村金融體制的重要補充。
2. 財政支農資金和金融機構貸款是農村金融的主要服務形式。從農村金融的服務手段來看,此時農村金融以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業貸款、鄉鎮企業貸款等金融機構貸款為主要服務形式,農業保險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的必要補充。1978-1985年間,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5%-13.5%之間,累計財政支出達到1133.42億元,平均年支出141.68億元。1985年,國家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貸款與鄉鎮企業貸款合計782.85億元,占全部貸款的12.48%,其中,農村信用合作社為400億元、農業銀行為221.76億元,農業保險賠款支出為5264萬元。相對穩定的財政支農投入和日漸充足的農村信用社存貸款服務,滿足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基本生產的金融需求。
(四)傳統農業發展階段金融供求狀況評析
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為主體的農村金融制度基本滿足了以農戶為主要單位的傳統農業發展的金融需求,適應了當時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以農村信用社為代表的合作性金融的存貸款比例始終在1.8以上,農村信用社實際上為農村金融資源流向城市提供了渠道。二是農村信用社在滿足農戶的金融需求方面,因農戶金融風險較高,盡管貸款審核程序較嚴,仍存在貸款不良率高的問題。三是政策性金融方面主要是國家財政投資,并沒有單獨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財政投資支農壓力較大。四是農村商業性金融發展緩慢,金融機構覆蓋面不足、業務效率不高、農業保險虧損嚴重,如1985年農業保險賠付支出超出當年保費收入934萬元,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業性金融支農作用的發揮。
總體上看,盡管傳統農業發展階段農村金融體制存在市場體系不完備、金融服務手段單一、農村金融資源流向城市、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率高等諸多問題,但總體上農村金融體制與農村經濟的發展規模與水平是相匹配的,基本滿足了當時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工業化起步階段的經濟特征與金融供求
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初見成效,逐漸步入農村工業化起步階段,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目標也轉向了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1986-2000年,初步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并存的多元化農村金融體制,基本滿足了農村工業化起步階段的發展需要,但日益突出的商業性金融供需矛盾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村工業經濟的良性發展。
(一)農村工業化起步階段的經濟特征
1. 農村工業經濟位居農村經濟首位。這一時期,農村工業經濟的地位和影響逐漸超出了傳統農業經濟,在農村經濟構成中居首要地位。其中,鄉鎮企業作為農村工業化起步的代表,其總量、結構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農村經濟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鄉鎮企業規模顯著增長。鄉鎮企業產值中的工業企業產值超過第一產業生產總值,且優勢明顯,1986-2000年,鄉鎮企業總產值實現了年均209.43%的增長,比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年增長速度高出180.37%,2000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16150.27億元,是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的7.77倍。
鄉鎮企業的行業構成逐漸優化。1986-2000年,鄉鎮企業的行業構成中農業企業、工業企業和服務業產值的比重分別從2.03%、82.89%、15.08%調整為1.09%、78.74%、18.92%,服務業產值在鄉鎮企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明顯提高。
鄉鎮企業的區域特征日趨明顯。在農業生產方式方面,東西部差距較大。東部地區的農業生產除了傳統糧食生產外,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家禽養殖、經濟作物生產和蔬菜花卉生產,形成一批專業戶和種養大戶;而中西部地區基本還是以普通農戶從事傳統的農產品生產為主。在鄉鎮企業發展效率方面,東西部差異更為突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發展效率依次降低,東部地區就業人數、工資收入、鄉鎮企業增加值與利潤總額明顯高于中部、西部地區。2000年,東部、中部、西部地區每個鄉鎮企業創造的增加值依次為20.75萬元、9.26萬元和5.71萬元,地區差異顯著,這與各地區鄉鎮企業的資金投入、產權改革與管理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
2. 傳統農業和其他經濟形式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農業仍處于基礎性地位,和其他經濟形式一起共同構成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986-2000年,中國農業穩步發展,第一產業創造了平均21.64%的國內生產總值,并實現了平均每年29.06%的增長,到2000年中國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為14944.72億元,是1978年的5.36倍,農業生產進入穩步發展階段。在傳統農業和鄉鎮企業發展的同時,農村商貿流通改革逐步展開,農產品和糧棉流通的市場體系初步建立,市場開始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成為該階段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農村工業化起步階段的金融需求特征
