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西安“國學天才”孫見坤,自主招生面試中折服多所高校的文史教授,在央視“開心學國學”中被評委盛贊“萬里挑一”,8名復旦大學教授聯名請求學校破格錄取一個“天才”。但因高考成績6分之差,陜西省招辦拒絕投檔。孫見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學的門,卻“搞不定”招辦的章。
對此,您怎么看?
要越過大學與真正人才之間的那道鴻溝
文/武潔
8名復旦大學教授聯名請求學校破格錄取一個“國學天才”。但因高考成績6分之差,陜西省招辦一直立場強硬,拒絕將孫見坤的檔案投到復旦大學。他們表示,“博雅杯”國學競賽的章程上并未寫明可以“破格錄取”,所以“今年一個破格的都不能有”。
高考加分中貓膩太多,讓公眾對破格錄取無法太過放心。然而,破格了遭人懷疑,不破格又引發質疑。對于招辦而言,按原則辦事沒有錯。不過,6分之差便讓名校與“天才”失之交臂,再次將高校錄取機制的弊端暴露出來。當唯分數是舉的招生體制讓“天才”夠不著大學伸過來的橄欖枝時,終歸是憾事。
既然可以自主招生,高校按說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選擇合適的候選者;既然8個教授都心儀于一位學生,高校的大門當然應該向這位學生敞開才是。高校如今的確有了自主招生權,不過,這種權力依舊有限,無論是高考分數線,還是高考投檔制度,高校的自主招生依舊在分數的前提下進行。
當然,招生制度不能是說變就變的兒戲,嚴格執行制度也是招辦的職責。但是,真正的人才與適合他們的院校和專業失之交臂時,不僅是對人才的湮沒,也是大學的損失。國外乃至香港高校實行的是“錄取無格”,只要是符合大學需要,與大學專業、精神及校園文化相融的學生,在大學與真正的人才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內地一些高校自主招生的權力卻不過是有限的放開,背后都拖著一根高考的尾巴,分數線依舊是這些自主招生高校不能動也動不得的硬杠杠。
相比之下,錢鐘書無疑幸運得多,數學僅15分卻依然能夠進入清華,放諸今日,遭到招辦的拒絕是必然的。復旦的無奈與孫見坤的遺憾,或許不是孤例,如何不將遺憾重復,確實需要教育部門深思。
真正的天才不依賴“破格錄取”
文/郭翠日
對于高考招生之弊的爭議由來已多,此事再次將此爭議點燃。有人又引過去的例子為證:錢鐘書雖然數學不好,還能因為語文、英語出色,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言下之意,對孫見坤這種“天才”未能被破格錄取而不勝惋惜,進而抨擊“應試教育”,抨擊“死板制度”。
筆者以為,今人以錢鐘書、錢穆、錢偉長之類的先例來證明今日中國大學招生錄取制度的不合理,并不合適。實際上,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師,不完全是因為當時的大學錄取寬松自由,更重要的是他們本人不浮躁,淡泊自守,刻苦鉆研。“是金子總會發光”。其中,錢穆本人是在做小學和中學教師時,堅持自學,研究學術,經過18年努力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而成名,其成才路徑更不是依賴于大學的“破格錄取”。
如今,“天才”們的求學條件,比起“三錢”時代要好得多,各種各樣的資料文獻,即使圖書館里找不到,上網一搜就能搞到。因此,若能真心做學問,靜下心來搞研究,原也不必定要依靠大學。當然大學里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不過,借用馮小剛電影《大地震》里的說法,那里也沒少出廢物。現在,大學學術考評機制不科學、官本位嚴重、學術浮躁和學術腐敗之風不容忽視,這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如果大學連現有的全面發展、優中選優的學生都培養不好,又有什么理由指望他們能把破格錄取的“天才”培養成大師而不是培養成“方仲永”?
