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的存在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個人實現自己可能性的基礎和前提。大學教育提倡以人為本,就應該重視生命本身的教育。但由于我們傳統的大學教育忽視了生命教育,導致了當代大學生生命觀的缺乏。認識生命的創造性本質,了解生命觀的內涵,把握生命觀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尋找培養大學生生命觀的有效途徑,可以提高大學生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生命觀。所以,注重生命觀的教育應該成為當代大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觀教育;內容;途徑;價值;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9-0219-02
生命的存在是人的一切可能性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生命不是僅指個體的生物性存在,最根本的是指個體的社會性和精神性存在,具體而言就是指人的以生命為基礎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個體生命的存在具有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的現實存在是個體實現自我的創造性價值的基礎性條件。生命的存在是生命的最高原則,沒有生命,就談不上人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問題。生命觀則是指人對生命存在、價值及意義的認識、理解和基本觀點。人只有具備了自覺的生命觀,才能熱愛和珍惜生命,從而努力去實現生命的價值。大學時代是大學生生命觀樹立并逐步成熟的關鍵時期,而我們的大學教育在重視專業教育的時候,卻忽視了本應該是教育最本質內容生命觀教育。
一、大學生生命觀缺失的表現
生命觀不能自發的形成,而需要經過一定的教育。目前中國的大學教育卻忽視了生命觀的教育,因而導致了大學生生命觀的缺乏,使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生命的存在和理解生命的本質。大學生生命觀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缺乏對生命存在重要性的認識。人的生命的出現是一個奇跡。這個奇跡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生命是到目前為止生命體演化的最高、最完美的形態;另一方面則是指人的生命不僅具有像其他生命一樣的類的特征,而且具有鮮明的個體性和獨特性。但我們的大學生恰恰在這兩個方面忽視了生命的存在。有的大學生考上大學后,不思進取,忽視學習,只注重物質生活的滿足,過著像動物一樣的生活,不能以人的生活方式把自己與動物區別開來。有一項關于大學生生命觀的調查顯示:約40%的大學生感覺到生命空虛和生活沒有意義 [1]。而另有一些大學生則盲目崇拜他人,趕時髦和追求時尚,以他人的生活方式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忽視了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忽視了應該以生命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本質。
缺乏對生命存在價值性的認識。生命的價值包括兩個層次:即生命的存在價值和生命品質。“尊重生命是最高的動機,盡管它似乎是愚蠢和無用的,但它是倫理學的最高原則,是目的本身,它的一切命令都具有自身的意義。” [2]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只要是人的生命,他就是有價值的,就應該被尊重,這就是生命存在的基礎性價值。但這只是生命存在的最低價值,生命還有其存在的更高價值,這就是生命的品質。生命的品質指的是:什么樣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和更值得存在的?如何在生命品質的前提下衡量生命的價值呢?主要是指生命創造的價值大于自身消耗的價值。大學生對他人的死亡無動于衷,視他人的生命如草芥;或者只知道從社會索取而不知道通過生命的創造去回饋社會,都是忽視生命存在價值性的表現。大學生作為社會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生命不僅是存在就夠了,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生命的實踐去超越生命的存在,實現生命的社會價值。
缺乏對生命存在超越性的認識。人的生命具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生命正是在不斷超越自身的過程中體現其價值的,這也是人不同于動物的地方。動物的生命是既定的,它們無法完成對自身的超越;而人的生命是未定的,其本質具有超越性。相當一部分當代大學生看不到生命的創造性和超越性,不自覺地把自己降為動物層次。他們或是被動享受社會提供的物質條件,簡單地重復生命消費活動;或是以一種經驗的方式重復生命的其他活動。本來是具有超越性的人類生命,在這里被他們還原為重復的、線性的動物水平的生命。沒有了超越本性的生命,不僅導致個人無法超越自己,更為重要的是也使社會的發展受到影響。
二、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主要內容
生命觀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意識內容。生命觀的缺乏不僅會使個體不能正確地認識和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還嚴重制約了其生命質量的提高和生命品質的實現。對大學生而言,生命觀既是他們生命的存在觀,又是他們生命的發展觀,還是他們生命的創造觀。在大學開展生命觀教育,構建屬于大學生的科學的生命觀,離不開對生命觀內容的科學確定。
生命存在觀。人的生命與其他生命不同,它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物質形態的生命,即身體;二是精神形態的生命,即思想。人的物質形態的生命是所有生命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大自然演化的杰出成果,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與他人一樣的物質形態的生命。人的精神形態的生命則是區別于動物和他人生命的根本標志。從與動物的區別來看,只有人才有思想,而動物則沒有;從與他人的區別來看,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經驗不同,因此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具有與他人不同的思想內容,這也構成了一個人是獨一無二的永不重復的個體的特征。人還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的、基礎性的條件,“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 [3]。