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戰略中,神話傳說、民間傳說、文學作品、民俗表演等文化因素通常被滲透到相關的景物景點中去。大多數戲曲故事經過流傳后很多帶有神話傳說色彩,和名勝古跡、旅游景點結合能夠吸引大量的游客,因而導致各地出于經濟目的對旅游文化品牌的爭奪,豫劇《朝陽溝》引起的旅游文化品牌爭奪僅僅是其中一例。
關鍵詞:戲曲故事;旅游文化品牌;豫劇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9-0131-02
旅游文化的特點與功能決定了一個地方要發展旅游業,在目的地品牌化戰略中,通常要把神話傳說、民間傳說、文學作品、民俗表演等文化因素滲透到相關的景物景點中去。于是,那些充滿了鞭撻邪惡,歌頌善良勤勞,追求理想和幸福的美好情感,浪漫色彩濃厚等主題的傳說與文學作品,以及體現當地地方色彩的民俗表演、歌舞戲劇,在旅游的策劃和宣傳中使得風景名勝更加神秘離奇,同時也為游者助興添神。其中很多成為旅游宣傳和吸引游客的“旅游文化品牌”,出于商業的目的,有些地方還為贏得“文化品牌”而拉開爭奪戰,像近年爭奪激烈的豫劇《朝陽溝》,董永故事與《天仙配》,梁祝故事與《梁?!罚际桥c戲曲故事緊密相關旅游文化品牌。本文以豫劇《朝陽溝》引起的爭奪為例:
一、豫劇《朝陽溝》及其影響
《朝陽溝》是在中國一個充滿了革命浪漫激情的時期,產生的帶有過多理想主義色彩和浪漫主義情調的作品。它在特定的年代里,試圖用一兩代人的青春、汗水揮灑在熱土中,描繪出革命理想中農村生活的藍圖,在當代戲曲發展的歷史上所具有獨特的品位和地位是無可爭辯和替代的。
《朝陽溝》全劇共八場,描寫高中畢業生銀環到未婚夫拴保的家鄉朝陽溝參加農業生產,遇到了一連串困難,思想上發生動搖。在中國共產黨基層支部和群眾的幫助下,加上在勞動中培養起來的對土地和莊稼的深情,使她認識到農村也是知識青年貢獻力量的廣闊天地,終于在農村扎下根來。《朝陽溝》在運用傳統戲曲形式表現現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績,體現在全劇語言富有個性特點,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唱詞生動、風趣,節奏明快;劇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在運用傳統的結構方法等方面的成就。特別是在戲劇語言方面,作者上承元雜劇本色如話的語言傳統,又直接受作家趙樹理小說通俗易懂、近乎白描的語言特色的啟發,遣詞造句、說白行腔都體現出農民群眾生活的渾厚樸實。
聽聽《朝陽溝》中栓保娘、銀環媽和二大娘等人的著名對唱就可以體會:
親家母,你坐下,咱們說說心里話/親家母咱都坐下,咱們隨便拉一拉。/ 老嫂子你到俺家,嘗嘗俺山溝里大西瓜。/ 自從銀環離開家,知道你心里常牽掛。/ 出門沒有帶被子,事急慌忙到你家。/ 你到她家里看一看,鋪的什么蓋的什么 / 做了一套新鋪蓋,新里新表新棉花 / 在家沒有種過地,她一次鋤把也沒有拿。/ 家里地里都能干,十人見了九人夸。/ ……雖說吵過兩句嘴,怨我的水平態度差。/ 狗皮襪子沒反正,誰家舌頭不磨牙。/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1]。
長達二十回合的對唱交流,從栓保娘待客請坐,到銀環娘都坐下的禮數;從銀環媽對女兒的擔心,到婆婆和二大娘的反復勸解;從狗皮襪子不分反正,到舌頭牙齒磕碰難免,唱的都是家里長短、生活常理,父母之情、鄰里之誼,人情世故、性格德行都在本色樸素,行云流水的語言中體現。我們還可以通過栓保的《我堅決在農村干它一百年》的唱詞,看到特定時代青年的戀愛、理想與價值標準。
