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裝備主要包括電子專用設備與電子測量儀器,是電子信息產業以及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對于推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創新升級與加快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中國電子專用設備行業總產值為91.36億元,電子測量儀器行業產值和銷售收入約在100億元左右,總體來看,中國電子裝備產業規模約在200億元上下。
雖然,我國電子裝備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與進步,但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產業發展的問題依舊重重。如產業規模小,集中度低,關鍵基礎技術和設備研發制造能力薄弱,引進消化吸收能力不強,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少,對外依存度高,高層次技術人才缺乏,吸引外商投資和促進國內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不完善等,可以說在未來“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時期還將存在。
究其本源,主要還是由于“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在電子裝備制造這個基礎性工業領域的不成功所造成的。國內的加工制造業之所以在引進吸收方面表現較為成功,總的來說,這一方面是有賴于20世紀后期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工制造業轉移的大趨勢,而另一方面則是依仗中國在合格勞動力數量、勞動力成本、資源價格和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的有利條件為承接加工制造業的產業轉移創造了有較大比較優勢的發展環境。但是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過去三十年來發展較好的加工制造業企業都是那些能快速學習使用國外先進設備與技術工藝,能盡快適應市場競爭,并且在組織管理、公司制度與文化上成功向現代企業制度靠攏的企業。對于加工制造業,生產設備、關鍵零部件和材料可以方便地通過進口外購來實現(雖然會提高成本),但對于電子裝備業而言,生產設備、關鍵零部件和材料依賴進口就將意味著整個產業只能亦步亦趨地跟在別人后邊發展。
我國電子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12寸線使用的光刻機、掩膜版、刻蝕機、TFT-LCD關鍵制造設備、MOCVD、SMT等大量電子專用裝備主要依賴從歐美、日本進口。多數中國電子裝備企業仍舊依靠國家科研課題和低端產品薄利收入維持生計,每年能投入上億研發經費的企業屈指可數,與國際領先企業相比,無論是裝備設計制造、工藝研發,還是基礎性科學研究,差距是在逐年拉大。而國家政府在每年科研課題與重大專項中的經費投入也只是僅僅維持在個別領域的技術水平不被國外企業拉開太多。因此若言未來趕超,實現跨越式發展,談何容易。
解決問題的關鍵可能得既從質上更要從量上推進產業的發展升級。從質上,就是在設備開發過程中注重與工藝的配套,也就必須要與潛在買方廠商保持合作關系,注意在設備設計中融入需求工藝的要求,同時要建立起政、產、學、研的體系,有效利用國家鼓勵創新和重大技術專項的支持,以及科研院所、高校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支撐,在設備與工藝研發中集多方之力,減輕企業研發負擔和風險,提高設備與工藝的開發水平。從量上,就是要鼓勵和促進電子裝備產業的兼并重組,通過建立兩到三家大型電子裝備企業,來實現現有產業資源的整合利用,推動國內電子裝備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形成。以現有電子裝備產業國際發展趨勢來看,市場中的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在不斷減少,到現在每個細分領域的活躍廠商最多僅存十余家,而且商業模式已開始轉變為客戶提供類如“交鑰匙”工程的整體解決方案,設備商和工程總包商的合作已十分普遍。推動國內電子裝備解決方案商的建立,既有利于通過建設與調試整條生產線來加快解決單臺設備研發中與實際工藝相銜接的問題,又有利于掌握整條生產線技術情況,強化與下游廠商建立牢固的合作與服務關系,通過更多的研發投入促進設備更新換代和新工藝開發的研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