正是這“有生命的個人”創造了歷史,保證了社會的存在和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生命安全觀。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人的生命存在不同于動物的生命存在,動物的生命存在只是整體性的,沒有個體性;而人的生命存在不僅是整體性的,更是個體性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個體的獨立性和唯一性,同時人也能意識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每一個存在者都滿足于自身。沒有一個存在者會否定自己,會否定自己的本質性;沒有一個存在者對自身來說是有限的。”[4] 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應該“全生避死”的命題。因此,人的生命具有朝向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它會在自己的歷程中不斷地擴展和壯大,但其前提就是在生命存在安全的前提下。熱愛和珍惜生命,就是要求大學生在認識和理解生命的基礎上,把保存生命作為人生的最基本的價值,并以此為前提去充實生命的應有內涵。
生命超越觀。實踐活動是人類最本質的活動,實踐以其超越性決定了生命中最根本的活動應該是創造,大學生應該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不斷突破生命的限制,實現生命的超越性價值。我們經常追問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其實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去實現生命的本質。作為人的生命本質的創造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命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非生命的東西,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達到改變和影響客觀物質世界的結構和過程,從而滿足人和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二是生命能夠發展和壯大自身。生命從來就不會滿足于自己存在的現狀,它會不斷地超越生命存在的現實,提升生命的創造力,以其超越性不斷地更新生命存在的方式和內容。存在不是生命的根本價值和意義所在,生命存在是為了追求更有意義、更有品質和更有價值的生活。
三、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主要途徑
大學生的生命觀特別是科學的生命觀不能自發地形成,因而進行生命或生命觀的教育就成為培養大學生生命觀的最主要的途徑。怎樣開展生命觀的教育呢?或者說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途徑來培養大學生的生命觀呢?結合國外生命觀教育的理論和中國的實際情況,要培養大學生的生命觀,至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社會教育。現代人越來越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成為了物質和科技發展的奴隸。在全社會致力于提高科技發展水平和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卻忽視了對人本身的關注。一個正常的人類社會,應該是以人為中心,始終把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的社會;應該是尊重人的生命,給人的生命價值的實現提供廣闊發展空間的社會。培養大學生的生命觀,就是要全社會都來關注大學生的存在和他們的生命,形成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社會氛圍。人生活在社會中,他的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的影響,只有在一個以重視生命為基礎條件的社會里,人才能形成真正的生命意識。因此,社會尊重生命的示范效應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課程教育。課程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生命觀的主要途徑。結合國外和香港及臺灣地區生命觀教育的理論,實施生命觀的課程教育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以學校教育為主,在大學的思想品德課中增加有關生命觀教育的內容;二是開設生命觀教育方面的專門課程,讓大學生接受系統化、理論化的生命觀教育。因此,高校應該充分利用課堂陣地開展大學生生命觀教育。
死亡教育。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說過,人是向死亡的存在。死亡觀教育是生命觀教育最明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其實生與死是一體兩面、不可分離的,死亡是依據生命而存在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教育必然包含了要人們學會怎樣去應對死亡,正是因為死亡的存在,我們才需要生命教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教育就是從死亡教育發展而來的。人類只有真正開始思考死亡問題,他才能真正體會到生命的重要和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所以,有的學者主張用生命教育代替死亡教育,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參與教育。參與教育其實就是實踐教育,就是通過大學生的實踐參與,讓他們認識到生命的重要和生命觀教育的必要性。參與教育主要是要求大學生多接觸和了解社會,多參與到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社會實踐中去,讓大學生充分體會人的存在的意義和人在改造社會中的偉大作用和現實價值,從而使他們認識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堅定他們珍惜生命、投身社會和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徐穎,等.大學生生命觀調查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6,(10):476-477.
[2][美]波伊曼.今生今世——生命的神圣、品質和意義[M].廣州:廣州出版社,1998: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4][德]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36.[責任編輯 陳鳳雪]