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已全面啟動,一幅巨屏的青綠山水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在9月9日的第四屆首都西南區域經濟發展論壇演講時,面對整個會場滿滿當當的聽眾,北京水務局局長程靜如此開場。
說出這句話程靜有著足夠底氣,2009年《北京市促進城市南部地區三年行動計劃》出臺之后,北京市制定了《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規劃方案》,提出用5年時間把永定河建成“有水的河、生態的河、安全的河”,成為城市西部綠色生態走廊,為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提供支撐。
更重要的是,縱觀全球的世界城市,絕大多數傍水而起。泰晤士河與倫敦、塞納河與巴黎、哈德遜河與紐約,皆是如此。而孕育了北京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人文資源的母親河,理應在北京建設世界城市過程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再現永定河輝煌的大幕正徐徐開啟,恢復其環境與經濟雙重功能也因此成為了第四屆首都西南區域經濟發展論壇的主要議題。而在此屆論壇籌備期間,承辦方房山區政協更是將“論”與“行”有機結合,兩次召開五區區長聯席會,發表了五區政府共同推進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的聯合倡議書,并組織了市、區政協及河北省涿州市、固安縣政協領導,圍繞永定河河道治理開展了大型視察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就西南五區來講,我們共同的優勢就是永定河。”在論壇上最后發言的大興區副區長李春亭一句話博得了滿堂彩。而此前發言的豐臺區代區長崔鵬“三個有利于”的表述,同樣道出了五區的共同心聲:對西南五區來說,永定河的開發建設有利于建立京西南綠色生態屏障;有利于拓展西南五區的發展空間,改善投資環境;有利于提升西南五區人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
事實上,自今年開始,永定河正迎來全市連續5年投資170億元開發治理的良好機遇,如何結合五區實際發展沿河經濟,將成為一段時期內市區政府思考和研究的熱點話題。
發展方向亟待明確
目前,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在全市GDP總量、人口總數中所占份額還十分有限。但鑒于其較為豐富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等,將隨著大量投資的注入而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從而必將提高其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和相對重要性。
而對于濱水地區的開發,世界上其實無外乎三大經典模式:美國波士頓濱水區的“高度集中開發”模式,即在城市濱水的核心地區進行填海造地,高強度開發;美國巴爾摩港復興的“回歸濱水公共生活”模式,即重點開發濱水休閑、文化活動和娛樂體驗項目;日本荷蘭村規劃設計的“生態恢復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即建設生態型水岸城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認為,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的開發,需要結合五區特色和河域自身狀況,綜合三種經典模式,大力發展水岸生態經濟,打造生態休閑和旅游娛樂品牌,重點建設河岸商業圈。“在這一點上,永定河可以從上海‘水岸經濟’發展模式中得到啟示。”谷樹忠說。
上海的“水岸經濟”,其發展重點是依托市區水岸發展零售業、觀光旅游業、餐飲業和文化娛樂業,在水岸邊建造大批休閑設施、公共綠地、游艇碼頭、水岸商業設施,同時把黃埔江、蘇州河兩岸原有廠房,船塢、倉庫、民宅等舊建筑有選擇地改造為博物館、藝術中心、小型劇院、畫廊等,依靠齊全的觀光設施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聚集起市民和游客,為“水岸經濟”發展帶來人氣和滾滾財源。
在谷樹忠看來,永定河沿岸也應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文化娛樂業、特色商品零售及餐飲業,并逐漸打造大型綜合商貿區,規劃大型超市、餐飲娛樂、休閑特色商業街、體育健身中心等綜合公建設施,形成集居住、生活、休閑、娛樂、商業、商務等多種城市功能于一身的河岸商業圈。
市政協主席陽安江在論壇上亦對永定河發展水岸經濟提出要求:必須挖掘五區的文化資源發展豐富北京的文化軟實力,將沿河五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發展文化創意、科技研發等為主的高端產業。
在陽安江眼中,永定河的開發治理和發展水岸經濟是與首都利益牢牢捆綁在一起的。“首都的特點決定了永定河發展水岸經濟要走高端化道路,要堅持生態優先、生態為本,否則,永定河水岸經濟就會成為一個房地產項目,這是市政府最不想看到的。”一直笑容可掬的陽安江說這番話時,語氣嚴肅堅定。