1. 金融需求的種類與規模明顯提升。隨著傳統農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金融需求類別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基本生產的初級金融需求,發展至農業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借貸、降低風險、穩定產品價格的高級金融需求。主要體現在:一是鄉鎮企業的金融需求日益超越了傳統農業的金融需求,成為這一階段農村金融需求的主體。鄉鎮企業金融需求能否得到滿足,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此時鄉鎮企業大多處于初創期與成長期之間,覆蓋面廣、涉及部門多,信貸需求量大,僅依靠合作金融難以滿足需要。二是傳統農業階段的農業簡單再生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初級金融需求仍然存在,同時現代農業階段的農業擴大再生產及降低風險、穩定產品價格的高級金融需求基本穩定。因此,除政策性金融與合作性金融的支持外,商業性金融也應給予必要的支持。三是農村商貿流通金融需求增加。隨著農村商貿流通改革的深入開展,滿足這方面的金融需求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2. 金融需求呈現行業和區域特征。以鄉鎮企業為代表,這一時期農村金融需求開始呈現行業和區域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鄉鎮企業的金融需求具有行業特征,農業企業的金融需求逐年下降,農村工業企業的金融需求基本穩定,農村服務業企業的金融需求則逐年上升。二是鄉鎮企業的金融需求具有區域特征,東部地區鄉鎮企業開始發展外向型經濟,其金融需求規模較大、所需金融服務品種也較多,而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的金融需求規模相對較小,且主要集中在銀行信貸上。
(三)農村工業化起步階段的金融供給狀況
1. 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農村金融供給體系。從農村金融的市場體系來看,初步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并存的多元化農村金融體系。
財政投資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政策性金融的主體。公共財政支出主要集中于農村的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等項目,如1998年國家用于財政支農的項目為1154.76億元,占國家財政支出總量的10.69%。同時,從1998年起將增發國債安排的支出一并列入農業基本建設支出項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則主要為農業綜合開發、扶貧專項貸款、糧棉流通體制改革提供金融支持。2000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貸款總額為7400.88億元,支農力度較大,其中對東、中部地區的支持更為顯著。
以農村信用社為代表的合作性金融自2000年7月開始在江蘇省進行試點改革,同時在農村信用社推廣農戶貸款、聯保貸款,對農戶擴大再生產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給予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當年,農村信用社貸款總額為10489.29億元,農業貸款與鄉鎮企業貸款占農村信用社全部貸款余額的77.76%。其中,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為3587.98億元,占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總額的73.34%;鄉鎮企業貸款為4568.87億元,占金融機構鄉鎮企業貸款總額的75.68%。
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代表的商業性金融對農業、鄉鎮企業的資金支持明顯提升,其中對鄉鎮企業的支持力度逐漸超出農業,但總的銀行信貸規模與農村信用社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2000年,中國農業銀行對農村經濟發放貸款合計為7943.15億元,與農村信用社貸款規模相比存在2546.14億元的差距。
2. 金融供給的服務形式與規模有所增加。從農村金融的服務手段來看,這一階段農村金融供給的服務形式與規模有所增加。主要體現在:一是財政投融資、政策性金融貸款與金融機構貸款是農村金融的主要服務形式。2000年,國家財政支農支出達到766.89億元,是1986年的6.17倍;金融機構提供的農業貸款與鄉鎮企業貸款合計達到10949.77億元,是1986年規模的9.99倍,實現了平均每年59.93%的增長。二是除財政投資和銀行信貸外,農村信托業務、農業保險、農村金融債券等其他金融服務方式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如2000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4億元,賠款及給付支出3億元,實現盈余1億元。
(四)農村工業化起步階段金融供求狀況評析
多元化的農村金融制度基本滿足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擴大再生產及農村商貿流通的金融需求,對促進農村工業化起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仍存在以下三個主要問題:
1. 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供給與能力不匹配。一是政策性金融的供給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的發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服務范圍相對較窄,將鄉鎮企業排除在外,這與鄉鎮企業在農村經濟中的地位是不相稱的,農發行業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二是合作性金融承擔的責任超出其能力。農村信用社在支持農村經濟中發揮了骨干作用,但是隨著其輻射范圍的擴大,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開始在農戶和鄉鎮企業貸款中出現,不良貸款率較高,貸款監管不嚴、用途監管不到位的情況較為突出,如2000年發放貸款的回收率僅為86.31%,明顯低于中國農業銀行等商業性金融機構。
2.商業性金融的供給方式、規模與需求不匹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使金融資源的配置與當時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脫節,具體表現為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撤出縣域與鄉鎮企業進入成長期同步,從而加劇了農村經濟尤其是鄉鎮企業的金融供求矛盾。盡管1990-2000年間鄉鎮企業貸款從977.1億元提升至6060.8億元,但鄉鎮企業總產值與鄉鎮企業貸款的比重為19.2?誜1,鄉鎮企業增加值與鄉鎮企業貸款的比重為4.5?誜1,遠高于工業生產總值與工業貸款2.4?誜1的比重,鄉鎮企業的金融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滿足。
3. 農村金融支農力度與農村經濟的地位不匹配。金融機構的總體支農力度盡管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農村經濟的總體地位不匹配。一是農業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遠遠低于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這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匹配。二是農業貸款與鄉鎮企業的貸款總額明顯低于農業存款與農戶儲蓄存款總額,農村金融資源流失嚴重。三是鄉鎮企業金融需求的行業特點未能在金融供給中得到體現。商業性金融過多地將貸款投入到鄉鎮企業,導致商業性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大量增加,國有商業銀行開始收縮在縣域的經營網點,或者只經營存款業務,不開展貸款業務,鄉鎮企業的資金來源受到很大影響。
