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思索如何處理好“行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扶持”與“政策扶持會產生畸形市場”之間的矛盾問題
前段時間,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鄧鋒對自己看好的一個項目猶豫了很久。
讓他青眼有加的是一項新的可以取代傳統金屬加工的退火工藝技術,已經成為行業標準,用在衛星火箭制造上,不僅可降低現有產品90%以上的成本,且降低能源消耗95%以上。鄧鋒的猶豫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對后市推廣的擔心:雖然技術領先,但是沒有政策支持,盈利會很難。
這正是很多試圖在低碳領域內投資的PE面臨的困惑:技術成熟的前提成立之后,還要在市場推廣、盈利時間和政策上進行博弈,而這些都是未知數。
這些困惑所面對的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清潔技術投資市場:據中國風險投資協會統計,清潔技術在2009年已經成為15個行業中風險投資感興趣度最高的行業,比例高達78.9%。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期發生的投資項目上,清潔技術成為不可或缺的重點,牢牢牽扯著投資者們敏感的神經,對于生性逐金的VC/PE來說,怎能錯過這樣一場全球性的財富盛宴?
6月28日,京都天華會計師事務所公布的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在私募股權基金投資領域,流向清潔技術領域的國際風險投資資本的比重超過其他所有領域,其中最受關注的行業包括太陽能、交通運輸業以及能效產業。
當然,“不和諧”的聲音也屢屢出現:“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是在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推動起來的,這個市場看似已經起來了,但從技術和產品的角度來看,并非如此。”在采訪中,有投資者甚至直言不諱:這是一輪劣幣驅逐良幣的畸形泡沫。
看不見的玻璃門
“清潔技術公司面臨著一道玻璃門:技術創新型公司很難進入政府或國企的采購體系。”某外資PE告訴記者,目前的中國,清潔技術公司最大的消費者就是政府,政策市決定了得不到政府支持的企業很難長大。
一般來說,在那些國企或政府主導的市場(比如污水處理),主管領導普遍缺乏對新技術的判斷能力,出于穩妥的考慮,會傾向于傳統技術。在這樣的環境中,是否有關系就顯得比創新更為關鍵。
他們曾經考察過一家做污水處理的企業,技術先進,但是不會做政府公關,業務量寥寥,致使他們忍痛割愛。該人士表示,很多外資創投在中國做投資會面臨這樣的矛盾時刻:他們往往希望標的企業能夠有一個很強的靠山,這樣很多事情都能搞定。但同時,他們又不希望企業這樣,因為這樣很多事就不那么商業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很大。”
十年前,張先生帶著自己研發的解決冬季供暖不均衡的專利下海,成立了一家節能公司。他看好的是北方傳統供暖體系中存在的巨大浪費,他的技術通過對鍋爐和供暖系統的改造,實現煤炭和能量的雙重節約。
“即便是現在,在北京近數億平米的市政供暖,至少有20%的用戶存在取暖效果不好的問題。如果考慮整個北方市場,無疑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大市場。
張先生的公司有自己的專利技術,產品在市場上也屬上乘,但這些都無足輕重。真正決定張先生公司命運的是它的客戶結構:目前公司客戶主要是各地的供熱公司,絕大多數是國企。讓張先生苦不堪言的是:國企里很少有人真拿節能當真,最重要的是,一旦進行節能改造,國家的補貼就會減少,或者沒有了,節能公司反而擋了他們發財的道。此外,收取回扣也是這個行業的潛規則,張先生的產品質量好,不易損壞,更換周期長,致使一部分人收取回扣的機會減少,這也難怪公司近幾年的客戶不斷流失。
早在2006年,大名鼎鼎的鼎暉創投曾經考察過張先生的公司,此后一直跟蹤張先生的公司,但并未下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我們公司總也發展不到鼎暉愿意投的規模。這個行業里沒有標準,關系就是權威,大家拼的是公關能力,客戶的忠誠度也不高。”據記者了解,在這個行業,做得大的公司一年也就數千萬,大部分公司都徘徊在幾百萬的水平。
