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匠心的教師,一般在經歷了“模仿、獨立、成熟”三個階段之后,就會熟能生巧,追求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多年來,筆者深深體會到,一位好的語文教師最重要的不在于教紿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教給學生多少學習的方法,在于能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這一根本。重視學生心靈的塑造、思維能力的發展,才能夠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文課應該是最有魅力的課程,但我1門的語文教材往往成為學生最不愿意看的書,語文課往往成為學生最不歡迎的課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1門千辛萬苦、殫精竭慮讓他們看、給他們品的東西并非他們所喜愛的。所以,我們要突破應試教育對學生個體發展的阻礙,“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使“發展”真正歸位于學生這個本體之上,在教學中不斷更新觀念、改革教法。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喜歡把自己對語文的理解、感悟一股腦兒倒給學生,將教參的東西照搬于課堂或試卷上。從心理學上說,灌輸這些不符合孩子們年齡和理解能力的東西,往往會導致他們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優秀的語文教師應以先進的教育理論以及良好的教學能力指導教學,創設和諧、愉悅的語文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和諧、愉睫的情境中,從“樂于學習”到“學會學習”,繼而進行創造性學習。那么如何為學生創設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呢?筆者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導讀藝術,讓課堂教學充
滿活力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其藝術的真諦在于一個“導”字。這是因為,教學的藝術不只在于傳授,更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所以,課堂上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由傳授知識為主變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這里,“教”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一旦調動起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的積極性,其課堂效果自然會令人滿意。
教師培養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們動腦筋,這是因為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同時也是興趣、情感、意志、行為培養的過程,反過來還可以推動學生認識的發展,使課堂教學富有靈氣和活力。而導讀的藝術則集中體現在“切八點”的選擇、開篇導語和課堂提問的設計上。開篇導語如同戲劇的序幕、小說的開端,導入環節設計得好,會使整個教學過程先聲奪人,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帶給學生愉脫舒暢的情緒體驗,進而形成一種推動力,使教學內容層層深入地展開。導語常用“激趣”、“即興應變”、“欲揚先抑”、“煽情導入”、“遷移比較”等方式,其關鍵是抓住學生的心理,精心設計。總之,導讀教學要遵循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準則,無論是課堂提問的精心設計,還是教學環節的巧妙銜接,都熔鑄著教師的勤勞與智慧。
二、把握教學節奏,調動學生注意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最大技巧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保持他們的注意力。但是,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常常會不斷地轉移。要集中和保持,就要把握教學節奏。恰當的教學節奏會使學生學得愉快、輕松、扎實、有效。
從開篇的導入,到快節奏步入主題,可在瞬間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于課堂,這就是開頭的引人入勝:中間的教學,要做到環環相扣,這樣既解決了突出教學重點的問題,又巧妙利用了教學的黃金時間,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穩定;結尾時,學生常常會注意力分散,因此更應該巧妙地運用教學藝術,使學生注意力反彈。總之,教師只要把握好教學的節奏,就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就可以使課堂教學充滿靈氣與活力。
三、堅持有條不紊地讀、寫、聽,說訓練
語文學習重在體驗、感悟,以及有聽、說、讀、寫、思、做的親身經歷。改革后的語文教材,構建了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與實踐活動等各自獨立而又相輔相成的新體系。這樣做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開闊視野,敢于探索,敢于創新。
作為教師必須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閱讀是繼承前人優秀文化、接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手段。讀書應該有選擇,“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學習,效果不會好。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加深學生對社會、歷史、自然的了解。聽寫訓練中,除教給學生記筆記的方法外,還要不失時機地規范學生的漢字書寫,并輔以課外的讀寫訓練、課堂上的口頭寫作訓練等。
新課改之后的語文教材,增加了許多開放性的內容,無論是開放性的課后習題,還是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與實踐活動,都是重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說”的能力。通過這些活動的訓練,學生說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首先是學生“敢說”,敢于在眾人面前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心聲,并且聲音響亮、吐字清晰,不緊張了、有自信了:其次是“能說”,針對一定的問題,能結合自己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搜集的相關資料,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或者是理解與體會,并且說得有條有理、有板有眼。
總之,在這些訓練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制訂訓練方案、訓練方法、激勵措施等。特別要注意在訓練中照顧到優、中、差學生的能力差異,使他們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以保持和延續學習興趣,提高訓練質量。
(作者單位:平頂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