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9日召開的十三屆市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的重要議程之一是,聽取和審議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吉林作關于“首鋼搬遷、礦山關停后開發替代產業,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北京西部地區主要包括石景山、門頭溝兩區全境,豐臺的河西地區,房山的市南區及永定河流域地區,總面積366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2%。議案辦理區域跨度大,涉及主體復雜多樣,涵蓋替代產業培育、生態涵養、民生改善等諸多重大領域發展問題,政策性很強。
今年初,在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石景山、門頭溝2個代表團和134位(次)人大代表聯名提出6件議案。經大會審查,合并為關于“首鋼搬遷、礦山關停后開發替代產業,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議案,交由市政府辦理。
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首鋼搬遷、礦山關停開發替代產業,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議案辦理和督辦工作,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德印為組長、吳世雄副主任為副組長,由常委會委員和市人大代表為成員的議案督辦組,市人大財經委負責議案督辦具體工作。市人大財經委圍繞議案涉及重點問題,分別聽取市發改委等部門的情況匯報,并在西部重點企業調研。在調研和座談中,常委會主要領導多次針對西部地區發展及議案辦理工作提出明確指導意見,為辦理和督辦工作取得實效提供了有力支持。
市政府高度重視議案辦理工作,專門成立議案辦理工作協調小組,由常務副市長吉林負責,市政府主管副秘書長劉志任組長,市發改委牽頭、市經信委、市規劃委、市農委等27家市級責任單位、石景山、門頭溝等4區政府,及首鋼總公司、京煤集團等3家企業作為成員,統籌協調議案辦理工作。并在辦理過程中,提出“六個一”的辦理實效目標,即完成一個議案辦理報告,出臺一個實施意見,創建一個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設立一支股權投資基金,舉辦一個重大項目推介會,儲備一批重點項目。創新了工作思路和方法,議案辦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明確總體思路和
具體原則
吉林常務副市長所作的《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北京西部地區轉型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為主線,從建設世界城市的高度,按照首都功能定位要求,立足生態建設、創新驅動、文化引領,著力提升區域服務功能,持續增強戰略帶動能力;著力吸引高端要素,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強化生態修復和景觀營造,持續提升生態服務功能;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持續優化發展環境;著力提高轉崗就業和居民城鎮化水平,持續促進民生改善。通過加強統籌聯動,引導社會投資參與,推動產業跨越升級、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和城市功能戰略提升,逐步將西部地區打造成生態友好、功能協調、經濟繁榮、人文和諧的京西綠色發展新區。
同時,吉林《報告》明確了在具體原則上應該把握的方面。一是堅持功能定位,走綠色發展道路,西部地區要走高端、高效、低碳、綠色發展道路;二是堅持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探索科技與土地、金融、人才等產業要素緊密結合的新途徑,吸引民營科技企業人駐,將西部地區打造成富有活力的科技創新基地;三是規劃先行,分步實施推進。強化規劃引導,著力推進空間、土地、產業、生態和人口的“五規”的有效銜接,合理制定開發建設時序,并為長遠發展預留空間。這點得到市人大代表委員的充分肯定;四是堅持政策引導,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加大各類政策集成和創新力度,營造優質的引智引資環境;五是堅持統籌協調,實施市區聯動。建立聯動機制,促進區域加速發展。
對未來發展目標和步驟,吉林《報告》明確提出,用十年時間實現“兩個轉變”。即城市經濟功能由傳統生產向現代服務轉變,主導產業由資源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在發展步驟上,分“兩步走”:第一階段是從201l到2015年,全面修復和開發建設階段。第二階段是從2016年到2020年,功能提升和發展提速階段。要把西部地區建設成全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示范區、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區和首都功能拓展的重要承載區。
全面實施六大提升7-程
吉林《報告》指出西部地區要全面實施六大提升工程: 一是實施生態環境提升工程.增添綠色北京新亮點。
強化生態優先理念,堅持把生態建設作為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全面恢復山水生態系統,顯著提升西部生態屏障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快永定河流域生態治理,加快“四湖一線”建設,構筑三大體系,全線恢復永定河水域生態環境,形成溪流湖泊一濕地連通的健康河流生態系統和水綠相融的生態休閑帶。加快實施大石河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以優化生態結構為重點,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增強生態服務功能。完善生態林建管體制,促進山區深度涵養。加強森林健康經營工程建設。建立多元化的公益林建設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公益林建設和經營。
二是實施重點區域功能提升工程.增強戰略帶動能力。
按照“規劃先行、政策跟進、項目帶動、基礎配套”的思路,打造“一核、兩區、三帶”的產業發展空間格局,建設一批重點產業園區和現代服務業綜合體,提升區域發展承載能力。重點打造“一核”,即首鋼創意商務區。著力開發“兩區”,即房山新城現代產業發展區和豐臺河西綠色產業發展區。加快發展“三帶”,即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108國道和109國道沿線生態旅游休閑帶。 三是實施現代產業提升工程.推動產業跨越升級。
立足京西資源稟賦,堅持區域重點突破,重大項目帶動和高端要素引入,營造開放創新良好氛圍。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打造生產性服務業新中心區。發揮首鋼、京煤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引領區域轉型發展。重點吸引高端要素落戶。優化區域發展環境,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創建“一企一鎮”央地合作新機制,逐步形成一批現代產業強鎮。
四是實施“生態京西”品牌提升工程.帶動山區富民就業。
以108和109國道、大石河、拒馬河等沿線區域為重點,積極培育旅游休閑業和生態農業,塑造“生態京西”品牌,實現“一溝一色”、“一鎮一品”,形成一批影視外景拍攝地、書畫寫生風景區、戶外有氧運動場和養老療養基地,成為首都旅游度假新目的地和健康休閑中心。打造若干“京西特色生態谷”。建設多條“京西特色農業帶”。培育一批“京西特色小城鎮”,擴大“生態京西”的品牌效應。同時,提高旅游配套服務能力。