“近十年了,我們公司幾乎沒有增長。”但他仍然充滿希望,“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進入,使得游戲規則在發生改變。“在民營企業市場里,我們這樣的公司優勢很明顯。”不可回避的是,在目前“國進民退”的大環境下,民營企業鮮有規模大的。
看來,張先生的希望還只能是星星之火。
門內門外兩重天
9年前,青云創投創始人葉東前瞻性地選擇了冷門的節能環保產業,首創性地將風險投資聚焦于此。
但很快他就發現,做清潔技術投資的是污水、垃圾、空氣污染等已經存在的、地域性很強的吸人式市場,在做這種投資時,他們往往希望企業有明確的市場和客戶,技術往往排在第二位。在這種情況下,青云創投更愿意關注的是對資源存量市場的改造,比如低壓輸電領域。
“很多地區11千伏輸電線線損率達20%~30%,就意味著每傳輸1千瓦的電要損失30%的電力,減少這樣的損耗,對中國意義更大。”
然而,當記者提及同樣是存量市場的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很多PE卻表示,雖然這個領域有市場和一定的技術,但是在國內尚無明顯的政策傾斜,即便企業有技術,也有市場,他們也不會投。
在這種情況下,某清潔技術企業老總公開宣稱:“我們根本不關心技術,關系才是最重要的”,也就不足為奇了。記者采訪的某投資人曾經跟蹤過一個企業,這個公司業務在很多地方都做得風生水起,也有自己的專利,有好的商業模式,利潤和銷售額都很可觀。然而隨著盡職調查的深入,他發現這家公司的產品專利技術是從各地買來零部件組裝,略作改變后形成的;商業模式就是把設備賣給各地的政府部門,或者由相關政府部門對下轄企業攤派制定采購。
這也由不得這位投資人感慨:在中國做投資真的好郁悶啊,好公司太難找了!記者調查發現,這種現象在PE里很普遍,很多投資人都表示,清潔技術領域現在看來很火,但中國絕大部分號稱技術領先的公司,都經不起調查。
比如另一位PE就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在創業板上市的某水務公司,上百倍的市盈率,但行業內的口碑并不好,技術也經不起調查,但這并不妨礙這家公司在北京的污水處理市場占據壟斷地位:2007~2009年在北京地區實現的收入分別為2.04億元、2.14億元和1.4億元,各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98.75%、96.73%和44.71%。
該PE告訴記者,這家公司受追捧的原因是它的一種技術,這是一種新興的水處理工藝技術,但該公司的技術受到質疑的原因在于,“它的產品核心材料源自外購,真的沒有多少技術含量。”而且,即使一家公司真的有核心技術,PE們也不見得真正下手,因為,很多時候一個污水處理項目需要有技術的整合,而不是一種技術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北京大的市政污水項目基本都被這家公司拿走了,其他企業沒有機會介入。”一位同行憤憤不平地說,其實這種技術并不適合市政污水處理,而適用于難度大,排放量小的工業污水方面,但是很多市政工程為了形象而不惜高成本應用這一技術,處理后的水質是漂亮一些,但投入的錢也多一些,其實這些水質提升并沒有太多實質意義。僅僅因為市政項目重視形象,追求較好的出水水質,舍得大把花錢,該公司就成為該項技術大項目的壟斷者。
而在去年,另一家據說與政府關系良好的北京清潔技術公司高調宣布即將海外上市,可是就在上市之前,其會計師事務所和保薦人先后宣布退出,“如果不是有巨大的財務風險,保薦人和會計師為何會先后辭職呢?”在很多PE看來,較高的財務風險,這是做政府關系的公司必然要面對的現實。
“買單的人是政府,決定了這個行業很難真正做強,畢竟這類消費者不會以市場的眼光來判斷產品的質量及性價比問題。”上述PE苦笑。
“劣幣”驅逐“良幣”?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在資本市場中,那些門內的公司正在得到追捧:高股價、動輒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高人氣,讓張先生這樣空有技術的公司艷羨不已。
事實上,在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也出現了上述的不平衡。我們以清潔能源為例。據Chinaventure統計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10年,中國太陽能領域發生57起投資,投資額占總投資比例的75.8%,風能領域發生22起投資,約占總投資的19%,生物能源共發生6起投資,占投資總額的2.8%,此外,其他能源共發生8起投資,占投資總額的2.4%。數據顯示,4年間太陽能、風能的投資占清潔能源投資領域95%左右,僅有5%的資金留給了太陽能、風能之外的能源。