很顯然,盡快明確永定河水岸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不僅有利于沿岸各區積極爭取大型國內外企業的高端產業項目進駐發展,吸引更多的優勢發展要素向這一區域聚集,也對改善和保障民生,改變“北強南弱、東重西輕”的不平衡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可以肯定的是,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是一個具有資源環境優勢和經濟發展后發優勢的特殊區域,水岸經濟的發展程度則決定著這一區域未來的功能能否真正得到落實。
而當談及這一區域應如何凸顯“特殊”之時,專家們則一致認為,要注重探索新的機制和模式,成為全市改革的重要試驗區。其一,通過五區在資源、環境、產業、投資等方面的統籌和協調,成為全市區域統籌發展及相關配套改革的試驗區。其二,通過整個流域(北京段)的城鄉土地、水資源、水環境、產業布局等方面的統籌,成為全市城鄉統籌發展(或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試驗區。其三,通過科學、系統地評估整個發展帶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并通過合理的產業、人口空間配置,成為全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試驗區。其四,通過在土地整理、污水處理與循環利用、水資源統籌與水權交易、林權交易及碳匯交易等方面的改革試驗,成為全市資源、環境、生態管理改革試驗區。
這其實也是此屆論壇形成的“五區政府聯席會”希望看到的一種結果。在涉及水岸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問題上,五區政府希望保持步調一致,對外則用一個聲音說話,最終通過加強日常工作層面的協商、協調,爭取到市級部門政策、資金更大力度上的支持,逐步改善西南地區整體投資環境,形成規模經濟。
發展條件業已具備
“一河穿五區”的特征是永定河發展水岸經濟的重要條件。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大,永定河與中心城區的關系不斷密切,由最初的城市邊緣區逐步變成環繞融合區,區位優勢日益明顯。從發展要素看,永定河沿岸兼有城與鄉、山峽與平原、自然風光與都市經濟、歷史文化與現代產業等多種發展要素,是名副其實的綜合發展區域,沿岸不僅擁有自然山水風光、古村落文化、歷史名勝古跡、生態農業等旅游資源,還有首鋼工業區、2013年世界園博會選址區和城市建成區等等城市發展新空間。而且,相對于全市其他地區,永定河沿河區域如門頭溝新城、首鋼搬遷改造區、豐臺科技園西區、房山長陽半島、大興新城等,原有的土地存量資源也比較豐富,尚有較多可連片開發的建設用地。
沒有人懷疑永定河綠色生態帶具有的發展潛力,逐漸形成的共識是,水、綠的引入及周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永定河沿河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遠景可期,開發永定河及兩岸流域,對帶動西南五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而近一年時間,多次走訪永定河沿岸豐臺區和石景山區的谷樹忠更是驚喜地發現,豐臺區采取關閉砂石廠后“封河育草”的方式,已經使永定河河道內大約10平方公里的生態植被得到恢復,永定河豐臺段河道治理工程已修復河道3000畝,3年時間將完成5000畝的河道修復治理,使之成為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可供市民休閑、健身、觀光的環境優美的生態河道。而石景山轄區段的整個13.8公里已經是見綠、見濕、見水,并計劃在首鋼徹底搬遷調整之后,將13.8公里的水面蓄滿。
在第四屆首都西南區域經濟發展論壇召開之前,谷樹忠便已做出“永定河通過治理已經具備了發展水岸經濟的條件”的結論。因為在他看來,永定河周邊的發展已為水岸經濟興起創造了有利條件。
而事實也確是如此。近幾年,北京市對永定河豐臺段影響的近50平方公里周邊進行環境綜合治理,為盧溝橋文化旅游區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周邊環境。石景山區則將永定河納入打造首都休閑娛樂中心區的總體思路,作為“山水軸園”中的“一水”進行建設,開發永定河水岸經濟亦被看作石景山東部主題娛樂區、西部休閑度假區、中部創意高新區等三大特色功能區的核心。門頭溝在空間布局上確定了“一帶、兩線、三點”的發展思路,其中“一帶”便是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而城鄉并存特征明顯的房山、大興兩區,近幾年則以城市化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同樣為永定河沿河經濟崛起優化了投資環境,儲備了發展空間。
對西南五區來說,水岸經濟絕對值得期許。相比北京北部、東部,多年以落后形象出現的西南五區,其區域轉型的任務更為迫切,而水岸經濟的出現,或許會為西南區域確立新的產業體系提供一個不錯的選擇,西南五區極有可能步入一個發展的歷史新階段。但問題是,當永定河水岸經濟的發展萬事俱備,西南五區是否已在其中找到了各自的發展定位和產業選擇,而不是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