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9日,“中國最具投資潛力開發區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在京舉行,開封經濟開發區入圍“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省級十強開發區”,正是在這次頒領獎的典禮上,結識了開封開發區。從初始的開封經濟開發區,到以后的汴西新區、開封新區,以及開封新區、鄭州新區兩者相融而成的鄭汴新區,和更大空間范圍的中原城市群、大中原經濟區。乍看起來,是目不暇接的概念演繹,實乃空間經濟發展的演進與整合。20多年前,即上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引進外資、外企,在當時的境況下,只可能在幾個“點”上營造小環境,從點上求得突破,這就是1984年首先從東部沿海城市,隨后擴展到中西部的國家級、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后為了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從1988年起興辦了高新技術開發區。開發區創始之初,除了征地、“七通一平”,首要任務是招商引資,甚至來者不拒,“撿到籃里就是菜”,在市場競爭大浪的蕩滌下,逐步明確了戰略定位,以若干優強企業為主干,向上、下產業鏈延伸,從加工制造組裝向研發、設計和營銷延伸;從單純的制造業,向物流、會展和其他現代服務業擴展,形成價值鏈,同時積極培育園區品牌和品牌系列。在招商引資方式、方法上亦與時俱進,有了許多大變化,從初始的“全民招商”、“地毯式招商”到現在依托專業服務運營商,借助“產業地圖”按圖索驥,以商招商;從初始單個項目招商,到現在的集群鏈式招商;從園區(城市)能量、物質循環利用,構建閉路循環出發定向“鏈接性”招商;重視引資與引智相結合,把高端人才引進放在重要位置。與此同時,園區從最初主要關注招商引資額、地區生產總值和稅收幾個產業與經濟指標,轉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統籌、協調推進,朝著“宜居、宜業、宜學、宜游”的社會主義新城區目標前進。面對包括國際金融危機在內的諸多沖擊,新形勢要求園區和新區成為促進技術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搶占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前沿陣地,這些進一步要求園區和新區在“產業集群”的基礎上,要堅持“科技引領”,廣泛開展產學研用的結合互動。
根據城鎮化自身的發展規律,特別是搶抓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城市群(圈、帶)往往成為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的空間單元;近年,高速鐵路、城際鐵路與通訊網絡的大發展,更為城市群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既提供了眾多城市聚合的規模與范圍效應,又發揮了各城市間分工協作的效益。早在“十五”時期,河南省就擬定有“1+8”組成的中原城市群,近期更有“一極兩圈三層”涵蓋幾十個城市,超億人口的“大中原經濟區”的構思,而作為這樣巨大城市群的核心增長極的鄭汴新區,亟須完善提升自身的樞紐、創新、領航和帶動四大功能:只有完善提升樞紐功能,降低交易費用,才能發揮好核心增長極的要素聚散、組合的功能;只有完善孵化、創新功能,優化創業環境、創新氛圍,提升要素能級,才能成為帶動周邊地區產業升級、引領周邊地區從資源驅動、規模驅動的發展模式向科技驅動、創新驅動轉變的創新源;只有完善領航功能,除了政府系統的政策信息,還能以充分及時的商品市場、要素市場的經濟信息和科技信息,為企業家、為創業者導航,才能發揮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大引擎的功能。
豫商和魯商、徽商、浙商、粵商等商幫與行會,在歷史上都對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作出過貢獻;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明確以來,商幫與行會的作用重新煥發; 2006年以來豫商返鄉創業對河南經濟發展的推動,就是有力的證明。豫商回鄉創業,不僅帶來了項目、資本、技術與管理,亦帶來了多年在海內外商場拼搏起伏中對現代市場經濟深刻的體驗與認知,這對地處內陸腹地的河南經濟走向國際化不乏啟迪;遍布海內外的豫商,還可以帶回海內外各地區(城市)經濟發展成敗興衰的經驗與教益,特別是應對危機、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制高點的經驗與做法;在海內外各地創業的豫商,還可以將鄭汴新區乃至中州大地,向有產業關聯、交易關聯的浙商、粵商等及外商推介,發揮以商招商的作用。
有充分理由相信,在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加快、中部地區崛起的大背景下,鄭汴新區有條件做強做大,成為牽引億人大省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