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問題早在中國的古代就有研究,而今天,和諧社會的構建更需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智力的發展、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培養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心理健康;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9-0217-02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社會和諧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的和諧。而時下,大學生們常掛在嘴邊的詞匯是“郁悶”、“無奈”、“空虛”等,更有甚者因想不開而自殺。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現。《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工作中,必須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1]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界定是:“人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種安寧平靜的穩定狀態。”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能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心境;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接受生活、樂于工作;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和性別特征等 [2]。當然,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在把握標準的情況下堅持三項原則:一是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二是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三是人格的相對穩定性。
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早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對心理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問題就有了粗淺的認識。《黃帝內經》一書中寫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即是說,一個人不能很好地調控自己的心理活動,便容易導致身體上的損壞,出現“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悲傷心、恐傷腎、驚傷膽”的消極結果 [3]。可見,在中國古代醫學中就反映出心理健康的思想,揭示出心理活動與生理健康之間的相互關系。
從目前的情況看,多數大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們有較高的智力水平,有強烈的求知欲,有較健全的意志,有較穩定的情緒,有較完善的自我意識,人格完整統一,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對社會現狀有較客觀的認識,適應良好。 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主要問題有:第一,由于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吃穿住行與高中時代、家庭生活截然不同,使生活秩序紊亂,因而導致心理障礙或疾病。第二,由于學習內容及方式的變化、對專業的興趣的濃厚、等級證書的考試等原因,導致一部分學生學業受挫、喪失自信,進而產生焦慮、煩躁、自卑、精神緊張、失眠、考試怯場等不良心理反應,因而造成心理上的疾病。第三,由于學生的經濟文化背景、生活行為習慣、家庭環境和主觀努力不同,導致他們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相悖。而在與人交往中,有些同學只喜歡與自己觀點相同的人交往,或要求別人順應自己的標準,常以自己為中心來處理新環境中的人際關系,在認識和評價人的過程中常常帶著主觀、極端、簡單化的傾向,以至經常發生一些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孤獨感;有些學生因為不善言辭、性格不合群,表現為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第四,由于昔日“鶴立雞群”的優越感蕩然無存而產生失落感。再者,隨著青春期性機能的成熟與性意識的覺醒,但心理的不成熟及所接受性教育的貧乏,使大學生在與異性交往時經常產生情感困擾,少部分同學可能精神崩潰引發極端走上絕路。第五,由于就業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大、壓力大,也經常會產生各種心理困擾。這些都會使得面對人生轉折的大學生產生種種消極行為,甚至引起認知偏差,造成許多不良后果。
從1988年《人民日報》發表杭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至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越來越嚴重。據相關資料表明:從整體水平看,在校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傾向的比例在三成左右,而存在較嚴重心理障礙的約占一成左右 [1]。心理不健康嚴重地導致學生身心的不和諧。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高度關注。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以培養“四有”新人為己任,這個教育宗旨本身是以學生非智力品質的發展為基礎的。非智力因素作為人才心理結構中的核心部分,決定著一個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在其諸因素中,理想、信念、世界觀等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心理成分。心理健康水平決定著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力水平,而個體道德水平的形成或高低與個體的心理發展水平密不可分。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總是以一定的非智力因素為心理基礎。構成思想品德的道德認識、情感、意志與行為,只有經過“內化”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才得以形成或發展。另一方面,學生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或非智力因素又影響著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無良好的心理素質就無法適應社會,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會導致人格病態,進而危害社會公共秩序,破壞社會道德等。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人格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并直接影響大學生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大學生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大學生人格的發展,并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心理學認為,學習活動或智能活動是離不開心理發展水平的影響或制約的。積極的興趣是從事學習活動并取得理想成就的最初條件,表現為學生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探求真理的心理傾向;它能誘發、啟動、定向學生的智力活動,使其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智力的發展程度和水平。而人類動機對活動具有引發、指引和激勵的功能。動機不僅在個體的興趣和意志間起著轉換功能,還直接影響到學習的積極性,間接制約著學習效果。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人的潛能是無窮的。早在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就明確斷定普通人只用了他們全部潛能的極小部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5.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科學精神和現代人文精神。哈佛大學前校長陸登庭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指出:“在邁向新世紀的過程中,一種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們具有創新性,使人們變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4] 素質教育的提出對高校而言,主要是針對高等教育中過窄的專業教育弊端,強調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和諧發展和具有可持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現代人文精神為特征。而“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的教育模式以及長期以來對學生心理素質重要性的不足認識和實踐,使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主要表現在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差,風險意識、生存意識淡漠,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水平不夠以及心理發展中存在的諸多矛盾性和不穩定性等方面。這顯然不適應于以學生創新能力為特征的素質教育和社會發展要求,而更重要的是加快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我們在未來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搶占制高點的關鍵。
總之,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全面落實黨的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舉措。只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推進和諧社會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黃希庭,鄭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宋彩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3]鄭彝倫.論景岳虛損觀[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2,(2).
[4]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Value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Through Enhancement
to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YU Wen-qiong
(Changjiang Normal College, Chongqing 408100,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concern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issues can be dated back to ancient time. In modern times, it is more crucial to focus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so a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good mor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perfection of dignity and cultivation of ability.
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psychological health;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