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生存的基礎
人類源于自然,人類的生存發展依托于自然,同時也是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直接反映著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著全社會成員的整體素質和生態道德面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所有文明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最終的歸宿。我們黨提出了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把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深刻認識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對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意義。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變化,并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從而充分認識統籌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立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生態文明新構架。應當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潮流。
生態文明是人類一切文明的基礎,從世界范圍內生態演變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系來看,有些曾經取得輝煌成就的古文明之所以失去其昔日的光輝或者消失在歷史的遺跡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一生態系統被破壞了。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一個史無前例的飛速發展時代,然而,當人們為之興高采烈的時候,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能源枯竭、人口膨脹、土地荒漠化、酸雨增多、森林退化、糧食短缺、溫室效應、物種滅絕等生態問題也接踵而來,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安全問題。在當前人與自然矛盾對立的狀態依然存在、生態環境依然處于緩慢惡化的情況下,更要加強生態道德教育,抵御錯誤的生態觀念和破壞踐踏自然生態的惡劣行為。要讓愛護自然、善待自然,自覺維護生態平衡,執著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成為人們終生不渝的堅強信念。
二、尊重自然規律是推進人與自然文明發展之路
建立生態文明,就必須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規律來辦事,改變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可持續消費之路:就必須在全社會培養環境倫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制度,形成善待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風尚。只有人與自然相和諧,才能給人類帶來福祉,否則,就只能給人類帶來災難與貧窮。要倡導一種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倫理態度。我們必須意識到,自然環境不是我們欲望的函數,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母體。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有一條永遠割不斷的臍帶,當我們從自然母體中汲取營養而創造文明時,我們不要忘記自然母親的恩德,更不能做一個以怨報德的不孝子孫。人不過是自然之子,我們無時無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們的生存無不依賴于自然生態系統。這個系統中的所有資源,如土壤、空氣、水、氣候、森林、草原和各類動植物,對我們來說都是生死攸關。我們的命運與大自然的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就如同心靈和軀體一樣密不可分。今天,我們不能再以一個征服者的面目對自然發號施令,而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充當維護自然穩定與和諧的調節者。因此,我們必須從現在起,拜自然為師,循自然之道,從自然界中學習我們的生存和發展之道。我們不要過度迷戀人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信條,實際上,現存的環境問題往往是我們對自然無知或知之甚少的結果,它的最終解決需要我們到自然生態系統中去發現和掌握生態規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擺脫目前的困境。
三、樹立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首先,要把人類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統一起來,把自然當作與人親和、協調的對象,而不是征服、統治的對象。克服功利主義,杜絕以不計后果的態度掠奪自然的現象,減少人與自然的沖突。
其次,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使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相互協調,把促進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證未來的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實現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以便全面長遠地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提高人類生活質量。
再次,我們不能再走過去那種“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在綜合發展的基礎上,搞好生態經濟建設,努力實現生態文明。吃祖宗飯、斷子孫路這種不負責任的愚蠢行為,教訓極其慘痛,代價極其慘重。
四、合理利用自然發展生態經濟
良好的生態道德促進人們合理利用自然,形成與生態平衡要求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循環經濟形態,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一方面,將生態系統可開發、可利用的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另一方面,將經濟發展產生的更多財力用于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又吸引更多的外資進駐,形成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既保護了青山綠水,又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條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新路。
發展生態工業,就要加大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努力推進傳統企業向高新企業轉移,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檔次,為生態環境改善創造條件。發展生態工業,就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就要實施清潔生產,做到節能減排,生產過程要節約原材料、能源并減少排放物,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自然生態的損害。
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主要是指綠色農業食品和綠色食品原料,生態林業、草業、花卉業,生態漁業,觀光農業,生態畜牧業等方面的產業。發展生態農業,就要著力研究開發生態技術,防止土壤肥力退化,進行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實現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補、廢棄地復墾利用和陡坡地退耕還林,用生態技術引領生態農業發展。同時,要完善生態農業產業鏈,發展山地綜合開發復合型生態經濟、以庭院為主的院落生態經濟以及農村綠色產業和綠色產品,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的發展。
發展生態旅游業。在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中,讓游客回歸自然、認識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對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發展生態旅游業,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堅持保護優先原則,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開發。為此,要注意生態旅游區的旅游容量和承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如預約制、票價調節制、增設配套景點、拓展新旅游景點、增設多類型旅游項目等,減輕對旅游地生態環境壓力,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五、培養生態道德意識是人們的共同責任
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同時又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伴隨著工業文明的向前發展,生態文明將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文明形態。那么,如何培養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呢?
首先,要十分重視生態道德建設。生態環境的優劣,反映著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極大地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好壞。生態道德直接影響著人們保護自然、尊重自然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全方位生態道德教育體系,廣泛宣傳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普知識和價值取向,引導人們自覺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層面,可以有效促進人們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健全和完善生態道德規范,教育和引導人們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約束力,以生態道德來規范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切活動。要加強生態道德實踐,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公民在實踐活動中接受教育,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其次,加強生態文明基礎知識的教育。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的核心是: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即“三生態”。生態建設是生態安全的基礎,生態安全是生態文明的保障,生態文明是生態建設所追求的最終目標。“生態建設”即確立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堅持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理念,充分發揮林業的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正確認識和處理林業與農業、牧業、水利、氣象等國民經濟相關部門協調發展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資源保護與發展、培育與利用的關系,實現可再生資源的多目標經營與可持續利用
再次,要十分重視生態法制建設。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需要道德的力量,也需要法制的約束。加強生態法制建設,健全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體系和法律體系,用宏觀調控手段引導生態建設的積極性,用政府的權威促使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得到法律的保障。要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法律的尊嚴。要調動人民群眾主動自覺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積極性,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引導人們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的生態環境權益。
(作者單位:中共新鄭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