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作為提升人的審美素質、美化人生的一門學科,有利于人的道德完善,有利于造就嶄新的人格。確立科學發展觀,就是確立和諧協調的發展觀,要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處于一種和諧協調的狀態,要求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社會和完善人類自身,使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和諧協調。
關鍵詞:審美教育;道德完善;人格和諧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9-0197-02
審美教育作為提升人的審美素質、美化人生的一門學科愈來愈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大有成為“顯學”之勢。面向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重視審美教育,充分認識審美教育的必要性,研究切實可行的美育新舉措,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育理論新體系,探索一條美育的新途徑,更好地拓展美育的功能,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和世界發展的需要。美育對人的和諧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培養發現、感受、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的能力。
一、美育有利于人的道德完善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集人心,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士氣,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這是強國之策,振興之舉,育人之路。
中國文化是倫理型文化,中國傳統的價值體系也是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體系。中國古代的思想家都強調“崇德”、“正德”,重視倫理規范和道德修養,把人性規定為道德性。王國維說:“美學上的最終目的,與倫理學上最終之目的合。”把美學和倫理學用之于美育,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創造美好的世界。
在美育過程中,首先通過情感的陶冶,使思想道德潛移默化地得到凈化。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式。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詩人引導人們追求對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情操,讀他們的作品,會使我們養成這樣的品格:厭惡一切庸俗丑惡的東西,領會一切好的、美的東西的魅力,愛一切高尚的東西;會使我們自己變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其二,美育使理性的灌輸變成生動的形象,使道德說教轉化為道德情感。美育不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發和培養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徑。一個人只認識某種道德規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體力行;只有當這種道德規范化為相應的道德情感時,行為就具有內在動力,激發人對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深層的能動感受,使人產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享受時,人性品格也得到進一步升華。其三,強化審美文化和社會和諧的功能,使崇高、壯美、正義、光明、純潔、友愛、剛強、溫暖等人性美,在新的時代得到弘揚,實現美與道德的高度統一。當道德情感再進一步轉化為道德行為時,這種行為就不但是善的,而且是美的。當一個人不計個人的利害,不畏死亡,為實現最高的善而奉獻一切、犧牲一切時,這就達到了最高的美的境界,即崇高的境界。
審美力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人類社會愈朝前發展,人的審美力應該愈強,社會的精神文明層次就愈高。而高度的精神文明,又可大大促進高度的物質文明建設。中華民族正從事現代化建設,也就是要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這兩個文明的建設的宏偉藍圖是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然包括健康的審美力的培養,這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和社會的發展水平。美育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復興所突現的功能應引為關注。美育,從增強人的審美力的角度上看,將成為實行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內在的情感動力。而從美育特有的形象性和情緒感染性來看,它又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高校學生處于青春時期,對美的關切、渴望、追求心理格外強烈。對美的追求,表現在他們強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上。但由于情感易波動,要求、興趣的遷移性較大,“饑餓感”較強,往往吸收不加選擇,缺乏鑒別能力。若任其受外界的影響,就容易饑不擇食,對美丑是非兼收并蓄,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那就不免戴著有色的眼鏡去觀察現實,看待人生與未來,以致美丑不分,或以美為丑,或以丑為美,在追求美的同時就已褻瀆了美。
當代青年成長的背景與心理特征,以及美育本身的作用、意義等,決定了審美教育的必要性;從特殊需要上說,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決定了美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對青年一代廣泛進行審美教育,學習美學理論知識,加強美學修養,提高審美情趣、審美能力,才能使他們明了是非標準,劃清美丑界限,增強鑒別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以利于推動精神文明的建設。
二、 美育有利于造就嶄新的人格
美育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將這種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擴大到人類自身,人類不僅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社會與生產活動,而且能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身,那么,人就能得以和諧的發展。
由于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競爭機制的形成,生活節奏的加速,城市化與科技化導致人與人的隔膜等,人類由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轉入快速高效的現代節奏。這固然給人們的生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動力,同時,這種巨變與空前的緊張也對人的身心形成前所未有的壓力,精神疾患者已成為難以控制的世紀病、時代病。有的專家估計美國大約有1/ 4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患 。中國的精神疾患的數量也在增加。人類應該拯救自身,特別是拯救自身的心理缺損,這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課題,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當然這種解救主要依靠國家立法與制定政策,努力建立社會的公正、正義,大力發展心理治療。此外,通過美育,使人類做到審美地對待自身,使生理與心理的和諧健康發展。