五是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增強生產要素定向吸引力。實施一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工程,構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普及的公共服務體系。優先打通一批外部連接通道,到2015年,構建以5條軌道交通和16條跨區通道為骨干的快速交通體系。積極改善市政基礎設施條件。大力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六是實施民生保障提升工程,構建和諧宜居的新西部。圍繞民生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實施一批民生改善工程,推動城鎮化社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惠及西部廣大民眾。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穩步推進山區人口搬遷工作。積極安置轉產富余人員。
確立七大政策機制保障
吉林《報告》中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區轉型發展的七大政策機制保障。
一是加強組織協調,強化責任落實。充分依托首鋼地區規劃建設及產業調整工作領導小組的職能,統籌協調首鋼地區的發展規劃、政策制定、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和土地開發建設等重大事項。建立由市領導牽頭,市級相關部門、西部四區及重點企業組成的“西部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統籌西部地區建設和發展工作,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研究制定“加快北京市西部地區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分解落實各項任務。
二是加大實際資金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重點支持生態建設、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等方面。研究將首鋼地區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全市文化創意、旅游、科技成果轉化、體育、中小企業等各類產業資金,進一步向西部地區傾斜。 三是不斷深化服務業綜合改革,完善適合服務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探索圍繞放寬市場準入、吸引要素市場落戶、重點行業混業經營等方面,完善石景山區服務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研究制定“加快推進國家及本市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力爭將西部地區建設成國家級服務業綜合改革實驗區的政策先行區。
四是強化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加速新興替代產業發展。設立“北京服務·新首鋼”股權投資基金。“十二五”時期,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西部產業發展的資金不低于40億元,重點支持重大項目建設。鼓勵和支持大中型企業發行債券,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支持重點產業園區,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范圍,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在西部地區新認定若干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加大園區建設支持力度。扶持淺山區低碳高端產業和旅游業發展。
五是創新重點區域開發建設模式,建立合作共贏機制。對以首鋼為主體的首鋼主廠區內重點產業項目,可采取包括出讓等多種靈活供地方式。對“一核”、“兩區”內重點產業園區,探索以首鋼等重點企業和園區為主體的研發型主題樓宇項目,可按協議出讓方式獲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吸引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人駐。支持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的首鋼等單位利用存量土地資源培育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
六是優化土地資源利用方式。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結合規劃,在采空棚戶區等地區,科學臺理確定土地性質和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發展替代產業。探索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支持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土地儲備項目,增加土地儲備指標。
七是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全市引進高端人才進京戶籍指標向西部地區傾斜力度,借助中關村人才特區資源,加快央企人才聯合培養。吸引海外高端領軍人才。
市人大財經委
提出五條建議
市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王火宣讀了對該議案辦理《報告》的審查意見和建議。市人大財經委認為,吉林《報告*全面客觀地反映了本市促進西部地區轉型發展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對下一步工作的總體思路準確清晰,主要任務和對策措施切實可行。經討論,人大財經委同意這個報告,對市政府高質量的議案辦理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同時,市人大財經委提出了五條建議。主要包括:
一是立足首都城市性質功能和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西部地區功能定位,努力打造西部綠色發展新區。首鋼搬遷、礦山關停是對西部地區資源環境的一次大解放,要準確把握西部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結合西部資源稟賦特點,堅持“生態優先、文化為主、科技支撐、宜業宜居”原則,將生態涵養和生態建設作為首要任務。
二是系統謀劃“十二五”科學發展,推動產業跨越升級,實現西部地區持續健康發展。立足于更好地履行北京“四個服務”職責,做好區域規劃與全市“十二五”規劃的有機銜接。選擇符合首都產業發展方向,適合西部地區功能特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是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驅動,提高西部地區科技創新能力。把科技創新作為西部地區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逐步建立土地資源分享創新成果的機制,促進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完善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建立有利于推進體制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長效機制。
四是妥善安置富余人員,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轉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強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社保政策的銜接,建立農村城市化的制度基礎和組織基礎,穩步推進西部地區農村城市化,加快完善社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五是建立統籌協調發展機制,形成整體推進西部地區發展的合力。要將西部地區發展作為關系首都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全局性戰略問題,納入全市建設發展的大局中統籌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