三、新農村建設發展階段的經濟特征與金融供求
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開始提倡實施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經濟轉入農業、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全面發展的新農村建設發展階段。此時,盡快建立以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為中心,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業性金融有機結合,金融服務手段日趨完善的農村金融體制,成為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新農村建設發展階段的經濟特征
1. 農村經濟的構成內容更加全面。2001年以來,農村經濟的構成擴展至傳統農業、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三方面內容,如何推動以上三者綜合發展成為這一時期的核心。首先,傳統農業經濟仍處于基礎性地位,2001-2008年,第一產業創造了平均12.55%的國內生產總值,并實現了平均每年14.43%的增長;其次,農村工業經濟居于突出地位,鄉鎮企業在結構調整的同時實現了新一輪的產值增長,產業集群和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鄉鎮企業新的發展形式開始出現,并因其輻射效應與市場競爭優勢而承擔了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第三,農村城鎮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穩步發展也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2001-2007年,小城鎮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城鎮化水平從37.66%提升至44.94%。
2. 農村經濟區域不平衡更加明顯。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各地農村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呈現出區域差異。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開始出現專業化合作組織,標志著農村經濟的組織形式由家庭聯產承包開始向專業化合作組織轉化,但中西部地區則發展相對緩慢;鄉鎮企業的東西部差距依然存在,鄉鎮企業集群和龍頭企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區域特征,東部較發達地區龍頭企業的建設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同時農村城鎮化建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東南沿海與內陸地區差異顯著,農村經濟的區域不平衡日益明顯。
(二)新農村建設發展階段的金融需求特征
1. 需求主體多元化導致需求結構差異大。傳統農業經濟、農村工業經濟和農村城鎮化的共同發展,決定了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的多元化特征。當前農村金融需求主體,大體可分為農戶、鄉鎮企業和政府等不同需求類型,不同的需求主體表現出不同的需求特征(見表1)。這些不同的需求在規模、風險、管理成本、保障程度上的表現又各不相同。
2. 金融需求呈現區域性差異。由于地區間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層次性,農村金融需求也呈現出多層次的結構。第一層次,以東部發達地區為代表,主要表現為農村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需要,主要特點是以基層政府為主體,資金需求規模大,組織性強。第二層次,以東中部等農業主產區和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快的地區為代表,主要表現為擴大生產規模和提升生產質量的需要,以農業企業或農業種養殖戶為主,具有相對較為固定的需求,也有一定的資產作保障。第三層次,以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為代表,農村金融需求主要表現為應對大項支出和臨時性支出等生活需求,屬于非生產性質的,規模較小且不固定,風險相對較高。
3. 由農業生產需求向綜合發展需求轉變。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模式的改進,傳統的農業生產已經逐步走向綜合經營、綜合發展,因而使農業生產性需求已經從單純的種子、化肥、果苗等傳統農業生產需求,向商業、服務業、流通業與小手工業等綜合方面發展。比如,由于財政投入相對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逐步轉向商業性金融機構。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小莊園、小工商業主、小運輸業主、小建筑業主等,經營范圍與生產規模都有所擴大,所涉足的領域也愈益寬廣,直接導致其生產性需求增加。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在客觀上有向城市轉移的需要,其謀生與就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三)新農村建設發展階段的金融供給狀況
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業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與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相比,供給仍然不足。
1. 供給總量不足。一是農村金融信貸投入不足。由于農村金融需求主體具有風險較高、回報率低等特性,影響了銀行信貸投放的積極性。二是農村資金流失嚴重。國有商業銀行逐步從縣域戰略性撤退,限制了對農業等弱勢產業的信貸投放,富余資金也被從欠發達地區抽向發達地區,大量的農村儲蓄資金被集中運用于城市,造成了農村資金“失血”嚴重;農村信用社經營趨于以利潤為導向,信貸投放也出現了明顯的非農化特征,又分流了一部分農村資金。信貸投放不足加上資金流失嚴重,使得農村地區資金供給與需求缺口逐年增加。
2. 供給結構不平衡。由于信息不對稱、委托代理及交易成本問題,規模相對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正規金融機構,一般不愿向經營規模小、缺乏信息透明度、抵押品不足的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戶提供信貸服務,而往往傾向于向還款有保障的借款者發放以儲蓄或產品為抵押、質押的貸款。然而,隨著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農業和農村經濟向規模化、多元化和產業化發展,農村金融需求呈現多元化態勢,除部分農戶為維持農業簡單再生產而產生的生產性借貸需求外,農戶、種養大戶和民營企業開始有了新的金融需求,如消費性借貸,包括維持生活開支、小規模生產經營、規模化種養、專業化生產及教育、住房、醫療貸款等。然而,當前農村金融供給的結構與農戶的多元化需求相比顯得非常單一,如業務品種仍以傳統的存、貸、匯為主,貸款期限設置不合理,貸款數額受到限制,貸款方式以質押、擔保為主,電子化建設比較滯后,新興的中間業務和外匯業務等種類很少。