咱兩個在學校整整三年, / 相處之中無話不談。/ 我難忘你叫我看《董存瑞》, / 你記得我叫你看《劉胡蘭》。/ 董存瑞為人民粉身碎骨, / 劉胡蘭為祖國把熱血流干……想想烈士比比咱, / 有什么苦來怕什么難。/ 你要愿走你就走, / 我堅決在農村干它一百年[1]。
《朝陽溝》由河南豫劇院三團于1958年5月19日在鄭州首演后,同年6月即進京匯報演出,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贊揚和接見,轟動全國。196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將《朝陽溝》攝制成戲曲電影。隨后京劇、評劇、呂劇、眉戶、滑稽戲等都移植、演出過該劇。豫劇著名演員常香玉曾經扮演過拴保娘這一角色。1982年,楊蘭春根據農村的生活變化,還創作了《朝陽溝》的續篇《朝陽溝內傳》。2006年朝陽溝人投資600萬元拍攝電視連續劇《日出朝陽溝》,2007年拍攝完成。
一劇成名天下知,曾經傳唱大江南北的豫劇《朝陽溝》,加上包括京劇在內的那么多劇種移植它,還有電影、曲藝完整而富于創造性地改編了它。一條小小的朝陽溝,其山水、歡笑、吵鬧通過舞臺傳出了鄭州乃至全中國的城鎮鄉村。毛澤東就以這出田園牧歌式的理想化戲劇作為契機之一,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偉大號召,使得城鎮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推廣為一場曠日持久的全國性運動。今天人們重新品味曾經印在億萬百姓心中的《朝陽溝》情節、人物和理想時,都不免會生出甘甜、苦澀的微笑。
二、豫劇《朝陽溝》與旅游文化品牌爭奪
在今天旅游開發的背景下曾經轟動一時的朝陽溝引起紛爭,原因在于現實中有兩個“朝陽溝”,一個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原登封縣)大冶鄉曹村,是當年楊蘭春在那體驗生活的地方;一個是河北邯鄲武安的列江村,該村是楊蘭春的家鄉,其家鄉為紀念他而改名為朝陽溝。與《朝陽溝》的編導有著不同淵源的河南登封朝陽溝(原名曹村)和河北武安列江村,爭奪過“朝陽溝”這一文化品牌。
河北武安列江村是《朝陽溝》編劇楊蘭春的故鄉,列江村人認為,《朝陽溝》人物原型來自他們那里。當年他們村確實有一個叫栓保的青年,在山東菏澤上學,回鄉時帶來了一位城里的媳婦,并立志扎根農村生活,成為“栓保”和“銀環”的原型。該村人認為,無論是《朝陽溝》中人名、地名,還是語言,都來自他們村,他們那兒才是真正的朝陽溝?;谶@樣的認識,列江村人2000年開始率先開發“朝陽溝風景區”。景區面積8平方公里,有南北對稱溝洼十二道,各溝自有特色。景區陽春花木繁盛、百鳥爭鳴,盛夏泉水清澈,流水不斷。朝陽溝風景區現已成為河北省名河源森林公園重要組成部分,武安市政府已將朝陽溝列為首批退耕還林建設生態強市的龍頭村。
朝陽溝風景區分五個景區、五條線路,主要景點80處、景觀160個。特色觀賞和游覽景點有列江村楊蘭春、栓保、銀環舊居、豫劇《朝陽溝》中的地名原景地、陽坡垴、東山頭、野草灣、跌水巖,其他主要景觀還有原始森林公園、山寨遺址、黑龍溶洞及朝陽湖等。同時景區把現在的村莊改建為集吃、住、購、娛為一體的“農家樂度假村”,并依山建設了一條“民俗文化街”,將農家小院改建成一個“朝陽溝電影院”和一個“朝陽溝戲曲演唱中心”,免費為游客放映電影、聘請專業演員現場演唱戲曲選段等,為游客提供了一個走進大自然、走進《朝陽溝》劇情原汁原味的休閑度假娛樂旅游場所。顯然,在開發“朝陽溝”上,列江村人下了一番工夫,只要能與豫劇《朝陽溝》沾上邊的,列江村都能找出“實物”。
