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法價值是經濟法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準確把握經濟的價值才能更好地認識經濟法。經濟法的價值是社會整體利益。經濟法價值的社會性是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依據。
關鍵詞:經濟法;價值;社會性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9-0068-02
一、從法的價值看經濟法的價值
價值是指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作用或積極意義。法律的價值一般而言是指作為客體的法律對于主體的社會的積極性或有效性。它所反映的是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立法者對法的目標追求。
法的價值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新穎的法學命題。早在人類創(chuàng)制法或法律的時候,就開始了關于法或法律的價值思考。人類創(chuàng)制法或法律的行為,絕不是沒有意義和目的的盲動,事實上,法學家和思想家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著法的價值。它是社會價值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一般包括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安全、效率和秩序等內容。由于各個部門法固有的調整對象、調整方法、自身功能的差異,使得各部門法在具體體現(xiàn)各自比較明顯的根本價值取向時有不同側重:
刑事立法體現(xiàn)了秩序、正義等,并將其落實在具體的規(guī)范之中;民事立法直接規(guī)定了效率、平等、公平等,并貫徹在整個法律制度之中;訴訟立法和仲裁立法直接規(guī)定公正與效率等,并在具體的制度和程序設計中將其體現(xiàn)出來。
那么,什么是經濟法的價值呢?
關于經濟法的根本價值取向有人主張是“秩序”,即權力與權利交融的系統(tǒng)化“秩序”;有人認為是“公平”,即經濟法的基本要求是既要為市場主體創(chuàng)造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又要力求保障經濟效益和社會分配的公平;有人說是“效率”。至于其他諸如平等、自由、安全等法律價值,至今還只是少數人將它們單獨列為經濟法的根本價值取向。其實,秩序、公平、效率、平等、自由、安全等人類經濟生活的最一般需要,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交織、互為因果的,因此,很難說某個部門法是或主要是以某個價值取向為基礎的。一般認為,民法是以“自由”為其主要價值取向的,但難道“平等”不是民法的主要價值取向嗎? 難道保護財產安全、交易安全、努力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化不是民法所追求的主要目的嗎? 如果認為經濟法的根本價值取向是“秩序”,那么民法著力于保證主體權利的平等及意思自治,難道不是一種秩序化的反映? 行政法通過規(guī)范行政機關的權限,難道不是使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化嗎? 認為經濟法的根本價值取向是“公平”,也不確切。因為:第一,它無法清晰地與其他部門法普遍重視的公平區(qū)別開來,就公平本身的含義來說,法律價值的公平不是個別公平,而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性公平,第二,綜觀經濟法規(guī)范的內容,以公平為根本價值取向的規(guī)范也不是主體部分,如宏觀調控規(guī)范和市場競爭規(guī)范主要還不是以社會的公平為根本價值取向。將“效率”視為經濟法的根本價值取向,也有其片面性。經濟法體系的核心與本位是競爭保護法和宏觀調控法。
二、從經濟法的產生和發(fā)展看經濟法的價值
16 世紀至18 世紀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亦即資本主義的形成和鞏固時期,這一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學說是代表商業(yè)資產階級利益的“重商主義”理論,其基本觀點是:貨幣是財富的基本形式,只有金銀才是一國的真正財富。他們甚至將其他國家和民族看做是敵人,認為己方的受益必定以他方的受損為代價。而且,此時封建殘余勢力尚很強大且極其頑固,要讓其自動改革,變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不可能的。商業(yè)資產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要想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要想在和封建地主階級的斗爭中獲勝必須也只能依靠國家權力的力量。因而,重商主義者一方面主張國家對本國經濟給予扶助,一方面主張國家排擠外國的同業(yè)競爭者或利益沖突者。而頒布法律,用法律的強制力來鞏固資產階級政權的物質基礎及其生產方式無疑是運用國家權力的極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一系列的《圈地法》、《勞工法》、《濟貧法》、《工廠法》、《谷物法》等法律相繼出臺,這些法律就是早期的經濟法,它們體現(xiàn)的是封建王權與商業(yè)資本相結合的原始國家干預主義。原始國家干預主義在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在后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則成為商業(yè)資本主義向產業(y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障礙。
18 世紀至19 世紀是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亦即傳統(tǒng)的自由市場經濟階段。此時,重商主義者所主張的過多的國家干預已成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一股要求經濟自由的思潮應運而生。這一時期,體現(xiàn)個人自由,尊重個人意志自治的民商法和體現(xiàn)國家意志的行政法得以蓬勃發(fā)展,而沒有為國家調節(jié)意義上的體現(xiàn)社會整體利益的經濟法留下多少空間。
