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實現有賴于良好的教學手段,案例教學通過營造師生平等交往的教學氛圍和良性互動,凸顯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效果得到較大的改善。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學生的內心,提高學生內在學習的自覺性。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增強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外在行動的實踐性。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大學生;思想政治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9-0227-02
引言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系統的傳播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共產主義道德品
質的重要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為實現這一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創造了許多具體教學方法,構成了內容十分豐富而結構又相當復雜的教學方法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啟發式與灌輸式相結合、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理智表達與情感投入相結合、原理闡述與范例分析相結合等。案例教學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具體方法之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般方法的展開和實施 [1]。
案例教學是指借由案例作為師生互動核心的教學方法。詳言之,案例教學法指借由案例作為教學材料,結合教學主題,通過討論、問答等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讓學習者了解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概念或理論,并培養學習者高層次能力的教學方法 [2]。 在美國、英國、法國和挪威等西方國家,案例教學被廣泛地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在中國,案例教學同樣受到各領域的推崇,得到有效的使用。案例教學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同樣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不僅產生了一批“優秀案例”等專著和來自各方面的專題研究,而且也被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廣泛運用于教學實踐當中 [3]。
案例教學是中國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教育界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要求教師通過對典型教學案例的展示,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總結,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的調整和改革,如何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的研究,進一步改進
和實施案例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創新的重要課題。
一、案例教學在大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必要性分析
(一)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與自我地位的重視
現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屬于20世紀80年代末后90年代初出生的年輕人。從一出生到現在,就一直經歷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與發展。他們渴望獨立和自由,熱衷于自我個性的張揚。傳統的滿堂灌方式的教學方法不僅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且還可能引起學生的厭倦與逆反心理。因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如果能夠進行案例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剖析,不僅讓老師真正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而為教師的進一步的教學奠定基礎。而且可以利用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的方式,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班級的團結與活躍。
(二)社會轉型的現實矛盾與大學生的困惑
建國六十年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貪污腐敗現象,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西方自由化思潮的抬頭等,這些社會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對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此外,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收入分配兩極分化,下崗失業,競爭無序,誠信危機,社會公德日漸衰退等不良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的價值迷離與信仰危機。
對于上述問題,僅僅局限于一般的說教,很難得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只有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既使學生認同并接受主流的意識形態,又能對一些矛盾與問題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三)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性質與案例教學
思想政治課的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與學習,實現主流意識形態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正確引導。古人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于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課程不能僅僅局限于簡單的說教。單調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難以把注意力保持在課堂上,而且直接降低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興趣。
從以上的分析可見,傳統的講授式的滿堂灌已經無法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也難以取得規定的教學效果。因而凸顯教師引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案例教學無疑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與理論價值。
二、案例教學的流程分析
(一)案例的選擇
案例教學的前提是必須選擇恰當的案例,案例的選擇應該遵循四個原則“宜新、宜近、宜真、宜精”,體現案例的新穎性、近期性、真實性、典型性 [4]。防止案例的片面性,不要僅僅為了滿足學生的新奇感而選擇代表性較差的案例。案例的選取要直面現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既要充分肯定我黨、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六十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所去的巨大成績;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地認識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比如局部的腐敗現象,經濟方面的區域不均衡發展,城鄉發展不均衡、收入差距問題、文化方面的價值迷失、消極墮落等。對于存在的問題不能放大,但要具體分析導致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二)課前的準備
首先,要在課前對上課所在班的學生進行適當的分組,一般根據學生自愿報名的形式確立討論小組,如果學生積極性不高的話,老師也可以適當引導。其次,教師在課前要確立案例分析的切入點,指出案例分析的重點,構建案例分析的框架與層次;再次,要充分估計到案例討論中學生的可能質疑與困惑,對該案例所涉及的外圍知識也要有充分的估計;最后,案例分析所涉及的視頻、音頻或者其他資料準備齊全,對在案例教學中的步驟或者鏈接做好必要的準備。
(三)課堂的組織
案例教學方法雖然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但它終歸還是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因此,案例教學的著眼點與落腳點都在于為本節課程的教學大綱的主題服務。具體的組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有的老師在上課開始通過一段視頻,或者一段講解引出一個案例,然后通過對案例的詳細分析逐步回歸到本節課的主題;有的老師是上課開始開門見山地亮出本節所要將的觀點或主題,然后根據主題本身的內容與特點在立論上予以剖析,然后在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在案例教學中,老師是一個引導者,對于案例討論者學生偏激的觀點要適時地進行說服教育,對于離題較遠的觀點則要積極引導。對于在案例討論中表現突出的小組或者個人要適當的予以口頭獎勵,或者在政治課平時成績的統計中予以適當體現,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政治課的教學與討論。要時刻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與正確的價值導向,不斷提高對案例教學的駕馭能力。
三、 結語
在思想政治課的案例教學中,教師通過營造師生平等交往的教學氛圍,通過師生的良性互動,使教學效果獲得很大程度的改善。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學生的內心,實現教學相長。同時,案例教學提高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激發了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總之,在社會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尊重個人利益與價值、尋求個性的發展、思想的自由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倫理訴求,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與接受。而大學生又是追求個性、表達個人思想最活躍的群體。單一中心、絕對控制的計劃經濟時代已經遠去,在某種程度上與這種時代相適應的傳統教學模式,必定也要改變。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如果再用以前的那種“主體———客體”模式已越來越難完成新時期的育人任務了,需要一種新的“主體———主體”的教學模式,來對新時期的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正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 [5]。
參考文獻:
[1]王丙辰,于洋.關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思考[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74-76.
[2]張民杰.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M].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6.
[3]林楠.練慶偉反思與回歸:案例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5):192-194.
[4]尹曉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策略論[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9,(2):92-95.
[5]秦抗抗.案例教學法在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7,(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