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歧義被視為是一種語言的誤用現象,在交際活動中,歧義不僅可以幫助語言使用者完成交際,還促進了幽默效果的產生。從語用視角出發,以話語活動中語言使用者——說話者和聽話者為立足點,通過分析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幽默言語的語用歧義旨在探析語境歧義的語用功能,幽默言語產生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語用歧義;幽默;《武林外傳》
中圖分類號:I20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9-0206-03
幽默現象受到來自于語言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化研究等領域的廣泛關注。Raskin的幽默語義腳本理論(Semantic Script Theory of Humor-SSTH) [1]和AttardoRaskin’s 的言語幽默一般理論(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GTVH) [2]是現代意義上真正定位于語言學框架內的言語幽默研究。SSTH借助來自心理研究的“腳本”這一概念,發展了原有的乖訛與解訛理論,并將腳本對立理論確立為文本產生幽默性的充分和必要條件。由此可見,歧義可以用來表達幽默效果。在國產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幽默的表達就很大程度上依賴語用歧義的使用,由語用歧義所產生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達到了一定的幽默效果。
一、歧義的界定和類型
現代語言學詞典(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 and phonetics, 沈家煊譯)給歧義性(ambiguity)定義為“指一個詞或句子表達不止一個意義”。語言學家對歧義從不同角度界定歧義。Leech從語義角度出發,認為語言的歧義現象屬于言語范疇。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歧義是指語句的部分或全部具有兩個或多個意義的現象。也就是說,某些詞、短語和句子如果有不止一種理解,這些語言形式就存在了歧義,其結構就是歧義結構 [3];Lyons從語法層面界定歧義,認為可以用另一個語法結構分析的句子是有歧義的[4];Kooij認為歧義是指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對短語或句子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解釋 [5]。語言學家對歧義分類依據其定義界定不同而迥異。Hirst認為歧義分為詞匯歧義和句法歧義[6],其中詞匯歧義次分為一詞多義(polysemy)、同音異義(homonymy)和分類歧義(categorical ambiguity); DeemsterPeters認為,歧義分為語義歧義(semantic ambiguity)和感知歧義(perceived ambiguity) [7];伍謙光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分類歧義:詞匯歧義和語法歧義,語音歧義、詞匯歧義和語法歧義 [8];廖定中把歧義分為詞匯歧義、句法歧義和語義歧義 [9];林汝昌和李曼玨認為,其可劃分為語音歧義、詞匯歧義和句法歧義/語法歧義 [10];程工認為,歧義可以分為詞匯歧義、結構歧義、指稱歧義和言語歧義 [11]。
如果把語言使用者納入歧義的劃分因素,那么可以從三個方面劃分歧義:語言層面、說話者意圖和聽話者反應。
二、語用歧義
隨著話語研究的不斷發展,話語的語用意義成為語言學研究的熱點。語用歧義主要是研究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的種種客觀因素、語言環境、非語言環境因素和社會文化背景因素對言語交際的作用和規律。語用歧義是指說話者在特定語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確定的、模糊的或間接的話語向聽話人同時表達數種言外行為或言外之力這類現象[12~13]。從交際效應的角度劃分,歧義可分為有意歧義(intentional ambiguity/motivated or purposive ambiguity)和無意歧義(unintentional ambiguity/accidental ambiguity)。修辭學中的比喻、雙關、委婉語等語用歧義都屬于有意歧義。它是表達者對語言形式內在矛盾的積極利用,以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如:
①語文課上, 老師說:“父親死了叫先父, 母親死了叫先母。”
小明悄聲說;“那么,奶奶死了就叫先奶”,引起周圍同學哄堂大笑。
例 ① 中,由于漢語語言中沒有像“先父”、“先母”這類相對應的詞語來形容去世的祖母,“先奶”被誤解為“鮮奶” ,在語言交際中,說話者有意使用雙關的修辭手法,造成歧義,從而產生幽默效果。無意歧義是語言形式內在矛盾的自然流露。交際雙方——說話者和聽話者通過傳遞信息達成交際目的,如果聽話者被忽略,造成信息接受者的缺失,從某種程度上看,必然也會導致交際失敗。所以,聽話者也是言語交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那么從聽話者角度來看,大體有兩種歧義:潛在歧義(latent ambiguity)和激活歧義(activated ambiguity)。在某些情況下,即使說話者無意造成歧義,也會由于聽話者的理解激活潛在歧義,產生效果。可以說聽話者得到說話者無意表達的意義。如:
②Student A: If the dean doesn’t take back what he said to me this morning. I’m going to leave college.