而在這方面,河南登封的朝陽溝雖然一直口口聲聲捍衛自己的“正宗身份”,但沒有什么作為。河南登封朝陽溝原名曹村,是《朝陽溝》故事發源地和編劇楊蘭春體驗生活的地方?!冻枩稀分械难輪T,也都是朝陽溝村的榮譽村長或村民。在豫劇《朝陽溝》紅遍大江南北的1974年,曹村改名為朝陽溝村;雖然改名最早,但并沒有利用好“朝陽溝”這個品牌 [2]。
朝陽溝村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憑借豫劇《朝陽溝》紅遍中國,朝陽溝聞名大江南北。《東方今報》記者李長需對朝陽溝采訪時,當地人回憶起朝陽溝昔日的景象說:“(豫劇《朝陽溝》出名后)那以后,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成車成車地來,我們簡直應接不暇。但現在,根本沒有人來了。” [2] 曾經經歷極度風光之后,朝陽溝村人越來越感到落寞。而河北武安列江村高舉“朝陽溝”的招牌,搞得紅紅火火,這更讓朝陽溝村人倍感尷尬。曾任該村村長的趙遂辰說:“朝陽溝是豫劇《朝陽溝》和曲劇《卷席筒》的故事發源地,我們守著這兩個寶卻不能開發,你說急人不急人?” [2] 不甘服輸朝陽溝人在2006年決定投資600萬元拍攝電視連續劇《日出朝陽溝》,并借助“新朝陽溝”的傳播效應,投資1億多元大規模開發朝陽溝的旅游觀光資源,從而實現朝陽溝的絕地突圍。該劇于2007年5月20日上午在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鎮鳳凰山莊舉行了開機儀式,2007年7月底殺青。電視劇《日出朝陽溝》是以豫劇《朝陽溝》中的栓寶、銀環和巧珍等人的下一代人的生活為線索,圍繞幾個家庭之間和家庭內部的矛盾沖突展開一幕現代農民悲歡離合的感人故事,反映農民尋求發展、創新致富的歷程。該劇全部在登封市大冶鎮朝陽溝村拍攝,并試圖利用輕松幽默的形式來貼近生活,反映現實,進而使《朝陽溝》這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3]。
三、結語
奧林認為,許多傳說故事“機智地吸引我們,它使我們離不開它……它能調動我們的心智和情感。我們會體會到憤怒、恐懼、愉悅、開心、遺憾、疑惑、希望等所有的感情。” [4] 像孟姜女之于長城、阿詩瑪之于云南石林、劉三姐之于廣西宜州、白娘子之于江蘇金山寺、神女之于長江三峽的巫山……莫不如此。當游客置身于那種情境時,審美的想象、聯象的翅膀開始發揮作用,平日里被繁忙的工作與庸碌的世俗消磨殆盡的美好想象被激活,眼前的風景不再是平面化、單調化,而是帶著主體想象的一幅幅飽含愛憎、同情、敬仰、惆悵的畫面,游客在“虛擬”的情境里體驗到情感的“真實”。大多數戲曲故事經過流傳后很多帶有神話傳說色彩,和名勝古跡、旅游景點結合能夠吸引著大量的游客,提高了旅游地的文化品位和滿足游客對文化的需求,成為旅游文化中“活”的靈魂,因而導致各地出于經濟目的對旅游文化品牌的爭奪,豫劇《朝陽溝》引起的旅游文化品牌爭奪僅僅是其中一例。
參考文獻:
[1]楊蘭春.楊蘭春劇作自選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126-147.
[2]李長需.朝陽溝突圍 影視的誘惑[N].東方今報,2006-05-10.
[3]秦華.電視劇《日出朝陽溝》殺青[N].鄭州日報,2007-08-01.
[4]E.Oring,Folk Groups and Folk Genres,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6:122;馬翀煒,陳慶德.民族文化資本化[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4.[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