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已經下發文件,“手機實名制”從9月1日起正式實施,消費者去營業廳購買手機卡,必須持身份證才能辦理,老用戶需補登記信息。不過目前各運營商執行的政策不一,由于擔心失去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客戶,運營商不會對未登記身份信息的用戶強制停止手機服務。
手機實名制的初衷是為了保護用戶隱私,減少垃圾信息。但一些消費者擔心,實名制反而會加大個人信息被濫用的風險。換句話說,手機實名制其實就是一把名副其實的雙刃劍。現在工信部要求手機實名制正式實施,也不過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但問題是,手機實名制的實施,卻明顯缺乏基礎制度支撐。因此,倉促之下和先天不足,更有可能出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尷尬局面。若以魯迅先生之話語方式表述,手機實名制應該緩行。
仁人們或者要問: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不要“手機實名制”?我可以立刻回答:當然是要的,然而尚早。某些官員總以國際慣例共推新的理論或制度,或者以中國自有特別國情反對創新云云,但現在面對手機實名制,中國的確有特別國情,兼且不符合國際慣例。特別國情是,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超過8億,其中未進行實名登記的近半,加上人口流動等因素造成手機號碼使用情況復雜,由此可見信息補登工作難度之大。而國際慣例并不是說手機實名制本身,而是手機實名制之外的制度問題。據稱,英國推行實名登記工作,全程都要依據《數據保護法》進行操作。而中國則幾無這些基礎制度作為強有力的支撐。
我提到的幾無基礎制度支撐,并不是說中國就沒有保護個人隱私的法律條文,而是強調這些條文太過散落,缺乏勁道,沒有集攏起來形成一個專門法。實際上,依現在公民隱私被過度泄露和“被市場化”的現狀,專門立法保護個人隱私已成為需要正視的、迫在眉睫的問題。
而且,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今年4月,深圳判決了首例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件,皮某因通過不法手段購買私家車主資料、貴賓VIP數據等資料,再將這些資料轉賣給其他人牟利,被判處有期徒刑9個月并處罰金。但有論者為此引用此案例指出,一個“二道販子”成了第一個因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刀下鬼”,如同法律的高壓線只是一頭帶電,不免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也就是說,“非法獲取”的源頭本是“非法出售”,但現實中罪責的分配卻有點本末倒置,前者往往成為后者的替罪羊,后者則可以逍遙法外。
那么,更進一步地說,每個公民都是假設中的理性經濟人,都有追逐最大利益的天然沖動。如果草率實施手機實名制,又沒有配套制度出臺和支撐,那么,這意味著手機實名制的推行過程中,將會存在諸多漏洞,甚至有可能讓運營商或執行實名登記工作者,更為輕易地成為手機用戶信息的出售者和掮客。
所以,法律應該及時填補這種法制短板,應該重點約束和監督手頭掌握著大量個人信息的政府機構和公共服務部門的權限,從根本上杜絕征信機構的信息安全漏洞,并且加大出售和泄露隱私者的違法成本和打擊懲治力度。
總之,手機實名制,應該緩行!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某些人“自此以后,是應該改換些態度和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