這樣說,不是一味地貶低中國的大學。就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來說,培養人才的場所不能只有大學,“天才”們也未必非得要去大學里弄個“同進士出身”才算合格。與此同時,大學招生制度中的某些弊端固然需要改革,但也不必指望自己能夠把所有的“天才”都一網打盡,有些真正的“天才”也可靠自己的刻苦鉆研而有所成就的。大學更需要做的是今后不歧視這些非“進士出身”的“天才”,真正地尊重大師、尊重學術,而不是“尊重文憑”。
所以,陜西省招生辦堅持原則,以免今后給各種“條子”、“電話”留下口實,并無過錯。就國家和社會來說,應該創造更好的條件,讓“天才”們不上大學也能戒驕戒躁安心做學問,并破除“唯學歷論”,給他們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就孫見坤自己來說,不能被“破格錄取”,又何必唉聲嘆氣,不妨也學學錢鐘書、錢穆諸先生的專心耐心恒心,何愁大器不成?
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文/萬戈
孫見坤在復旦大學自主招生所舉辦的“博雅杯”國學競賽上的表現,是驚艷至極的,在其他一些活動也得到了一些國學專家甚至國學大師后人的高度認可,很多人贊譽他“難得”,也有人贊譽他為“國學天才”,而就是這樣一個被國學界公認的“天才”,在復旦主動拋出橄欖枝要破格錄取他的時候,卻在陜西省招辦那里被卡殼難行,可能造就中國選拔人才的一段佳話,至此被扼殺在搖籃里。可惜,可惜! 很難直接指摘陜西省招辦,畢竟他們真的是在按規章辦事——復旦大學自主招生的條框本身就限定于“達到一本錄取線”,而孫見坤的高考成績卻比一本分數線低了6分。而且復旦大學“博雅杯”國學競賽的章程上并未寫明可以“破格錄缺,那么招辦當然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復旦大學的要求。 但是,筆者想說的是,規定是人制定的,規定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法律尚且有適當出于人情世故考慮的“開恩”之說,招考制度為何就不能網開一面?況且,制定制度的復旦大學本身已經突破了自己限定的條框,體現了足夠的愛才若狂的誠意,招辦從成人之美的角度,也當放行。 我們一直都強調“不拘一格降人才”,每每這么做都會成為佳話。近現代諸多例子——歷史學家吳晗數學零分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著名作家錢鐘書數學15分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著名作家朱自清數學零分被北京大學破格錄取,清華大學前校長羅家倫數學零分被北京大學破格錄取,清華大學還曾破格錄用雜貨店店員華羅庚為數學教授,破格錄用沒有學位的陳寅恪為“教授的教授”……更近些的,是復旦將僅有高中學歷的38歲的遼寧三輪車夫蔡偉正式錄取為博士研究生…… 這些都為國人津津樂道,也是“術業有專攻”人才培養的最佳例證。只可惜,孫見坤在墨守成規的陜西省招辦的“卡人”思維下,注定難以成就新的佳話。
公平比“國學天才”重要N倍
文/椿樺
在國學方面有突出才能,卻無法進入心儀的大學專修國學,這事說起來的確讓人惋惜。所以,陜西省招辦的“頑固”招來網民近乎一邊倒的質疑,是可以預見的。從個人主觀愿望來說,筆者也希望孫見坤進入復旦,將自己修成“國學大師”。
不過,對于人們所渲染的“招生辦卡住國學天才”一說,筆者卻另有看法。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孫見坤的分數本來就不夠,陜西省招辦并不存在“卡”人。更何況,“博雅杯”章程并未規定可“破格錄取”。同時,這事兒也不能證明陜西省招辦不夠“開明”,因為他們也許并非不想“破格”,而是擔心開了這口子,“條子生”和更多“特長生”接踵而至。所以,關于孫見坤該不該被破格錄取的問題,實質就是“素質”與“公平”誰更重要的問題。
幾乎每一次的“破格錄取”,都會引得社會輿論喋喋不休。奇怪的是,以往一些被破格錄取的成功事例,人們也是不斷質疑,譬如蔣方舟被清華降分錄取、北大推出“中學校長推薦制”等,被擔心其中出現“貓膩”。而這次孫見坤沒被破格錄取,又被質疑為“思想僵化”。筆者琢磨,假如孫見坤真的被破格錄取了,沒準兒人們也會質疑呢,質疑的理由可能是:孫見坤的父母是不是官員?8名復旦教授有沒有拿到好處?
