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一直是我國新材料產業的重點集聚區。“十一五”期間,北京新材料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各細分領域百花齊放。截至2010年10月,新材料企業超過1300家,其中上市企業15家。電子信息材料、磁性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節能環保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多個領域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骨干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昌平園和豐臺園。2009年北京新材料產業重點企業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新材料產業已漸成規模。技術裝備先進、涉及領域豐富、人才隊伍水平高、科研成果轉化多是北京新材料產業的主要特點。
在《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新材料產業被定性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從新材料產業與其他產業聯系來看,新材料產業既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核心。新材料產業已被提升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的顯著位置,而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也基本確立:要以發揮我國在納米、超導、稀土等材料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為基礎,以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產業結構升級為目標,鞏固學科研究優勢,大力發展新材料制備技術和裝備,大力推進新型材料產業化,大力推進大宗高端材料規模化生產應用。因此,未來我國新材料產業擁有廣闊的成長空間,而科技資源和創新能力是新時期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北京地區發展新材料產業的最顯著優勢正是科研技術實力雄厚。北京新材料產業技術人才和產業裝備水平均居全國領先地位。北京新材料科研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一直排名全國第一,材料科學相關著名科研機構和高校云集于此,在電子信息、磁性材料及器件、新型半導體、人工晶體、超導、納米材料與技術、生物醫用、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材料領域具有全球一流的科研實力,材料科學科研成果層出不窮。
此外,環渤海經濟一體化將拓展新材料產業發展空間。依托北京戰略資源,充分利用環渤海地區的生產資源,實現戰略資源和生產資源在同一企業的集中配置,拓展了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空間。并且,“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將提升北京新材料產業創新能力。示范區的優惠扶持政策將創造良好的新材料產業創新環境,助力企業研發能力提升,推進新材料產業產學研用創新體系的建設。最后,北京下游產業快速發展將為新材料產業帶來更大的需求空間,帶動了新材料產業不斷優化,尤其是航空航天、交通運輸、電子電氣、建筑建材、醫療器械、國防軍工等行業的發展對材料的性能和品種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然而,北京作為首都,發展新材料產業也有非常明顯的局限性,主要體現為資源、成本與環境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障礙是資源日益緊張、環保門檻提高、生產要素成本居高不下,這使得北京新材料產業傳統的外延式發展模式不可延續。北京作為首都,環保標準日益提高,環境容量限制與新材料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一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相關材料產業必須退出北京;二是保留的相關產業的發展也要不斷加大環保投入,從而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在硬性約束條件下,北京新材料產業發展將順應首都產業發展的大環境要求,充分利用自身在人才和科研方面優勢,走高端化、集群集約、“腦體”分離、綠色循環的發展路子將是北京新材料產業進入新發展時期的主要趨勢。
未來北京新材料產業將以高附加值產品、高技術含量裝備和內生創新機制為目標,以重大項目、龍頭企業帶動,以下游應用產業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實現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圍繞重大項目的聚集,上下游企業深度互動、聯合發展,打下產業聯合創新的基礎。北京新材料產業將迎來全新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