從19 世紀末至20 世紀70 年代,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已完成了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生產資料日益為少數資本家所有,自由市場經濟進入壟斷市場經濟。而競爭的孿生兄弟——壟斷的出現(xiàn)必然導致限制競爭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這些行為反過來又影響和否定競爭,扭曲價值規(guī)律,侵害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的利益。市場機制失靈,人們逐漸對“看不見的手”的理論產生質疑。這時,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根據自己的國情,采取不同的手段對社會經濟生活加以干預,如作為資本主義的后起國家的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為了應付戰(zhàn)爭的需要,不得不借助國家權力對一些重要物資及價格進行國家管制,這直接導致1914年8 月《授權法》、《關于限制契約最高價格的通知》、《確保戰(zhàn)爭時國民糧食措施令》等一整套戰(zhàn)時經濟法的出臺,以及戰(zhàn)敗后,為了恢復被戰(zhàn)爭破壞的經濟,德國又不得不運用國家權力扶植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化而頒布了《卡特爾規(guī)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等一系列經濟統(tǒng)制法。而美國則由于19 世紀末形成的國內壟斷問題,先后從1890 —1914 年頒布了著名的《謝爾曼法》、《克萊頓法》、《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法》來限制壟斷,反對不正當競爭,開始一改自由放任的傳統(tǒng)對社會經濟實施干預。加上1929 —1930 年爆發(fā)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最終宣告“自由放任”主義的古典經濟學的破產。為了挽救瀕臨滅亡的資本主義制度,美國羅斯福總統(tǒng)實施了一系列大量貸款、刺激私人的投資、大興公共事業(yè)等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頒布了《銀行法》、《產業(yè)復興法》、《農業(yè)調整法》等法律促進“新政”的推行。而真正把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推向高潮的是英國杰出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在他的巨著《就業(yè)利息與貨幣通論》中,他提出了“看得見的手”這一命題,認為單靠市場機制自身的調節(jié)已不可能做到資源的充分利用和解決當前的失業(yè)和資本主義的痼疾——經濟危機,極力主張通過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法律來干預社會經濟生活。并宣稱:“政府機能的擴大,從19 世紀政論家看來,或從當代美國理財家看來,恐怕是對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要辯護,認為這是唯一切實可行的辦法,可以避免現(xiàn)行經濟形態(tài)的全部毀滅;又是必要條件,可以使私人策動有適當運用。”這一理論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政策,而且也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經濟立法。雖然很多學者稱這一時期的經濟法為戰(zhàn)時經濟法或危機對策經濟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法律既不同于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法,也不同于把國家與市場的關系看成是外生變量的行政法,這些法律把國家與市場的關系看成是內生變量,并著眼于調整社會整體經濟利益,這就是現(xiàn)代部門法意義上的經濟法。
20 世紀70 年代以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后資本主義時期,這一時期“滯脹”出現(xiàn),國家干預失靈,以供給學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卷土重來。供給學派不反對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必要的干預,但堅決反對國家“全面、過多、過細、過分”的干預。認為經濟生活應以市場直接的自我調節(jié)為主,國家間接的宏觀調節(jié)為輔,凱恩斯主義式的國家全面干預只能阻礙市場機制的正常發(fā)揮,影響市場機制的效率,使企業(yè)失去競爭能力,失去創(chuàng)新的動力,并且極易導致官僚主義的產生,最終致使市場失去活力,政府機關的權力無限擴大,經濟一片混亂。他們主張國家應有選擇地干預“市場失靈”,使市場充分發(fā)揮自我調節(jié)功能,政府所應做的不是具體地告訴企業(yè)應該怎么做,做什么,而是為企業(yè)的自主經營提供一個公平、合理、平等、有效的競爭環(huán)境。如著名的“科斯定律”指出:“只要明確界定了產權,自愿的交易總能產生最優(yōu)的結果,所以國家的職能一方面是維持明晰的產權,另一方面則是去干預產權不易界定或界定不清的領域,以使交易費用盡量減少。”布坎南也曾提出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市場存在著缺陷,國家也同樣存在著缺陷,國家應當有選擇地對市場根本性的缺陷進行積極彌補,以減少市場體制的摩擦,降低交易費用。受這種思潮的影響,德國建立起了反壟斷制度,英國推行現(xiàn)代貨幣主義政策,美國通過了《1981 年經濟復興稅法》,日本制定了《促進基本技術研究稅則》,法國制定了《技術開發(fā)投資稅收優(yōu)惠制度》。總而言之,解決市場失靈同時解決政府失靈的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法逐步走向成熟。當前,隨著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漸加強,經濟法又出現(xiàn)了走向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
三、經濟法價值的社會性
首先,民法不能。民法是個人本位法,其主體是私人,是經過抽象才一律平等的,不可能反映社會本位的要求;民法是私權本位法,私權神圣是其基本原則,私權享有是其根本宗旨,對民法要求的只是消極地不侵害社會公共利益而不是積極地去促進社會公共利益;民法是自我救濟法,它不能對社會失敗者和社會不幸者提供足夠的福利救濟;民法是意思自治法,這就難免具有狹隘性、盲目性和失控性,不能從根本上做到宏觀調控。
其次,行政法也不能。行政法是政府本位法,它以政府為本位,不足以維護每個人作為人的主體人格,不以社會為本位;行政法是國家利益法,它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行政法是行政管理法,而單靠行政管理直接調控經濟的手段是無法完成社會經濟的國家干預這項龐雜艱巨的任務的。
參考文獻:
[1]潘靜成,劉文華.經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1.
[4]劉瑞復.經濟法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