美育,不僅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其終極目的還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類自身。叔本華說:“人是什么?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質是什么,用一個詞來說,就是人格。人格所具備的一切特質是人的幸福與快樂最根本和直接的影響因素。”說到底,人格也是人的審美的精神特質,就是如何審美做人的精神素質和思想道德品格。
中國偉大教育家陶行知談如何審美做人時指出,每個青年應該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人格長城。他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特別是取決于如何審美做人的素質教育。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人格,就沒有偉大的人。”這種偉大的人格,“就是他時時刻刻都為了一個理想而付出他的全部生命,去爭取更高的生命。”
新的時代需要克服由商品社會、應試教育和科技主義所形成的所謂“單向度的人”、“異化的人”,而造就全新的社會性格。這樣的社會性格應該是生理與心理和諧發展、知識與情感和諧統一、外在人格與內在人格協調一致、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人。這樣的新人,只有在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的統一中,在德智體美各育的和諧協調配合中才能逐步地培養形成。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今世界所要求人才高素質, 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美育的功能, 美育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實現人類自身美化、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美育的這種獨特功能,是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培養人、提高人的素質,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要把對美的鑒賞和創造,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素質,滲透到創造主體的心智中去,即楊振寧所說的具有美學或鑒賞力的那種很高價值的精神結構。這種“精神結構”變成人的一種整體素質,一種能力,一種改造客觀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價值定向。美育的終級關懷,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完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自身得到美化,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這樣的認識才更符合馬克思所說的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世界的真正含義。
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育就是要培養能欣賞音樂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善于辨別生活中的美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激發起學習的積極性,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和人生。通過美育,不僅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其終極目的還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類自身。
三、美育有利于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世界是人“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從猿發展到現代的人,從蠻荒的原始社會發展到如此發達的現代文明社會,人越來越美,社會越來越美,這都是人的智慧、才能、理想,通過物質和精神實踐活動所取得的成果。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人類自身逐漸完善的歷史。原始社會中,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主要造就的是功利素質的人(其他素質處于萌芽和依附狀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主要造就的是倫理素質的人,黑格爾說的所謂“英雄時代”就是這種情況。在資本主義社會前期(產業革命時期),主要造就的是經濟素質的人,會賺錢,有商業頭腦和經濟觀念,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價值和利潤,甚至不惜把人也變成“經濟動物”。馬克思說,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的特征,指的就是這種類型的人(與此同時,普通勞動者則被迫成為機器的“奴隸”)。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主要造就的是智力素質的人,生產的社會化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益變成智力的較量,因此不惜用重金聘用或收買人才。到了20世紀20年代,誕生了由德國“包豪斯”的先驅們開拓的“工業設計”,采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和材料的革新成果創造人類所需的各種用品,強調對傳統的揚棄,追求產品的功能與美的統一。這時,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明顯地從“智力型”向“審美型”過渡。今天,人類所創造的產品對人類審美情感的適應,使今天的世界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美好。
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已進入一個從追求“生活水平”到追求“生活質量”,從追求單一到追求多元化的新時代。“高感情”的文化產業不僅要求具有高知識,高信息含量,還要求具有審美價值。新時代的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競爭極其激烈,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產品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因而商品的審美內涵即是價值內涵。審美力同樣能創造巨大的價值,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美育就是讓人們認識到人與世界的這種價值關系,從而全面提高自己,為實現這種價值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