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當前,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因此,找出影響我國農民增收的原因與對策迫在眉睫。
一、當前影響我國農民增收的具體表現
—是土地流轉難。農民普遍存在著過分依賴土地的思想,土地_家一戶分散經營,不利于搞規模經營,從而難于提高效益二是結構調整難。農民最看重的是既得利益,在圍繞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中廁慮重重,在進入市場過程中怕擔風險,怕受損失。三是資金積累難。大多數農民單純依靠土地生活,這樣只能解決溫飽,而不能積累資金對農業進行投^,進而使利技推廣示范也不能深入。四是勞力就難。土地的分散經營與農村人多地少的現狀形成直接的矛盾,產生一部分剩余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由于缺技術,缺資金,缺信息,很難及時就業,形成—個隱性失業群體。
二、影響我國農民噌收的原因
(一)內層體制不活是影響農民增收的最主要原因
內層體制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所導致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體現為城鄉分割,一方面是城市發展以控制農村為代價,工業發展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直接造成目前依然存在的工農產品剪刀差,從而導致農民增收緩慢。另一方面是施政者在工作中注重追求顯性政績,重工商業而輕農業,重城市而輕農村,重城市居民而輕農民,這就更加劇了城鄉差別,致使農民增收也愈加困難。
(二)外部環境不暢是影響農民增收的最直接原因
這主要體覡為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排斥集約化大生產,導致農業生產的市場體系刁_健全,信息服務體系不到位,科技推廣體系不緊密,農產品買難賣難現象突出。市場體系不健全導致地區主導產業不明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基地等環節不配套,缺乏拉動作用。信息眼務不到位導致農產品生產處于無序發展狀態,產業信息平臺怍用不能發揮。科技推廣體系不緊密表現為農科研相脫節,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無法組織實施,致使產品質量和檔次無法適應市場需求。
(三)自身素質不高是影響農民增收的最特殊原因
由于農民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生產生活條件的限制,其自身存在著思想觀念落后、組織化程度差、科技文化水平1氐等諸多不利因素。思想觀念落后寫致農民不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技術、新思想,存在著國守田園、小富即安、小進則滿的小農意識。組織化程底低導致農民個體無法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無法把握市場形勢的變化,無法承受市場經所帶來來的風險。科技文化水平低導致民不容易掌握新技術、推廣新成果、采用新方法,這些因素的疊加又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的增加。
三、增加我國農民收入的對策
(一)切實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
農業是基礎產業,更是弱勢產業,需要承擔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農業的發展不能只靠市場調節,而是_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支持和保護農業,首先,要落實好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真正把糧食補貼、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對農業的補助落實到位,以此來調動農民積極性,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其次,要認真做好科技下鄉工作,通過搞好信息發布、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加強實用技術培訓等多種措施培訓農民,提高他們的素質,實現增收目標。再次,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和土地整理顴目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實現穩產增產刨造條件。
(二)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就是農民家庭承包經營與外部市場的直接對接。如果我們把農業產業化看做是“龍”型經濟,一方面可以說市場是龍頭,農民是龍尾:另一方面也可以說農業企業是龍頭,產業基地是龍尾,無論哪一方面,連接龍頭和龍尾的龍身都是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或者f辦會。因此推進農業產化就是要在龍頭企業、市場、專業合作組織、產業基地和農中形成一條完整的鏈條,這就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要理性地確定本地區的主導產業并建立穩定的產業基地:二要依托主導產業建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專業分工細化產業集群,實現加工轉化增值,這實質也是農業工業化的過程;三要建立專業合作組織或者協會連接起整個鏈條,最終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
(三)努力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
轉移農民就是富裕農民。國際上衡量現代農業的—個重要標準就是農業勞動力占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下降到各個國家(地區)勞動力的20%以內,像美國為3%,韓國為12%,臺灣為10%,我國大陸目前則為78%。由此可見,我國大陸勞動力轉移可以說任重而道遠。而如何轉移勞動力呢?那就是堅持走上城鎮建設之路,這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它立足于我國人口多,尤其是農村人口多的實際,把城市的拉動力與農村的原動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西過發展第三產業膨脹城鎮入口,發揮聚集效應。而進入小城鎮后其閑置的土地可以搞規模經營和流轉,這又為產業化經營與發展提供了直接的原始積累,最終實現農民增收的目標,實王見城市與農祠的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商丘市睢陽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