Student B: What did he say?
Student A: He told me to leave college.
例 ② 中,說話者學生 A 陳述被校長開除,可能離校的事實,聽話者學生 B 不是僅從字面理解說話者要表達的意思,而是推測其暗含意義,從而激活言語歧義。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產生的語用歧義現象是一種有意歧義(motivated or purposive ambiguity),是言語歧義和非言語歧義的擴展。
三、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的語用歧義
1.說話者意圖
情景喜劇《武林外傳》能夠取得成功,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幽默言語的表達,而如上所述,歧義是幽默言語的源泉,以下將從語用視角分析《武林外傳》中的歧義。語用歧義源于交際雙方——說話者和聽話者在語言交際中的意圖和反應的誤差所產生的言語交際失誤。言語歧義對《武林外傳》人物話語幽默效果觸起的重要作用。從說話者角度出的有意歧義尤為如此。如:
③ L: 你回來啦。
G: 回來了,瞧見沒有。
L: 瞧見了,烏眼睛,心疼死我了。
G: 去死了,我是說小六。
例 ③ 中呂秀才故意回避郭芙蓉的回答,通過語境歧義表達其對郭芙蓉的關心,而避而不談捕快小六是否來過。可見言語活動包括說話者的表達和聽話者的理解兩個方面,在正常的交際中,說話者表達思想、組織話語都有明確的語義內容,聽話者只有正確理解其意思才能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二者要做到統一。當二者不完全一致時,就出現了語境歧義現象。《武林外傳》其中有一集旅客住店的情景,但該旅客不知客棧是否安全,當他問跑堂的白展堂客棧是否是黑店時,通過歧義句的使用,白展堂巧妙地回答了旅客的問題。
④ K: 最后一個問題,你們這不是黑店吧?
B:這哪兒都亮堂堂的,燈火輝煌的,咋能是黑店呢!
例 ④ 中回答本身具有歧義,這種幽默機智的回答不僅避免了問題所引起的尷尬,同時緩和了緊張的交際氣氛。交際雙方所處的這種語境被稱為顯性語境,包括具體的時間、地點、目的、對象以及上下文等因素。
在無意歧義現象中,隱性語境包含對交際有影響的隱含因素,其中有說話者和聽話者的預設、雙方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識以及交際所處的社會、時代環境。語言使用者所提供的信息本身存在歧義,而說話者無意地在言語交際中表達了這點,可以得知,這種歧義也是偶然發生的。可以根據偶發歧義的結果和影響把其次分為:消極偶發歧義和積極偶發歧義。前者致使交際失敗,后者一般會觸發幽默效果。如:
⑤ T:這就是你娘的劍法啊!
G:不許罵人!
T:這就是你娘的劍法?
G:你還罵!
T:這個奔雷劍法不是你娘教的嗎?
例 ⑤ 中掌柜的佟湘玉對郭芙蓉的會奔雷劍法一事非常吃驚,詢問是不是其母所傳,但由于佟湘玉話語本身的歧義以及所表達時的語氣,使郭產生誤解,偶發歧義的積極性也自然表現出來。再如:
⑥ T:你煩不煩,我們不容易來玩一回,就別上網了!
M:上網,你們是打魚的吧?
⑦ L:再丟三落四的,我炒了你!
M:吃人是犯法的!
