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華小區“插花”廉租房,這到底是一種強制性的搭售,還是一種避免廉租房變貧民窟的試驗?
同一小區,土地樓面價1.5萬元/平方米,開盤售價高達4萬~5萬元/平方米,卻附有1800元/平方米的項目配套廉租房,這些房子將由政府回購,用于保障性用途。
這是位于北京東三環的富力星光家園的狀況。富力地產有關人士表示,當初拿地時的確包含有配套房部分,標書確實約定了1800元的政府回購價,并由政府在特定時間回購。
“這個1800元的回購價,是當初在出讓土地的標書里就明確了的,原本就是個契約。”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總監張大偉說,企業去投標的時候,就意味著接受了這一條件。
這是目前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廣泛采用的模式之一。而在地產業人士看來,這些配建廉租房的模式,屬于政府公共職能的有效補充,發揮了一定作用。而作為此輪房地產調控的關鍵,保障房今年能否接續房地產投資,完成580萬套的供應?解決保障房資金來源能否破題?中國內地的住宅供應體系,能否補上過去10多年欠下的保障房債?諸多體制問題尚存疑慮。
配建廉租房
根據住建部的要求,今年我國將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580萬套,國土部年初也表示,三類政策性住房供地,不得低于住房用地供應總量的70%。
但大半年過去,各地保障房用地出讓堪憂。以北京為例,截至目前,北京完成的住宅用地出讓面積不足500公頃,與其全年2500公頃的住宅用地(50%的保障房用地)供應計劃相去甚遠,能否完成保障房供地計劃也受到質疑。
記者從天津市國土房管局網站獲悉,今年上半年,該市供應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占住宅用地總量僅為11%。在廣州、深圳等地,今年的保障房用地出讓計劃甚至還未提上日程。
記者調查顯示,今年以來,北京市沒有一塊純保障房用地公開出讓。而自2007年以來,于商品房項目中配建廉租房、經適房、限價房,就成為北京、天津等地保障房供應的主流。
在北京的多個高檔樓盤,如龍湖唐寧ONE等,都有配建廉租房或經適房、限價房,在近期出讓的通州、昌平地塊中,也有配建廉租房。在其他城市如天津、廣州等地,都采用了這樣的模式。
在這樣的模式中,每塊地配建多少平方米,建好后以多少價格回購,都是在標書里約定好的,并且在北京市土地出讓制度改革后,作為企業是否中標的評價系數之一。
此外,政府還利用存量土地的盤活利用,來實現保障性住房用地。“實際上,很多保障房用地指標并不是公開出讓的土地”,北京市國土局有關人士透露,比如一些組織和企業擁有的倉庫、廠房等閑置土地,可用于開發公租房、廉租房;還有一種形式是村辦公租房,盤活農村閑置建設用地。另外,通過拆遷、回遷等形式安置的居民,也被納入保障房指標的范圍,在北京通州,今年這樣的安置房不下5000戶。
這種現象在廣州、深圳更是大量存在,原因在于這兩個城市近年來啟動大規模的城市更新,引入社會資金,政府也鼓勵企業等自行參與公租房、廉租房形式的保障房建設。
但業內人士也同時指出,保障房用地還存在著信息不透明的問題。雖然公開出讓的保障房用地可以查詢得到,但比如在商品房小區里面建配套房等其他方式就很難統計,難以辨別是否真的建了那么多保障房。
“目前,并沒有一個權威數據說明現在究竟建了多少保障房,能提供多少,又保障了多少有需求的人。”多位業內人士表示。
公積金使用爭議
除了供地,資金問題也是困擾保障房建設的癥結所在。按照政策規定,保障房建設的資金來源,是由中央配套出資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則由地方政府籌集,但各地的執行情況不樂觀。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曾有調研報告指出,2009年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度緩慢,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設完成投資情況,甚至低到23.6%。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提供的數據則表明,從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間,商品房與保障房投資的比例僅僅為9:1。
2009年,財政部曾會同國土資源部、審計署等聯合發文,要求將土地出讓凈收益的10%用于補充城市廉租住房保障資金。但這個10%的標準,似乎也難以執行。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經濟發達財力雄厚的深圳市,2010年全市土地出讓金計劃收入239.04億元,只將安排6.94億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設,不到土地出讓金總額的3%。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巴曙松的分析,即便是按照10%的標準,中央財政預算和地方土地出讓資金加在一起,今年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資金尚有2032億元的缺口。那么,錢從何來?
解決方案落在了龐大的住房公積金沉淀資金上。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年末,我國住房公積金繳存余額超過1.2萬億元,其中閑置資金規模已達數千億元。住建部認為,利用這一閑置資金支持保障房建設,有利于提高住房公積金使用效率,實現其保值增值。
早在2008年年底,國務院就在文件中指出“可將住房公積金閑置資金補充用于經濟適用住房等住房建設”,2009年10月,住建部等7部委聯合下發文件,利用住房公積金閑置資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正式進入了實施階段。
其具體做法是,將沉淀的住房公積金,用于保障房建設,而為了兼顧資金運用的效率和平衡,這部分公積金貸款的利率,將按照5年期以上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上浮10%執行,但即便如此,依然遠遠低于開發商向商業銀行申請的開發貸款利率。
部分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認為,這有利于降低保障房的開發門檻,吸引更多民營房企參與建設。但同時這一舉措亦引起巨大爭議,任志強即認為,動用住房公積金用于保障房建設涉嫌違法;著名房地產律師孟憲生也表示,住房公積金的所有權是歸屬于全體繳納人,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僅是代為管理,并不擁有對該資金的處置權。
爭議之下,試行的腳步并未停止。8月5日,住建部正式公布,確定北京、天津等28個城市作為試點城市,并安排493億元的公積金貸款用于經濟適用房、棚戶區改造安置用房、公租房建設等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
民資介入障礙
在另一重愿景中,民間資本進入保障房建設被寄予厚望。住建部副部長齊驥此前曾表示,今年全國計劃建設37萬套公租房,鼓勵各地發展由企業投資和持有公租房產權,負責公租房建設、租賃和維修等日常工作。國務院的“新36條”也提出,鼓勵民資進入保障房領域。
但北京房地產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志指出,民資進入保障房領域存在障礙。比如很多政策性住房都限定了銷售價格,刨去地價不說建材價格也會波動,那么如何保障民間資本的利潤?政策性住房有時無人選購或租金不穩定,就可能無法回本,這種結構性風險誰來承擔?目前均缺乏整體的實施細則。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也認為,讓社會成員享受廉租房和公租房,以及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和存量的個人產權房的加入,雖然有很高的管理成本,但這些管理成本是必須要支付的,政府別無選擇。
在中國房地產協會秘書長顧云昌看來,只有找準了“保障房是政府公共職能”的定位,在土地出讓、資金投入上重視起來,才有可能解決問題。不能因為民資的引入,就弱化了政府投資的力度。
來自住建部的消息說,今年地方政府紛紛被要求簽訂明確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標責任書,“如果能把這些責任書‘曬一曬’就好了,看能否完成任務”。有網友戲言。
此外,政府如何在自身的公共職能責任和社會資源、企業責任中取得平衡,也是較為關鍵的問題。在保障房供地和引入民資等問題上,企業與政府的訴求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華南一家大型房企負責人認為,企業可以參與保障房建設,但政府應該理性考慮配套房成本和合理利潤,在回購的時候應該給個合理的價格,這樣企業不至于太虧本。“如果政府得到了高額的土地出讓金,還以低廉的價格獲得了廉租房的產權,那就把本來應該由政府承擔的保障房建設成本,讓企業分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