社會大眾對于所謂的“素質教育”與“破格錄取”,存在著極為復雜的心理,歸結起來,主要還是對“公平”不放心。人們一方面對“不拘一格降人才”抱有美好憧憬,成天嘮叨著錢偉長、錢鐘書等偏科生的成功佳話;另一方面,又害怕被程序不公所“暗算”。前不久北京有媒體披露,高校招收特長生正成為高校不法人員利用職務便利謀取金錢的重點區域。報道稱,在北京一些高校,音樂特長生居然不識五線譜,美術特長生連基本的素描都不會。您瞧,在公平與公正被極度不信任的社會環境中,陜西省招辦“頑固”堅持原則,反而顯得可貴,哪怕這種恪守公平的行為只是一種姿態,或者有人所懷疑的“沒有送禮的公平”。
在中國當下的現實語境中,公平已然成為稀缺資源。因此,比較于犧牲一個“國學天才”,堅持公平立場無疑要重要N倍。因為,公平如果連掩飾的程序都省略掉,那就意味著未來有N個“國學天才”、“文學天才”、“數學天才”被不公平所無聲地“黑”掉。當然,一個正常的人才選拔規則不能只滿足于公平。當考生中不斷涌現偏才與怪才之時,規則也不能視而不見。因此,本著“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的樸素思想,國家應充分汲取孫見坤事件的價值,為偏才們制定更公平合理的選拔規則,這樣,一個“國學天才”就不會白白地被犧牲掉。 ■
評論:當天才跟制度硬碰硬
文/董碧輝
這是一個大師匱乏的時代,這是一個天才稀缺的時代。這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這是一個難以專心致志埋頭做學問的時代。這是一個有了天才也會被制度扼殺的時代。
雖然稀缺,天才還是有的。陜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應屆生孫見坤可以算一個。他深厚的國學功底令人驚嘆。他用文言文跟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女兒、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陳美延通信,一些國學觀點讓她感到“欽佩”。他對《山海經》的注釋水平和見解,甚至高于在讀的研究生。
可天才往往不是全才,因為與一本線差了6分,無法上他心儀的復旦大學。8名復旦大學教授聯名請求學校破格錄取,但是,與陜西省招辦多次溝通后,還是拒絕投檔。天才碰到制度,制度贏了。
我們當然不能說陜西省招辦的做法是錯的,相反,人家做得很對。制度是生硬的,是不講人情的,是不能破例的,即使你面對的是一個天才。制度一旦撕開一道口子,就很難堵住,就給人可乘之機,就難以保證對所有人的一律公平。但是8名復旦大學教授聯名要求學校破格錄取的行為就是錯的嗎?也是對的、應該的、必須的。時下,國學已不是顯學,顯學是包裝術,是吹噓神功,是忽悠大法,難得有一個既有天賦又肯鉆研的國學小天才出現,這樣的良材美質不收而教之實在可惜。而只能去山西大學念被調劑的法律專業殊為可嘆,大師苗子,又少了一個!
我們都在哀嘆都在發問,當今何以無大師?!我們都在懷念都在追慕那大師云集星光璀璨的時代,不算自然學科,以國學一門而論,我們曾擁有過錢鐘書、陳寅恪、馮友蘭、王國維等集學術之大成的宗師巨匠,可是大師往往都是偏科型人才,錢鐘書數學僅得15分,照樣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放在今天,錢老要是參加高考的話,一樣會被制度打敗。
著名畫家陳丹青辭去了清華大學的教職,因為他看中的有畫畫天分的學生僅僅因為英語成績差一分就被擋在門外,畫個畫,真的要先把洋文學精通了才行?這樣的招生制度同樣也會打敗齊白石、打敗徐悲鴻。
應該說我們的教育水準也好、人均文化程度也好都比那個時代進步,但是何以大師竟然滅絕了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制度沒有提供適合大師們生長的土壤。我們的制度猝然和孫見坤這樣的“小天才”相逢,可以寸步不讓,因為不能個別破例;但是當制度成為阻擋大師產生的障礙時,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如何做到對特殊的天才型人物有條件、有門檻、一視同仁地讓一讓呢?設計出這樣一個公平的、經得起監督的特殊人才選拔制度應該不難吧?
別老讓天才跟你硬碰硬,你贏了,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卻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