例 ⑥、例 ⑦ 是莫小貝在夢境中與佟湘玉和呂秀才的對話,在莫小貝的夢中,其他人都身處現代社會,而自己還在古代,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交際的社會、時代環境,背景知識完全迥異,歧義現象的出現不可避免。句中“上網”、“炒”都是現代用語,雙關的歧義另聽話者無法識別聽話者所表達的真正含義。
2.聽話者反應
語言使用者對言語交際過程的參與缺一不可,作為信息的傳遞者,說話者在言語活動中表達特定交際意圖,成為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同樣,聽話者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大體來說,由聽話者所觸發的歧義有兩類:潛在歧義(latent ambiguity)、激活歧義( activated ambiguity)。在話語活動中,即使說話者表達言語意圖,使用歧義言語,聽話者有時會有意或無意的忽視歧義的存在,這種潛在歧義現象往往使話語產生幽默效果。如:
⑧ B: 醒醒!醒醒! 我需要你呀!
T: 你,你剛才說啥?
B:我真的真的需要你啊!
T:展堂,你知道我等這句話都等了多長時間嗎?
B:什什什么話呀?
T:既然你都說了,還好意思問人家。
B:噢,我說的是手, 手呀,我需要你!老板娘等著我給她干活呢!
例 ⑧ 中,佟湘玉誤以為白展堂在向自己表白,實則是白展堂正在對著自己的手“說話”, 話語“我需要你”本身有歧義,作為不同語言交際情境的聽話者,白展堂和佟湘玉都有意或無意的篩選所收到的信息,使整個交流環節含混不清,說話者意圖和聽話者的反應相互混淆,從而引發幽默。有時說話者無意使用歧義句,聽話者卻有意激發潛在歧義。多數情況下,聽話者所理解的歧義是聽話者本無意表達的。如:
⑨ G:好吃,再剝一百個。
L:啊?嘿嘿,你真壞!
G:我壞?通過這次這件事,我覺得你也挺壞的!
L:得了吧,誰不知道你郭芙蓉壞呢!
G:你才壞呢!
L:你才壞!
G:你更壞!
L:你更壞!
G:你壞你壞你最壞!
L:你壞你壞,沒人比你壞!
G:看來你還真是覺得我很壞呀!
例 ⑨ 中,呂秀才對郭芙蓉要求說自己“壞”不以為然,然而作為聽話者的郭芙蓉,在交流過程中激發了潛在歧
義,曲解呂秀才對“壞”的不斷表達。
四、結語
在語境歧義中,詞語在語義層面上已經表達一定意義,卻因為說話者和聽話者處在不同的情境中而產生歧義現象。其實這種歧義的產生主要是基于參與話語活動的說話者和聽話者對同一言語交際場景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本文就語用歧義中的因素對《武林外傳》中的幽默言語進行了分析,正如Raskin所說:“歧義是幽默的源泉”,語用歧義對幽默效果的達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語言學習者理解不同語境下歧義現象所產生的言語幽默,進而認知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歧義。
參考文獻:
[1]Raskin, V. Semantic Mechanism of Humour [M]. Dordrecht Boston:D. Reidel,1985.
[2]Attardo, S. and Raskin V. Script Theory Revised: Joke Similarity and Joke Representation Mode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1991,(4).
[3]Leech, G.N.. Semantics[M]. Hamanworth Penguin Books,1981.
[4]Lyons, J. Linguistics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Reprint,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Kooij,J. G. Ambiguity in Natural Language[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1997.
[6]Deemster, K. Towards a Logic of Ambiguous Expressions[C]//cited in Deemster,K and Peters,S (editors) Semantic Ambiguity and
Underspecification.Standford:CSLI Pulications,1996.
[7]Hirst, G.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esolution of Ambiguit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8]伍謙光.語義學入門[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994.
[9]廖定中.略談歧義,模糊與多義[J].天津外國語學報,2000,(4).
[10]林汝昌,李曼玨.語義學入門[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3.
[11]程工.從對歧義句分析看20世紀的句法學 [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5).
[12]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1995.
[13]俞東明.語法歧義和語用模糊對比研究[J].外國語,1997,(6).
Pragmatic Study of Ambiguity on Humor in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ZHAO Ling, LIU Yan-yan
(Xi’an Fanyi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chool,Xi’an 710105, China)
Abstract: Ambiguity, which can play an active role in helping people to achieve positive communicative effect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regarded as a kind of language misus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intends to explore ambiguity from pragmatic approach and analyze ambiguity presented in the current Chinese popular TV series My Own Swordsman.
Key words: pragmatic ambiguity; humor; my own sword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