而據記者了解,在國內,太陽能、風能之外,如地熱能、生物質能、核能等多種技術業已成熟,并得到廣泛運用,但卻無法吸引資本進入。此外,目前新能源方面的政策更多向大企業傾斜,小企業受惠較少。希望政府不光對于大的企業有補貼,對于小型新能源創業企業要給予更多的鼓勵政策。“如果政策針對性的補貼大一些,面再廣一些,則投資風險會相對變小,風險投資也就會更加愿意投這些企業。”
“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投機分子在資本市場中暫時占據了上風,一些會作秀的企業家占了便宜。在清潔技術領域里,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尤其明顯。”一些曾吃虧于作秀企業家的外資PE選擇遠離這些企業。在他們看來,這種狀況在國內也是不長久的。
“現在中國有一股炒作風,什么火,就炒什么。就拿清潔技術領域來說吧,前幾年炒太陽能,后來炒風能,隨著碧水源上市創造了資本神話,現在水處理炙手可熱,一波接著一波。”上述外資PE告訴記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外乎三種情況:中國的資本市場遠未成熟,投機風盛行,喜歡炒概念;其次節能環保新能源在中國是政策市,政府要的是政績,面子工程做好就行了;第三是因為這個領域專業性強,非專業投資人能看懂,企業和投資人只要把概念做好,故事編圓滿,就能上市兌現,一夜暴富。
聯合國環境署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2009年,全球核心清潔能源的投資總額達到了1620億美元,中國以53%的投資增長率超過美國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投資者。軟銀賽富執行董事唐鵬飛笑談:中國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已經到了非投不可的時候,不投活不下去。不是選擇投不投,而是被選擇。
在鄧鋒看來,如果沒有政府的投入,很多技術的投資價值也將大打折扣。“技術發展到了一個階段應該可以推廣,但是真正大規模推廣的確很難,推廣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企業是很難承受的。”
之所以遲疑,是因為經過推算,鄧鋒發現,在早期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中,需求的資金量遠遠少于技術推廣的資金量,后者往往是前者的三到五倍;其次,對于綠色經濟來說,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市場很難起來,企業也發展不大,而風險投資是有回報期的。
“如果在回報期內企業不能有良好的發展,再好的技術也要考慮。”
“劣幣”當道,“良幣”豈不危矣?記者曾經采訪過另一家環保材料生產企業,該公司目前已處于創業板上市輔導期,截止目前為止,他們并未引入任何投資。在該公司董事長看來,他們的股權是稀缺資源,公司靠自己的利潤就能滾動發展,并不缺錢,在此情況下,并不需要引入投資來實現上市。
面對資本市場的浮躁,一些原本不如他們的企業早已上市兌現,該董事長顯得很淡然:做實業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尤其是高科技類型的公司,沒有長時間沉寂下來好好做科研,這樣的企業即使風光,也走不遠,最多搭一把中國資本市場混亂時期的順風車。
顯而易見,上述對公司價值堅守,不輕易放開股權的企業,雖是“良幣”,但對那些習慣炒作并“撈”一把的PE們來說價值并不大,一則是因為他們很難買到這些企業的股份;再則是這些“良幣”一旦需要融資,往往價格不菲;而“劣幣”因為底氣不足,往往價格低廉,投機空間更大。
“這種魚龍混雜的狀況給我們這些堅守的PE帶來了很大壓力。”上述投資人告訴記者,他們的LP看到別的不如他們創投的LP都賺了大錢,往往會質問他們,這讓他們很苦惱。更使他苦惱的是:一些老牌外資創投的清潔技術投資人也開始詢問他們有沒有合適“很快上創業板的項目”。
一片渾濁之中,中國的清潔技術產業到底會走向何方?對政府來說,他們當前應該更多思索的是:如何處理好“行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扶持”與“政策扶持會產生畸形市場”之間的矛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