3. 區域供給不平衡。無論是農村金融網點的分布,還是各金融機構農業類貸款的地區分布,都呈現出在東部地區分布最多,其次是中部地區,而西部地區最少,農村金融供給在區域上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
(四)新農村建設發展階段金融供求狀況評析
當前農村金融體制在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金融需求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穩定、可持續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現階段農村金融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1. 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首先是正規金融支持不足。農業發展銀行職能不斷調整,支農效應逐漸弱化;國有商業銀行戰線收縮,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由于受設備、人員素質等因素制約,業務基本停留在支持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資金需要層次上。其次是缺乏對非正規金融的正確引導。由于非正規金融經營手段靈活,手續簡便,再加上對象都是互相了解程度較高的熟人,道德風險降低,其業務發展很快,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存在利率高、抵御風險能力差等不穩定因素,在滿足農村地區金融需求方面仍有較大的局限性。由于缺乏對民間金融必要的監督和引導,農村地區直接融資發展嚴重滯后,農村金融供給受到相當大程度的限制。
2. 農村金融風險防范體系有待完善。一是農業保險體系尚未建立,農業貸款風險得不到合理的補償。二是農村金融監管力量薄弱,風險隱患加大。從我國中等發達縣(市)商業性金融機構分布情況看,銀行類金融機構網點在縣域的數量平均達到80個左右,而目前承擔縣域金融監管職責的銀行監管分局辦事處編制一般為3-4人,監管力量薄弱問題突出。
3. 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有待優化。一是農村信用環境建設滯后,社會信用意識缺失。二是農村金融法制建設滯后,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和健全。同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仍較嚴重。
四、中國農村金融三十年改革的啟示
(一)農村金融體系必須與工業化發展階段及生產力發展水平適應,既不能落后也不宜超前
中國農村金融改革三十年的歷史經驗證明,農村多元化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農村金融需求的多層次性,而農村金融供給應與這種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需求相適應,要尊重農村經濟發展規律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建立內生于農村經濟的金融體系,既不能落后也不宜超前。當農村金融體制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時,能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反之則對其產生制約。
應根據不同階段農村經濟的特點,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農村金融體制,充分發揮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的支持作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層次的金融需求,最終實現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相互促進和良性發展。
(二)農村經濟的脆弱性決定了農村金融的高風險
從農村金融的需求主體來看,農戶和中小規模民營企業占比較大,而這部分需求主體具有生產規模小、信息透明度缺乏、抵押品不足等特點,具有較高的金融風險,這使得商業性金融機構不愿向其提供信貸服務,1998年開始的國有商業銀行大規模撤并縣域經營網點也就不難理解了。商業性金融的退出進一步加劇了農村金融供給的不足,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應從根本上尋求防范和化解農村金融風險的途徑,為切實增加農村金融有效供給創造條件。基于這種思想,本文建議今后農村金融改革應著重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加強農村金融監管,以防范控制風險;二是要著力推進農業保險,以轉移、分散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三是要不斷完善農村金融生態,推進農村信用環境和法制環境建設,以消除和化解風險,為農村金融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商業性金融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經濟由單一的傳統農業生產逐步走向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全面發展的新時期。鄉鎮企業作為農村工業的代表,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并因其輻射效應與市場競爭優勢而承擔了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中國的小城鎮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農業生產區域性分工日益明顯,多元化的農業生產格局逐漸形成,開始進入現代農業階段。與此相應地,農村金融需求也由種子、化肥、果苗等傳統單一的農業生產性需求向商業、服務業、流通業與小手工業等綜合需求方向發展,呈現出農村金融需求主體多元化、產品需求多樣化、區域性差異增大的特征,這些都為商業性金融進入農村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何廣文.中國農村金融供求特征與均衡供求的路徑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01,(10).
[2]蔣定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三十年[J].江南論壇,2009,(3).
[3]李秉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基本經驗與政策集合[J].調研世界,2008,(5).
[4]劉文靜.齊慶華.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黑龍江金融,2009,(3).
[5]王芳.我國農村金融需求與農村金融制度:一個理論框架[J].金融研究,2005,(4).
[6]熊德平.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